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写作”是近年来国外中小学乃至大学里兴起的一种写作方法。在美国,这方面的理论家有德博拉·福克斯、查理斯·苏尔和肯·麦克罗里等人。“自由写作”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所规定的内容在没有命题的前提下进行写作,其中心就是让学生“放开写”,这多少有点类似我国的“放胆文”,只不过后者一般只适于小学低年级罢了. 这种写作方法提倡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受任何传统作文框架的束缚,既可写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和报告文学,又可写诗歌。也就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写,一任思绪自由奔弛,凝注笔端,其目的在于培养并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写作文常苦于无话可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来谈一下“写作敏感”。文章从生活中来 ,那些会写文章的人 ,似乎生活中的什么事儿都有写头 ,什么事儿都可以抓来写成漂亮文章。如电视上每天天气预报 ,在一般人看来 ,多枯燥呀。可是 ,散文作家毕淑敏看见屏幕上那幅美丽而悠远的天气图像就会浮想联翩 :自古以来人们是“看云识天气” ,今天是卫星将我们的眼睛带到了高远的穹空 ;这幅图像 ,是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发射成功的当天开始播放的 ,是“风云”一号上天使我们有了太空中这只神奇的眼睛 ,而在这之前 ,曾因为租用卫星的时间已到 ,体育…  相似文献   

3.
我校中文系副教授余文秀所著《报告文学写作研究》一书,已于今年三月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大量的作品及创作实例,对报告文学作为新闻文学的边缘性文体特征,报告文学的范围和分类,报告文学的题材选择,报告文学创作思维的独特性,报告文学的表现艺术等创作理论问题进行了细致具体而又比较系统的研究。全书拓宽了报告文学的研究领域,对一些久有争议的问题的探讨不乏深刻的见解,对八十年代后期我国报告文学的“新潮”写法也有所涉及。全书贯穿作者务实求真的治学精神,既有  相似文献   

4.
关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讨论,近年来从总的提法上看,已趋于一致:报告文学反映的是真人真事,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真人和生活中实际发生过的真事。报告文学家应该是时代的记录员,历史的见证人。这个总概念,大家都赞同,但当进一步探讨,真实的内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时,便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实际上是对真实性的认识仍然没有统一。比如,有人说:“细节处理和景物描写则不属于虚构问题”;有人说:“对某些细节的艺术加工,也决不能违反真实”;有人又说:“应该允许作家有一定限度的想象和虚构”;有的人则主张:“一定要绝对真实甚至在细节上也得准确”;有人主张:“允许略有虚构,不离真实的虚构”;有人主张:“报告文学必须完全真  相似文献   

5.
解放以来,文学界对我国报告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一种看法认为“这种文学形式,自古以来就大量发展着”,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其实都是报告文学作品,而“报告文学”的名称,“不过是后来加的”。①另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三十年代在抗日救亡中“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②这种意见大都是采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一些论述报告文学的文章的看法。第三种意见认为,  相似文献   

6.
不管人们把报告文学的诞生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还是确定为本世纪20年代,总之,很久时间以来一直未能解决什么是“报告文学”的定义问题,直到1963年,在北京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上,还曾提出了这个问题:“什么是报告文学?许多人说,历来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都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这是一个怪圈,人们谈论最多的,往往知道得最少.  相似文献   

7.
<正> 报告文学可以记事取胜,亦可以写人见长。理由走上文学之路始于小说,注重人物形象塑造的小说写作,使他自然倾向于后者,他认为“写人,写人的思想,写人与人的关系,这是报告文学的中心。”①而理由是在扫除“四害”的欢呼声中开始报告文学写作的,顺应时代的潮流,“写人”的重心又在于“为新时期的新人物高唱颂歌”。其中有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体育健儿如击剑运动员栾菊杰《扬眉剑出鞘》);有“四五”运动的斗士如鲍乃镛(《伟大的瞬间》);有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如陈书利(《威  相似文献   

8.
斯诺的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和《为亚洲而战》在对事实信息和意见信息进行表达时,把握“客观公正”、“正义”的报道原则以实现其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作品中对尚处旧中国“腹中”的新中国的报道,则是通过对儿童、少年及某些特殊人物的“童年时代”的叙述,鲜明地体现了“客观公正”、“正义”的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9.
当代报告文学写作中存在着一种女性主义写作道路:自觉的性别意识,积极的介入姿态,合理的想象,别样的笔致,注重情感真实,关注偶然事件;她们营造“在路上”的现场感,读者会随作者的游走与沉思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这类由女性作家创作的人性化、体验型、介入式的报告文学,可称之为“柔性报告文学”,它打破了男性写作的英雄化、灌输型、预言式的“刚性报告文学”的单调模式。“柔性报告文学”与“刚性报告文学”优势互补,并从一个侧面显现出20世纪中国女性解放的道路,因而具有文学史与社会学史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体感下的写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师们都知道,文体教学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很长一段时间内,语文教材就是根“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来编排的,称之为“文体结构”。但问题也就出在这四种文体的划分上。所谓记叙文,实际上是对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参观记、游记、访问记、回忆录、故事、童话等等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的概括,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实际上写的文章,要么是新闻,要么是通讯,要么是报告文学,要么是参观记,等等,总之是这些具体的文体的文章,不会作一个抽象“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都是如此。也就是说“,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不是真实的文体分类,而只是文体的“教学分类”,“是练习性文体”,都是学生将来的写作中根本用不上的文体“。无用”是它的最大弊端。于是一段时间以来“,淡化文体观念”成为中小学写作教学中的主流。但问题常常是这样:这种分类不好,只能说明不应该这样来分类,而并不能说明可以不教文体;这样分类不好,换一种分类就是了,为什么要“把文体”驱逐出语文教学的领域呢?问题的关键是:语文教学到底需不需要文体教学呢?本期我们发表的潘新和教授和王元臣老师的文章,就回答了这一个问题。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感觉到,语文教学改革迫切需要一种理性精神,只有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我们才会避免老走极端。欢迎老师们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第4期的话题是:作文教学有没有一个体系?应该是一个什么体系?第5期的话题是:该不该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立一个“边界”?第9期的话题是:文言文教学是重在字词的积累还是重在文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教学要求这个单元是报告文学单元。它包括六篇课文和一个单元练习。要求运用本单元提供的关于报告文学的知识,去阅读课文和写作一般的记叙文。在读的方面,着重要求学员理解报告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学性,象报告一样写真人真事,又运用文学表达方式形象地再现生活。要求学员对报告文学作品中带有生动的形象性和强烈的哲理性的议论,精巧严谨的结构,“剪辑”生活片段的写法、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法等都有正确的理解和分析。这六篇课文除了都具有报告文学的共性外,由于写作时代不同、反映的内容不同、作家的风格不同,所以运用的表现手法也各具特点。对于它们不同的个性,要求学员在阅读中正确地把握。在写的方面,鉴于写报告文学难度较大,不仅需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观察事物的能力,较高的文学  相似文献   

12.
报告文学有不同于小说的新闻真实性的特点,它在塑造人物时不应采用多少有虚构因素的“典型化”方法。报告文学描写的对象本都是社会典型,因此在描写人物时只需且必须以“挖掘、再现”的方法,“不夸饰、不贬损”地描写出动人的人物形象。在具体运用此种方法时,应注意再现典型形象的准确性,挖掘、再现典型性情节,挖掘、再现典型性细节。  相似文献   

13.
我国报告文学,发滥觞于本世纪20年代,确立于30年代,在以后的数十年中报告文学创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曾经历过几次勃兴、发展与繁荣.第一次是30年代初和抗战时期,当时的“左联”执委会就多次作出决议强调和倡导创作报告文学,于是出现了钱杏邨编辑的我国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命名的作品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以及夏衍的堪称典范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包身工》等.第二次是解放战争及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时期,报告文学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有过长足的发展,代表作有华山的《英雄的十月》、刘白羽的《环行东北》、曾克的《挺进大别山》以及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第三次是狂热的大跃进的1958年,报告文学的短暂繁荣,助长了浮夸风、共产风,接下来便是难堪的沉寂.总的来说,我国报告文学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曲折而缓慢的,始终未能摆脱“二等文学”、“亚文学”的附庸地位.直到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迎来了报告文学的真正、持久的繁荣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此,掀开了我国历史崭新的篇章,经由拨乱反正、全面改革,我国进入了一个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  相似文献   

14.
<正>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过程中,作为时代敏锐神经的“艺术文告”——报告文学,有过令其任何文体都无法比拟的辉煌.这一时期里,每一次较重要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突破,都有报告文学作为先导而出现.例如《哥德巴赫猜想》和《小木屋》带动了重新评价知识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国的“小皇帝”》、《黑色的七月》促使人们重视教育改革;《伐木者,醒来!》、《中国的水污染》等,向人们展示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提出的严重挑战,警示人们关注“绿色主题”.然而正如报告文学作家乔迈指出:“成功容易掩盖矛盾.……醉眼陶然中没有做好继续发展壮大的准备.理论尤其贫弱.偌大中国,有几个算得上是远见卓识的报告文学理论家?我们的理论家大多是在研究小说之余揭示涉猎一下报告文学,大多又是就事论事”,这种理论与实际相悖的状况,有碍于报告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为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师们都知道,文体教学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很长一段时间内,语文教材就是根“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来编排的,称之为“文体结构”。但问题也就出在这四种文体的划分上。所谓记叙文,实际上是对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参观记、游记、访问记、回忆录、故事、童话等等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的概括,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实际上写的文章,要么是新闻,要么是通讯,要么是报告文学,要么是参观记,等等,总之是这些具体的文体的文章,不会作一个抽象“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都是如此。也就是说“,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不是真实的文体分类,而只是文体的“教学分类”,“是练习性文体”,都是学生将来的写作中根本用不上的文体“。无用”是它的最大弊端。于是一段时间以来“,淡化文体观念”成为中小学写作教学中的主流。但问题常常是这样:这种分类不好,只能说明不应该这样来分类,而并不能说明可以不教文体;这样分类不好,换一种分类就是了,为什么要“把文体”驱逐出语文教学的领域呢?问题的关键是:语文教学到底需不需要文体教学呢?本期我们发表的潘新和教授和王元臣老师的文章,就回答了这一个问题。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感觉到,语文教学改革迫切需要一种理性精神,只有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我们才会避免老走极端。欢迎老师们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第4期的话题是:作文教学有没有一个体系?应该是一个什么体系?第5期的话题是:该不该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立一个“边界”?第9期的话题是:文言文教学是重在字词的积累还是重在文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老作家芦焚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报告文学》卷(1927—1937)的序言中明确地指出:“报告文学由‘左联’的号召而兴起。”这个观点是符合文学史的事实的。三十年代之前,“历史上已经有报告文学”,但这一文体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报告文  相似文献   

17.
<正> 不知什么缘故,报告文学作家和理论家迄今为止,都很少去探讨和论述报告文学中的报告艺术。这是一个谜。笔者猜测:是否人们存在这样的偏见,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才是“阳春白雪”,而“报告”是鼓簧弄舌的“下里巴人”,没什么可谈,或不值一谈呢?所以,  相似文献   

18.
提起“杂文”,就象提到通讯、报告文学乃至散文、诗歌、小说一样,在今天早已不是一个生疏的名词了.作为一种独立的特别文体,杂文,亦已登上大学的讲坛,被写进“文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的高头讲章,特别是在各种大小报刊上,确是坐了一把精致而稳固的“交椅”,并且围有十分好看的“花边”.所有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但在实际上,较之通讯、报告文学尤其是散文、小说、诗歌、戏曲来说,杂文其实并没有什么地  相似文献   

19.
国际报告文学产生已经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产物,记录了国际工人阶级奋斗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宏伟历史。恩格斯不仅是革命导师,也是最早书写工人苦难的作家,马克思以最快的速度将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斗争以气势磅礴的气概和惊天地、泣鬼神的笔墨展现出来。他们开创的底层书写和英雄战歌引领了国际报告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各国都出现了许多跨国写作的杰出报告文学家,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报告文学作品,堪称近代“艺术化的历史文献”。国际报告文学不仅受到革命领袖的重视,也成为广大人民认识历史进程的教科书,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不少国外有识学者将经典报告文学评为“20世纪百佳文学作品”,国内学者多次举办国际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德国开展了“国际报告文学评奖”活动。这些都表明了“国际报告文学”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的时代文体,得到国际作家和学者的共同认可。“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筹划编选《国际报告文学经典作品选》,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初步梳理了国际报告文学近200年的产生发展历史,作为编选者的思路参考,并借此和同行学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考察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不能不提到基希和周立波,如果说基希的创作奠定了现代报告文学的基础,那么周立波则是把这种探索横向移植到中国的重要人物。众所周知.基希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报告文学作家,在创作和理论上都有极高的建树,完成了由古典报告文学向现代报告文学的转变。在长年的采访生活中,他发展了新的文学形式,“以新闻记者的简洁的话,将发生的事件依原状留在纸上”,[1]又力争“不失艺术的样式和规模”.[2]在《一个危险的文学体裁》一文中,他还把报告文学当成一种平民话语和抗争话语,认为它的方向应当”面向劳碌奔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