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蒋华 《教师》2015,(5):38
诗歌以其唯美、细腻、夸张和浪漫的文字特点将男女之间的纯洁、美好、眷恋和自然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试从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诗歌作品中解读中西爱情文化的差异,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体裁,用丰富的情感和意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感情世界。本文按照西方文化历史的发展顺序,描述了不同文化阶段西方人不同的爱情观,并以诗歌展现不同时期的爱情特点。  相似文献   

3.
辛瑞 《文教资料》2012,(5):7-8,13
诗歌是中法两国人民抒发情感、表达心意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特别是爱情诗歌,从表达方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讲究含蓄、以淡为美的中国爱情诗词和直抒告白、奔放狂热、充满激情的法国爱情诗因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对爱情的表述韵味各异,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4.
刘艳娥 《中国教师》2009,(Z1):69-69
爱情是各民族文学永恒的主题,处于截然不同的文化载体中的中西爱情诗必然存在显著的差别,本文主要是以中西爱情诗歌作对比研究,浅探中西爱情诗歌在审美特色上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5.
黄钰 《海外英语》2012,(4):188-189,194
"海枯石烂"——中西方爱情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之一,常用来表达对爱情的坚定。《摸鱼儿》作为在中国诗歌中首次出现"海枯石烂"这一意象的诗歌,其作者元好问表达了对爱情的同情与惋惜。《一朵红红的玫瑰》作为在西方的一首著名爱情诗歌,其作者罗伯特·彭斯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妙向往。该文通过对两首爱情诗歌作者的生活、写作背景阐述,分析了两首爱情诗歌中"海枯石烂"这一意象。  相似文献   

6.
在中西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诗歌往往借月抒写离情和忧患意识,而西方诗歌则通常借月表达爱情与赞颂热情。  相似文献   

7.
先秦爱情诗歌与表现劳动的诗歌几乎是同时出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达,到西周时期,人们的爱情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爱情诗歌也随之发展到了相当繁荣的地步,出现了《诗经》中的大量爱情诗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事频仍,礼教禁锢加重,爱情诗歌数量减少,而由于政治形势的需要, 屈原等人利用爱情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政治上受压的抑郁感情,使爱情诗歌形式发生了一次变体和异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诗歌往往借月抒写离情和忧患意识,而西方诗歌则通常借月表达爱情与赞颂热情.  相似文献   

9.
中国女性的诗歌作品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相似性,同时也从多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在女性特有的爱情意识、生命主体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当代女性对传统文化精神、审美理想接受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新的面貌.女性诗歌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具体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她们对诗、对生活体悟深深地融入了她们的诗中,她们更多地关注内心世界的语言表达、主体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女性的诗歌作品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相似性,同时也从多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在女性特有的爱情意识、生命主体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当代女性对传统文化精神、审美理想接受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新的面貌。女性诗歌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具体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她们对诗、对生活体悟深深地融入了她们的诗中,她们更多地关注内心世界的语言表达、主体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闫瑞峰 《海外英语》2013,(23):175-177
国内许多翻译家和学者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过大量翻译,然而出自国内翻译家之手的译品在西方世界却很少会受到读者欢迎。国内翻译家和西方翻译家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总体策略存在较大差异,以及西方读者对诗歌的审美情趣也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对中诗英译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和差异的分析,以构建合理的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本文从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文化素养、情感和人文关怀以及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培养情感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意象派诗歌中意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意象派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在意象创造上有共同之处,如对情景交融与精炼简洁的语言的强调.由于历史﹑文化及语言等因素,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又有不同之处,如意象创造中主客体统一的方式,意象的审美追求及表现力度.  相似文献   

15.
罗霁 《林区教学》2010,(7):50-51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智慧的审美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和埃米莉·迪金森分别是中西方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们的诗歌折射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1.女性对爱情的表达方式不同;2.女性对婚姻或家庭的倚重不同。提高人们对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的认识,对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本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恨歌》艺术魅力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的角度看,《长恨歌》包融了爱情题材发展史上的“色”与“情”,融汇了中唐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白居易是从感性而非理性、从人性而非神性出发,赋予李、杨以人的特性和思考。出现在《长恨歌》中的李、杨跳出了传统爱情描写的窠白,体现出了极大的反传统性。从审美效果看,《长恨歌》作为悲剧范式,它指向多维的命运,并以泛悲剧的形式照见了所有不幸者的灵魂。所以,它具有更大的涵盖性、辐射性和令欣赏群体反省、共鸣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8.
景智 《科学教育》2010,(3):49-50
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娜 《海外英语》2013,(16):220-221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是传递情感,颂扬爱情最普遍和最直观的方式,中英诗歌概莫能外。中英诗歌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中外诗人们以饱满的情感,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追寻,同时也流露出与所爱之人离别的痛苦和忧伤,但中英爱情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从内容、表现手法和写作风格三个方面对中英爱情诗的不同特点做比较,探讨了形成中英爱情诗不同特色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0.
谢美玲 《考试周刊》2011,(85):41-42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学习古典诗歌,对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鼓舞学生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