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揭题导读,渗透学法(一)轻松背诗。1.出题背诗。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首古诗词了。我们来个背古诗比赛,好不好?(1)出示诗题《赠汪伦》,学生背诵。(2)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干什么?2.提高难度。师:如果你能根据老师出示的画面,就能想起来这是哪首诗,那就更厉害了,现在我们就尝试一下。(1)出示《回乡偶书》《夜书所见》的插图。(2)先个别背,再集体诵读。(3)这两首古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二)寻找规律。1.教师出示每首诗的关键句,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2.师:透过这些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2.
李莎 《湖南教育》2013,(1):28-31
教学目标:1.自主读懂诗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2.对诗歌意象("酒")的理解;正确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更""尽"把握诗人的心境。一、解读诗题,了解作者(课前板书古诗,"浥"字暂不写)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送别诗?(生背诵《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有时候,离别是一种"千帆皆不是,唯有孟浩然"的无限惆怅,有时候又是一种"桃花潭水深千尺,  相似文献   

3.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点评:此处设计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铺陈了一个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  相似文献   

4.
一、读一读师:徐老师很小就喜欢背古诗,先背一首给你们听听,喜不喜欢?生:喜欢。(师边背边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能读一读这首诗吗?(生自由读古诗)师:还没有完全读出诗的韵味,看样子对这首诗还不太理解。有哪些问题,可以提一提,问题搞懂了,自然就会把诗读得有韵味了。师:能提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生纷纷举手提出许多问题)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读了《黄鹤楼送别》你就会懂了。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读了后你会学到很多东西。打开书认真地读一读,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师随即指导,尤…  相似文献   

5.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生背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相似文献   

6.
一、音乐导入,感知相同(一)师:(上课伊始,播放古琴曲《送别》)同学们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离别、伤感、依依惜别……)是呀,世间最珍贵的是朋友间的友情,最难舍的是"别情"。古时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朋友一别动辄多年,再会无期。所以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情境,一同见证一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二)播放伴奏曲《送别》,请学生朗读两首古诗,同时纠正读音。(三)师:(出示两首诗)既然都是送别诗,你认为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呢?读后交流。预设一:诗题的形式相同。  相似文献   

7.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代表作之一,它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六月西湖美丽的景色.这首看似单单描写风光的古诗,“隐藏”着杨万里和林子方的深情厚谊.从送别时间的长短来看,可谓很久;从送别距离的远近来看,可谓很远;从诗歌描写的内容来看,可谓情深.基于这样的解读设计教学,学生的感受焕然一新,在欣赏西湖美景之时更深一层地品味了这首诗所表达的送别内涵.  相似文献   

8.
纵观高考试题,唐诗宋词设题较多,鉴于学生对古典诗词题失分较多的情况,本人把在教学中尝试的方法总结如下:一、抓诗眼,词眼1.从题目中抓。例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题目中应抓住"送"即送别,而送别诗中大致有勉励宽慰、缠绵悲苦、依舍难分等情感。具体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还得结合诗词正文中的意象和内容来定。  相似文献   

9.
千百年来,送别诗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浓郁的离情而脍炙人口,在古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等,均是送别诗中的精品,历代传诵"。动人心者,莫乎情",能让送别诗穿越千年时光,直抵人内心的,是那真挚的友情。如何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的意境,领悟诗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笔者作了如下尝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古诗二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组成。这两首诗皆为唐代诗人作品,表现的都是"送别"主题,采用的都是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但事件发生的背景不同,蕴含其中的情感也有差异。鲁迅说:"教师愈会比较,就愈有益处。"笔者从中得到启发:四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基础,何不将这两首古诗进行整合,引导孩子在比较中  相似文献   

11.
何明敏 《广西教育》2014,(21):76-76
一、教材简析人教版语文第三册课文《赠汪伦》是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诗中描述的"李白""汪伦""桃花潭水""踏歌声""将欲行""送我情"等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2.能凭借课件和小组合作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2.
一、分散式诗歌欣赏。所谓分散式诗歌教学欣赏,就是选取同一题材的诗歌若干首,然后每节课教给学生一首。如送别诗选择《芙蓉楼送别辛渐》《、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几首诗歌。每天把一首诗抄到小黑板上,上课时把小黑板挂上,组织学生朗读几遍,然后稍作讲解,学生通过朗读和听讲,基本上能够掌握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正>高三复习回归课本时,我让学生将《唐诗宋词选读》上的诗歌按照题材进行归类,学生提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好归类,不知道归在哪一类诗歌中。我的回答是:这首诗应该归在送别诗。只是学生不信服:判定诗歌的类型,我们可以参考诗歌的题目,送别诗的特点往往题目上有"送"、"别"等字样,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均在标题上有"送"、  相似文献   

14.
课前预热———(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接着,师生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随后,教师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诵读,并引出“推敲”的典故。)师:我们还学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读读,注意读出古诗的味道啊。生“:松下问童子……”(老师辅以手势,学生读得很有味道)师:像这样“不遇”的诗很多,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课件出示这几首诗)除了古诗,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读读题目,你发现了什么?生:题目都含“不遇”这两个字。师:有意思…  相似文献   

15.
教学情景再现: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时候,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杨万里送别林子方的时候写的一首诗,那么,诗中应该写一写两个人的送别话语,但是杨万里却跟林子方谈起的是西湖接天的莲叶和别样红的荷花?这是为什么呢?"在短暂思考之后,学生的发言集中于这样几个方面:"杨万里写莲叶荷花是一种借景抒情。""写莲叶和荷花是说他们两个人的友情就像莲叶和荷花的关系。"……学生的回答或者是一种熟练的手术刀式的解剖文本的抽  相似文献   

16.
《黄鹤楼送别》一文教学已经接近尾声,此时,教师如诗的语言在教室里深情流淌:"故人已乘白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腔离愁化成了这首诗——"学生齐声朗读古诗";杨柳依依,沙鸥点点,春水荡荡,满腹别绪凝成了这首诗——"学生再次齐读古诗";一路平安,朋友保重,来日再续,千言万语聚成了这首诗——"学生又齐刷刷地朗读古诗。听课教师纷纷低声赞叹":教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孟、浩、陵、辞、唯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送别》,之后问:你从这首歌里感受到了什么? 2.师: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便与友情有关.课件出示古诗(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8.
"送别诗"是表达诗人离情别离的诗歌,古往今来广为传诵,本文通过对两首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的意象、情感进行分析归纳,以达到对"送别诗"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9.
在大语文教学观的理念指导下,根据教材文本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实现教材文本与课外资源的有效互动,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视点。然而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时髦,片面、肤浅、狭隘地开发课程资源,导致舍本逐末,异化、背离了课外资源开发的价值目标,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下面以古诗《示儿》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先引导学生读一遍《示儿》,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思考、理解古诗意思。集体交流后,进入以下拓展、延伸阶段:1.师出示《题临江邸》,简介诗的历史背景。学生诵读古诗。2.师出示宋朝历史版图,介绍历史:当年的皇帝为了贪图享受…  相似文献   

20.
一、诗情画意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古诗就是这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的独特魅力在于用精练的语言展现精彩的画面,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几幅图(出示)。它们使你想到了哪些诗?生:《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儿垂钓》《咏柳》。(背诵诗)师: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浑然一体。(以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