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祭仪剧:中国民间戏剧的重要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特意提出“祭仪剧”这个戏剧概念,认为“祭仪剧”是留滞于民间的以驱凶纳福为宗旨的祭祀仪式及其相关的故事化表演。祭仪剧具有祭祀仪式与戏剧演出的双重属性,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戏剧艺术的、独特的戏剧形态,具有民俗性、质朴性、自娱性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2.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谁何”二字怎么解释,“谁”与“何”又是什么关系,历来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谁奈之何”的省略,有人说“谁何”就是“谁敢问”。教材注:“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这种理解,结构上又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谁何”就是“谁”,前面省略了动词“问”;一种是,“何”通“呵”,“谁何”就是“谁呵”,就是“呵谁”,呵问是谁。  相似文献   

3.
清代戏剧家李十三的"十大本",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其中有"大团圆"的审美民俗、三寸金莲的畸形审美民俗、男女互赠定情信物的民俗、节日民俗、结拜民俗等等。研究探讨这些民俗,既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李十三"十大本"的内涵,又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一)这两年以来,人们对“信仰危机”的问题议论很多。许多人认为现在的青年一代不信仰马列主义了,发生了“信仰危机”;也有许多人不大同意这种看法,认为青年人主要是对马列主义知之甚少,搞不清楚什么是马列主义,也就谈不上信仰不信仰的问题。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在一部分大学生中作了一次抽样调查。下面是在我们调查时部分学生对几个问题的回答。问:有人认为现在的青年中有一种“信仰危机”,你们对这个问题有些什么想法  相似文献   

5.
何为素质教育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争论之后仍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界定。其实这是一种改革 ,改革就是一种新生事物 ,谁也没有经历过 ,所以没有谁去下这个定义。就像我国的经济政治改革一样 ,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出现了目前百花齐放的局面。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淡化甚至取消考试。因此在一些小学就出现了快乐教育。认为只要学生玩得痛快、学得开心就行了。作业不留、考试取消。有人说 :美国的中小学就是这种教育。其实美国现在也正在改革 ,因为他们意识到了 ,这种教育给大学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文山学院学报》2016,(2):28-32
女子太阳节是云南省西畴县汤果村壮族的一个古老民俗。这一民俗现象具有三个方面的民俗学价值:一是祭日仪式对古老传统传承的完整性;二是祭祀仪式中祭祀者身份的独特性;三是祭日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祖先崇拜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信仰文化现象。人类学意义上的祖先崇拜,是指以相信已故的成员给某个集团的现有成员的生活带来影响这一信仰为基础的民俗信仰体系。通常,进行崇拜的现有成员和被崇拜的已故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子孙"和"祖先"的关系。某个群体活着的成员认为自己以及所属集团的延续和繁荣有赖于祖先。人们认为,承认这种事实并不懈地感谢和祈祷,是为确保继续获得祖先保佑,过更幸福的生活或为免遭不幸所不可缺少的。而子孙为了和祖先沟通交流,为得到祖先的佑护经常需要向祖先供献祭品、举行相应仪式并诵唱祷词,这种带有仪式性的行为,宗教人类学上叫做祭祖仪式。  相似文献   

8.
朱清 《学语文》2003,(1):26-26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有人认为是于勒,有人认为是菲利普夫妇,还有人认为是小弗朗士。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文学辞典》中给“主人公”下的定义:“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  相似文献   

9.
仪式,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如升旗仪式等.在古代,这个词也有取法、仪态或者指测定历日的法式制度的意思.在人类学研究视野和意义范畴内,仪式首先被限定在人类的"社会行为"这一基本表述之上,有人提出"仪式是纯净的行为,没有意义或目的";有人指出,"仪式是关于重大性事务的形态,而不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平常形态";也有人认为,"仪式就像一场令人心旷神怡的游戏","在仪式里面,世界是活生生的,同时世界又是想象的……然而,它展演的却是同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10.
我们经常发现:男女生在一起关系亲密,说他们是早恋,学生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但把这种现象说成“互相帮助”,显然又不是那么回事。多数时候谁都说不太清楚,有人称它为青春期学生男女情感的灰色地带,笔者认同这种观点。有的男孩女孩相安无事地走了过去,而有的学生则在这个地带迷失了方向,甚至铸成悔恨终身的错误。为了教育的针对性,首先在学校一、二年级中开展了情感倾向的调查。  相似文献   

11.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少一人”少的是谁?有人依据题目认为是“山东兄弟”, 有人依据“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认为是作者自己。笔者认为,要彻底弄清“少一人到底少的是谁”这一问题,就要从全诗着眼,一句一字地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血缘、宗族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一种最原始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足与发展的强大依托,当这种关系网络缺失的时候,人们便通过结拜建立这样一张拟血缘关系网。仁兄弟结拜就是其典型代表,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分析,仁兄弟结拜这一文化机制在维系社会关系方面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弥补社会机制的缺失。从枣庄市滕州市奎子东村选取的孙氏家族四个个案中获取的田野调查资料,将有助于进一步探析它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意外发现古今中外,总是有人在说,自己曾经有过灵魂出窍的体验。这种说法,大多出自某些濒临死亡的人,或脑部神经受损的人,如癫痫患者、中风者和吸毒者之口。对此,过去人们大多不以为然,认为是一种幻觉,一种无稽之谈,不愿相信;或者认为是在宣传迷信;更有人上升到理论高度,将其贬斥为主观唯心主义或伪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提出了一个有关人类意识和本体之间关系的哲学问题,然而对造成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人们至今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动物世界里,究竟谁是王者?有人认为是老虎,有人认为是狮子,也有人认为是大象,还有人认为是野猪、熊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认为老虎或狮子最厉害的人居多,可由于老虎和狮子生存环境不同,也存在究竟谁更厉害的问题。一些动物学家认为,亚洲虎比非洲狮厉害,理由是虎比狮子更残忍和狡猾,捕食技能更高。非洲狮捕食时必须借助群体的力量来战胜其他动物,而老虎则单打独斗,完全是凭个体取胜。如果同样大小的虎与狮子真的相遇,狮子绝不是虎的对手。的确,老虎捕食技能奇高,常常  相似文献   

15.
究竟谁是鲁迅小说<药>的主人公?关于这个问题,前人早已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且也得出了多种结论.有人认为华老栓是主人公,有人认为夏瑜是主人公,也有人认为华老栓和夏瑜都是作品的主人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6.
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有人认为高调是一种成功,因为一个人似乎只有高调才会被人看见、被人关注。其实不然,高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活法。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高调不仅风光,还带来名利双收,所以有人选择高调;当然,也有另一些人去选择另一种活法——低调。这种人不喜欢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一言一语也被人议  相似文献   

17.
<救风尘>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创作的一部喜剧,敷演风尘女子赵盼儿以风月手段战胜花花公子周舍,营救结拜姐妹宋引章的故事.历来人们在分析赵盼儿得胜的原因时,多从二人性格的对立,从赵盼儿的性格入手.这固然是她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但剧中有关"羊、酒"的习俗,提醒我们在分析这个问题时,不应忽视民俗习惯对人们心灵、精神的制约、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大节,由若干民俗环节构成。贯穿春节民俗事象背后的是民众的时间意识,人们将春节视作新旧转换的时间过程。范.根纳普的通过仪式理论认为:人生仪礼与时间通过仪式都由分离、阈限与聚合三部分构成,人们在经历了这样的过关仪式后,就实现了新旧不同性质的转化。我们以此理论具体分析中国年节通过仪式的诸种表现,从年节节俗进程中,总结出年节通过仪式的三大类别:岁末时空净化仪式、过年与阈限期间的仪式及迎接新年仪式。由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性,中国人年节通过仪式具有以下三种特性:(1)人与自然共同经历的通过仪式,认为在年节中人与万物一道经历时间的新旧更替过程;(2)家族集体经历通过仪式,中国人在时间过渡仪式中重视家族家庭集体的力量,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意识;(3)世俗与神圣交融的仪式情境。在年节通过仪式中,人们没有进入所谓纯粹的神圣境界,人们将世俗生活与神圣仪式融合为一,这也是不尚玄虚的中国文化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教师们习惯于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可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举手的人数越来越少,有时甚至提出问题后,竟无一人举手。这一尴尬的局面,恐怕有不少教师都遇到过。出现这种现象,据我了解主要有如下原因:有人认为再像小学生那样把手举得高高的,是幼稚的表现;有人认为一旦举了手,如果回答错误是很没面子的事;还有人认为举手是出风头;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生活中有不少的仪式,如成人仪式、结婚庆典、校庆典礼等。有人说仪式是需要的,仪式感使人摆脱了日常的平庸琐碎,获得了庄严神圣的体验。也有人认为现有的不少仪式裹挟着各种利益,沦为了形式主义,缺乏应有的内涵。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