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句式转换是推导“V_双”的前提。“绝对对称”结构“NP1+VP+NP2(NP1=NP2)”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它无法按照《语法双讲话》的句式转换要求生成另外一种句式,它只存在一种句式。句式转换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就不能用“NP1+VP+NP2(NP1=NP2)”这个句式来推导“V_双”,利用该句式推导出来的“V”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2.
“给+NP”中NP的语义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句子的深层语义关系 ,可把“给 +NP”中NP的语义范畴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 :按照句法语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每个名词短语以“格的关系”和动词发生联系。“格的关系”即不同的语义范畴 (《“格”辨》 ,2 4页 )。按照这个原则 ,可以把“给 +NP”中的NP划分为 :〔对象〕、〔施事〕、〔受事〕 ,以及语用成分。其中“给 +〔对象〕”是“给+NP”结构的主要用法。第二层 :〔对象〕范畴进入组合后 ,由于动词选择限制关系不同 ,又可以次范畴化为 :〔受物〕、〔受益〕、〔受损〕、〔朝向〕等几个小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给”字句的一些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从2009年7月任贝尔路小学(以下简称"贝小")校长至今,我一直在思考:面对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我将带着师生走向哪里?学校要怎样发展?靠什么发展?"你选择看的方向,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事物。而你选择往哪个方向看,决定于你希望看到什么!"(《唤醒内在的智慧》)于是,我郑重地将"学校发展"定义为"学校中人的发展"。我坚定地认为:如果学  相似文献   

4.
(教例 )四年级《我们家的猫》师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体会到什么 ,然后提出不懂的地方。 (生读后提问 )生甲 :“蹭”是什么意思 ?生乙 :为什么说猫的脚印是几朵小梅花 ?师 :同学们认真读书动了脑筋 ,提出许多问题 ,让我们共同来解决。谁说说“蹭”是什么意思 ?生甲 :“蹭”指上下磨擦。生乙 :老师 ,这里为什么不用磨擦 ,而用“蹭”呢 ?师 :提得好 !大家给予他鼓励。 (生鼓掌 )哪个同学来说说 ?生甲 :“磨擦”给人感觉很生硬 ,不能表现猫亲近主人的样子 ,用“蹭”才有这种感觉。师 :哪个同学来做做这个动作…  相似文献   

5.
生:老师,书上注释⑩“凭谁问”,解释为“靠谁来问”,但我感到困扰,这“谁”应该理解为谁呢? 师:问得好!你这一问,正是稼轩慷慨一问,而所问的答复也恰是词人耗尽一生求索的答案. 师:从语法上讲,“谁”是疑问人称代词,词中可理解为“哪个人”.那么,问题来了,“谁”在词人心中到底是哪个人或哪类人呢?  相似文献   

6.
鲛人.鲛绡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时常出现“鲛人”“鲛绡”等词,它们是什么意思呢?曹植《七启》曰:“然后采菱华,擢水苹,弄珠蚌,戏鲛人。”是说他自己在海中采菱花,摘水苹,玩珠蚌,与善良的  相似文献   

7.
樊铮 《四川教育》2004,(1):46-46
听一位老师教学《剪枝的学问》。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并就这4个词语提问。学生的小手纷纷举起来:“我”为什么会满怀好奇?“我”为什么一脸疑惑?“我”对什么将信将疑?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上述案例中,虽然学生提的问题不能说没有一点价值,但内容几乎是雷同的,归纳一下,不过就是对“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提出了疑问。这样看似自主的学习方式,实则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训练和拓展。由此,我想到了另一堂语文课《最优秀的人是谁》(自选课文)。上课伊…  相似文献   

8.
“孰与”和“孰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两个语言单位,其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但它们到底是什么词,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一、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起《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三个句子: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吾孰与徐公美?③吾与徐公孰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注解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谁美?孰、谁。这样的意思文言里可以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也可以说“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相似文献   

9.
河水会笑吗?虫子会唱吗?文学家说会的。例如:“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昔日从你脚下走,今日从你头上过。”(湖南民歌《高山顶上修条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种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作,使之人格化的写法,从修辞学的角度说,叫作“拟人”。  相似文献   

10.
对于“数+人”结构中“人”的词性,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汉语中,数词既可与量词组合,又可与名词组合。所以“人”的词性就有两种可能:名词或量词。通过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进行词类比较,全面地考察了“人”的词性,确定“人”属于名词而不是量词。  相似文献   

11.
人才生产(即人类自身的生产)是指人们为了使人类社会后继有人所进行的生养、培育后代的过程,人才生产可分为生、养、育这样三个相互连接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人才生产具有本能性、计划性、家庭代际性和人本综合性等特征。人才生产力(人类自身生产力)是指人们生殖、养育人才的能力,它包括生殖能力和养育能力两方面,养育能力又进一步可以分解为抚养能力和教育能力。社会的人才生产力由人的生殖能力、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教育能力共同决定,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是教育能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社会培育人才的能力是提高社会人才生产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山"壮美,象征着稳重、宽厚和刚毅,"水"柔美,象征着灵活、周流和顺达;"乐水"者善于权变,"乐山"者善于坚守。它们都是对立的统一体,是"和谐"世界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山”壮美,象征着稳重、宽厚和刚毅,“水”柔美,象征着灵活、周流和顺达;“乐水”者善于权变,“乐山”者善于坚守。它们都是对立的统一体,是“和谐”世界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和社会对人的本质的不同认识,导致职业教育在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培养"经济人"、"社会人"的思想在一定时期是合理的,但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  相似文献   

15.
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标,解读真人对理解其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真人最早出现在<庄子·大宗师>一文中,在庄子那里,真人是超然于物欲、名利、生死、自我之外,和自然融为一体的人.从词源学上看,真有真诚、真实、无伪等意思.真人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体系中,指自立立人、求真实干、忘我为公、一心向农,为民服务,为民谋福利的人.  相似文献   

16.
以霍桑的《红字》中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矛盾冲突为线索,从两个层次探讨了作品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人与代表社会人利益的人之间的冲突;三个主要人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以性别为视角考察我国的教育,可以将其中存在的人的形象描述为刻板的人与男性化的人两种。这两种人的形象均存在缺陷,要对其予以重塑,必须正确认识性别差异以及公私领域关系。重塑后人的形象是有性别的完整的人,其完整性体现在能胜任公私两大领域的两种生产,并具有双性共生的性别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通才与专才虽然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但不是矛盾的,两者是可以相容的,都是当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个人的成才与其个性紧密相关,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发挥个性和创造力的条件;学生个人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在生活实践中重视个性心理的培养。教育过程要紧密联系人的个性的特点和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通才和专才。  相似文献   

19.
汉语限定成分的语用属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有些学者相信汉语里明确存在限定词,本文通过对所谓限定词共现现象的考察,论述了句法解释的困难,进一步指出有两个明显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人称代词总是居于另外的限定成分之前;二是人称代词总是负载着某种语用意义。从这个发现可以得出一个一致的解释,就是该人称代词表示了说话人移情的方向——说话人把自己认同于该人称代词所代表的那个人的说话/认识立场。与此同时,人称代词后面的指示性成分、无定性成分也常常以体现主观性意义为主要功能。本文的结论是,汉语里类似于限定词的语法成分,往往是为语用目的而使用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莫过于人才。而在一切竞争中,人才的竞争始终是核心,是关键。《吕氏春秋》作为先秦杂家的集大成之作,精辟而系统地论述了治理国家、管理社会、顺应自然、教化民生的原理和策略。文章仅从重才、识才、举才、用才几个方面对《吕氏春秋》的人才观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我们更有效地发现,更加科学地利用人才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