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帆 《现代语文》2005,(12):45-45
“十恶”最早出现在北朝时的《北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并且规定绝不赦免,而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它的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2.
"十恶不赦"是人们常用的成语。然而何谓"十恶",却不是尽人皆知的。"十恶"就是十种重罪,最早见于北朝齐代的《齐律》,当时称"重罪十条"。它的主要内容有:一、谋反。指的是以各种手段企图推翻封建政权的,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二、谋大逆。指毁坏皇帝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十恶,是中国封建王朝所认为的“罪大恶极”的十种犯罪,凡犯有“十恶”之罪的,均处死刑或流刑等重刑,即使遇到大赦也不免刑,叫做“十恶不赦”。隋开皇定律,始有十恶,唐律沿隋制,《隋书·刑法志》、《唐律疏议》中“十恶”指“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后来各个封建王朝刑律都相承沿用。  相似文献   

4.
“十恶不赦”常用来形容恶贯满盈、罪无可恕之人。那其中的“十恶”指的是什么呢?有不少人以为是“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5.
“十恶不赦”,常用来形容恶贯满盈、罪无可恕之人。那其中的“十恶”指的是什么呢?有不少人以为是“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6.
王静珠 《教育导刊》2006,(12):49-49
老人被弃养的事件,不断被电视、报章杂志披露。如一个老妇人孤独病逝家中三个月后,旅美的女儿才用电话联络,方知母亲已病故。还有更残忍的事例报导,如儿子弑杀亲生父母等,无不让人战栗。台湾省现行刑法规定:“弑杀父母尊亲者,罪加一等。”我国唐代的法律承袭着隋、齐的制度,将“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列为“十恶”。犯这些罪行者,不但加重处罚,遇有大赦、特赦机会,也得不到赦免。“不孝”便是十恶之一,杀害父母尊亲是大不孝,所以自古以来,对犯不孝罪者,都判重罪以…  相似文献   

7.
末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达成为社会文明的基础。随着契约关系日益在经济领域取得主导地位,社会各阶层的法律地位均发生变化,妇女亦取得了一定的权利主体资格,法律地位较前有所提高。本文拟从妇女在刑事法律关系中地位的一些变化,来探讨宋代妇女人身权的扩大,以此来论证宋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不要所在,诚请赐教。(一)谋杀其夫,从轻处罪在唐朝,谋杀丈夫被列入“十恶”重罪,严惩不贷①。这是号称“用刑持平”的唐代维护夫权的立法,并将其列入“十恶”。《宋刑统》(宋初国家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谋反位于十恶之首,是统治者重点打击的对象。而对于这样的重罪,唐前期统治者或出于各种原因,使死刑实际执行与律法之规定出现异化,这使得法制遭到很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根据关汉卿名剧《窦娥冤》中注释——“十恶”在元代的具体含义,将“十恶”及“十恶不赦”的渊源弄清,再根据各朝刑法律例的沿革,将“十恶”的演变过程及其具体内容的变化列出,并列举出西方《圣经》中类似于“十恶”的“十诫”条款。  相似文献   

10.
“七”(7)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写作“十”,因与后来的“十”(10)字相混淆。结果在古代文献中造成了混乱,出现了许多的“七”、“十”互讹之误。这些错误,有些已经被前人所指出,有些还没有得到后人的纠正。因此,用“七”、“十”互讹这把钥匙去验证古代文献,将会大大提高古籍校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很多老师在讲“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时,都是从“个”开始的。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史宁中教授编写的《数学基本思想18讲》给我新的启发,书中是这样叙述的:数位与数是不同的。10个一千是一万,这样的认识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采取“严打”和“综合治理”来维护社会治安,在实践中未取得好的效果,主要是忽视轻微刑事案件的治理,这才是社会治安恶化的症结所在。过去社会治安良好,就是我们重视轻微的社会矛盾和轻罪的治理。因此要轻罪、重罪一样治理,并且还要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刑罚制度。  相似文献   

13.
竟·章·竞     
查《现代汉语词典》时,发现“竟”“章”“竞”三个字都收在“立”部,“竟”和“章”还收在“音”部.这是为什么呢?在《说文解字》中,“竟”字收在“音”部,解释为“乐曲尽为竟,从音儿”。段玉裁注释说:“此犹章从音十会意。儿在音下,犹十为数终也,故竟不入儿部。”据此可知“竟”宇由“音”和“儿”两部分组成,本义是奏乐完毕。  相似文献   

1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喻指培养人才很不容易。一树百获《管子·权修》: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相似文献   

15.
江湖上的流氓大多有些共同的隐语或切口.比如说:一称做“柳”:二称做“月”;三称做“汪”;四称做“栽”:五称做“中”;六称做“申”;七称做“行”;八称做“掌”;九称做“爱”:十称做“句”。  相似文献   

16.
先秦诸子分别从经济、人性、社会关系和制度等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产生犯罪的原因。由此提出了“富民防罪”、“教民以礼”、“兼相爱”和“以法治国”的具体主张。先哲们的所对犯罪原因的深刻归结,对预防犯罪具体措施上所体现的“综合为治”的辩证逻辑,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是现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关键词     
《教书育人》2004,(12):3-3
“西部之光”计划,“宇宙1号”,“十个百行动”,  相似文献   

18.
“只有”与“只 有”的用法及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只有”是词,既是连词,又是副词;“只十有”是词组。由于它们音同形同且所处语言环境相似,因而容易引起理解和分析的错位。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组合关系和隐现条件的差异,它们所处的句子有着不同的变换方式。“只有”与“只十有”的用法及分野在这些不同特征的揭示中逐渐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9.
从《木兰诗》的“天子坐明堂”、“着我旧时裳”、“壮士十年归”及“东市买骏马”等内证 ,联系《中兴书目》对《古今乐录》所提示的著录年代 ,《木兰诗》应是北魏孝文帝时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诗话两则     
《小学语文》2012,(4):36-36
王荆公(王安石)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人”。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