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子孝 《教师》2012,(10):119-120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当你注目唐诗宋词这两座高峰上时,"贬谪"一词会时时跃入你的眼帘。可以说,唐宋文学史就是文人的贬谪史。如果你列出此期文人的遭贬名单,肯定会使你触目惊心,也会使你在无限痛惜之余陷入深思中。由于他们的个性不同,所处环境不同,被贬后的遭遇也就各不相同。唐宋贬谪文学记录了唐宋文人的贬谪史,唐宋文学的全面繁荣同样离不开唐宋贬谪文学。  相似文献   

2.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精选了唐宋八大家各种题材的三十二篇文章。再次教这本书时,我开始探索,并在以下方面做了尝试,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研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一.整合归纳,用选修带动必修  相似文献   

3.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各具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虽然年代尚远,但是对后世散文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堪得上是文学这片沃土开出的一朵奇葩。所以高中教师应该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教学作为重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领略古代散文的风  相似文献   

4.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中都是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历来有所畏惧,老师也是喜忧参半,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逐句翻译、串讲的做法已饱受诟病。那么该如何破除"言"之障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呢?怎样做才能逐层逐级地把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呢?如何确保学生选修的知识有所收获,让选修课确实收到实效呢?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贬谪江西地域的文士数量众多,他们在江西地域的行踪和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厚重遗产。对于贬谪江西的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文献的挖掘、作品的整理和文化的提炼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许纪友 《学语文》2014,(1):10-11
散文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大户.中学语文教材除了诗歌、小说和戏剧选文以外,剩下的内容都可以归入广义的散文教学范畴。当代散文研究的著名学者刘锡庆对散文有一个精彩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教师教的是散文,学生写的是散文,阅读考的是散文,散文每天和我们亲密接触.但令人纠结的是.教师经常备课时拿到一篇散文不知教什么,随大流跟着感觉走,  相似文献   

7.
刘晓红 《考试周刊》2009,(26):70-71
大学汉语言文学选修教学定位于探究阅读,而高中选修教学则定位在审美品读。现代散文作为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个分支,其高中选修课该怎么上?这是一个困扰很多语文老师的新课改难题,因为目前战斗在高中一线的老师必须直面高考的选拔机制,我们对学生的考核最终也只能落实到那场一张卷子一支笔的终极考试上,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然而暂时还无法改变的不争事实。笔者极不愿这些美丽的选修散文被粗糙地肢解成应试阅读训练材料,或者干脆被弃置一旁成了垃圾,于是在参悟前辈名家的经验大道中努力作了一些教学尝试。笔者认为,我们的散文选修课教学说到底首先是语文课,所以必须以语言为基础,它是一种综合了历史、文化、文学诸要素,由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的能力培养、情感体悟及思维历练。下面例举笔者的一节公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并于过程中具体加以剖析与探讨,期盼名家斧正。  相似文献   

8.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都是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历来有所畏惧,老师也是头痛不已,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逐句翻译、串讲的做法已饱受诟病。那么该如何破除“言”之障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呢?怎样做才能逐层逐级地把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呢?如何确保学生选修有所收获,让选修课确实收到实效呢?我的做法就是读一读,议一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我进行了一次唐宋贬谪文学专题阅读的教学实践。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地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阅读活动为基础,力争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整合在一个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中,我选用了《唐宋散文选读》教材。可这门课我到底教给了学生什么?再度翻开教材和自己的教案以及课后反思,课堂教学的一幕幕在脑中闪回。我多次反问自己:这门课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其实,这三个问题,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所有选修课的共同困惑。  相似文献   

11.
于漪老师在教《歌声》这篇散文时,问学生:“你们喜欢不喜欢这篇课文?”想不到大多数同学回答:“不-喜-欢!”虽然这同于老师原先的教学构想大相径庭,但她却并没有硬性将学生纳入预定的以赏析为主线的教学框架,而是因势利导地问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呢?是真的写得不好吗?”她另辟蹊径,从审视性阅读的教学角度生动活泼地将教学展开。当学生发现,“不喜欢”的原因正是没有体味  相似文献   

12.
《唐宋诗词鉴赏》是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的教科书,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选修课程五个系列中"诗歌与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读诗写词的兴趣,引导学生鉴赏意境品味情感,不断增强文学底蕴,逐渐提高审美能力;笔者探究多种课型,实践能体现学生的自主个性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呈现"百啭千声诗意溢"的美好诗境。  相似文献   

13.
唐宋赵郡文学文化资源丰富而重要,其整体上具有地域性、家族性,两者互为依凭。唐宋赵郡文士对唐诗发展、中外诗教以及自身创作影响深远。以滹沱河、太行山以及真定等为核心范围,逐渐形成典型别致的赵郡文学文化景观。"赞皇公李德裕"的系列平泉追忆、"赵郡苏轼"的数则经典称谓,带有浓郁的乡愁色彩,成为郡望文化传统的微型缩影。这些为赵郡一地赋予特别的文化因子和精神内涵,有助于传承文化、留住乡愁。  相似文献   

14.
唐宋诗歌地理中的庾岭梅花,因其地理空间和形态审美特色,具有梅信之始、华夷分野、贬谪之地理时空坐标的文化意义,承载了唐宋诗人对岭南的地理文化体认和他们的历史意识、人文情怀、政治抱负、人格理想等多重文化内涵,是唐宋诗歌中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在唐宋诗歌中,庾岭梅花不仅作为一个地景给人留下地理空间感、场景感,它更是唐宋诗人心中的某种象喻,亦是唐宋文人一朵别样的生命之花,它诗性地展现了唐宋文人别离与思归、忧国与归隐、怨愤与旷达的二元之生命情怀,以及他们家国通一之人文精神,既加深了唐宋南贬诗歌的文化内蕴,又丰富了唐宋孤山梅花所奠定的梅花意象“清”之人格意味与美学品格。其彰显的家国通一的儒家“仁”之精神,与孤山梅花彰显的自由自适之道统精神相合,在唐宋诗歌梅花意象由物色形象向人格图腾的诗性嬗变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宋转型理论是近年中国古代史学与诗学研究中一个流行的学术话语。在唐宋文学研究领域,借鉴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唐宋史学观,并整合传统诗学理论,经王水照等诸多学者推阐发扬,深化了唐宋诗歌转型问题的研究,开拓了唐宋文学研究的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16.
范国栋 《文教资料》2010,(27):44-46
新课标颁布后,高中语文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与研究”的教学需要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的指导。本文首先进行理论分析.以明确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内涵和实施模式。其次进行个案研究,以唐宋诗词格律教学“三部曲”的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了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唐宋诗词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最后得出结论,高中语文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与研究”与基于问题的学习相结合,不但符合语文本身的特性和规律.充分发挥了语文教育的有效性.而且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教师和学生的长期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7.
唐宋赋的诗化与散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赋家衍化了赋的形式,丰富了赋的表现手法,充实了赋的内容,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赋不像赋了,因而使赋体文学呈现出一种迥异于汉赋的崭新面貌。唐宋赋的诗化主要表现在形式和格律两方面。唐宋赋特别是宋赋的散文化则表现在三方面:1.韵的疏密以及押韵与否很随便;2.将赋用于说理、议论、记叙;3.不事雕琢,变艰深华美的语言为平易浅近,并将散文的气势注入其中。由此,唐宋赋创作中的两大趋势可以归结为:一是追求谨严与偶俪,一是追求自由松散;一是取法于诗,一是归靠于文,主要成就在唐的律赋和主要成就在宋的文赋分别反映了这两个极端倾向  相似文献   

18.
"干越"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唐宋文人在干越地域留下了众多文学佳话,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干越文学不仅具有自然山水、民俗乡风的绚烂图画,而且还演绎为政治失落的无奈和贬谪迁流的感慨。历代文人流连栖息于干越这块土地,干越的文学成就无疑得益于它那独具特色的优越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9.
语文知识短文,根据《大纲》的要求,以“实用、精要、好懂”为原则,编排在一个单元后面,与单元课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只是总结,更重要的,它是理论上的升华;它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纽带,是阅读与写作相沟通的桥梁.其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可实际的教学中,知识短文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是知识短文本身就枯燥无味,学生头痛,老师心烦;二是有些老师对知识短文的实用性认识不够,认为“教”与“不教”一个样,因而碰到知识短文,要么匆匆带过,要么只字不提。为打破这种传统的落后现状,笔者不揣浅陋,就《谈谈散文》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0.
“唐宋八大家”做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唐代韩愈、宋代欧阳修又是其中的领袖人物,“韩欧”成为唐宋散文、正统散文、文以载道、古代成熟散文的标志.“韩欧”地位相提并论,早见于宋代韩琦《祭欧阳文忠公文》,之后历代继承不衰,影响深远.“韩欧”在古学、古文中已成为一专有名词,代表着“六经”古道、正统粹正、复古变革、道德文章、成熟古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