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怅惘依旧     
正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谁道闲情抛掷久",这是很妙的一句词。"闲情"是这句词的主要内容。忧来无方,我并不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此句中“神游者是谁”引起过不少争论,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材课下将“故国神游”注释为“神游于故国,指词人想象当年周瑜大破曹军的情景”。那么,神游者应该是苏轼了。这种理解当然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对“故国”一词却太过轻视。  相似文献   

3.
生:老师,书上注释⑩“凭谁问”,解释为“靠谁来问”,但我感到困扰,这“谁”应该理解为谁呢? 师:问得好!你这一问,正是稼轩慷慨一问,而所问的答复也恰是词人耗尽一生求索的答案. 师:从语法上讲,“谁”是疑问人称代词,词中可理解为“哪个人”.那么,问题来了,“谁”在词人心中到底是哪个人或哪类人呢?  相似文献   

4.
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比较阅读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黝、鹅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渤等词作后,同学们惊奇地发现,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士子文人们在抒写弃妇、怨女的闺怨、闺思之情。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她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其中“满地黄花堆积”一句,有资料(如《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吴铜运主编,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把其解释为“庭院里黄花遍地盛开”。这首词是反映词人晚年独居的愁苦心情.满地黄花遍地盛开是一种很绚烂的情景啊,这种美丽的景色与词人的愁苦心情是不相符的。  相似文献   

6.
刘朋 《语文知识》2005,(8):47-47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长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南唐中主时任宰相。身处内忧外患的南唐小朝廷,不免时时感受到一种末世情。这种情绪渗透到他的词中,便带有一种不可明言、难以确指的感情,需要读者从多方面去联想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化用前代诗作的诗意诗境是宋人作词风习,而对原诗的改造融会又是词人以自己的审美品味,创作风格为依据的,因而词人化诗入词的特色便是构成作品风格的重要的微观系统。对这一系统的认识正是准确把握词人词风所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本文即以苏拭具体词作为例,以婉约派词家秦观化诗入词特色为参照系,尝试从微观系统考察苏状词风中的“以诗为词”特色。就这一系统看,我们感到,苏轼的“以诗为词”是得诗魂之精要而为词,词作籍化诗入词所获得的丰富而深刻的涵蕴,“直造少陵堂兴”;使词形成的宏阔超迈的意境更不亚于诗的气度。以这一系统观之,苏轼作词确是使词高蹈于旧日畦径之外,为词“指出向上一路。”(《唐宋词通论》吴熊和)  相似文献   

8.
所谓“三抓”,是指背诵古诗文时要抓住领头字、领头句和过渡句。一般的诗文往往都有几层意思,每层又都有个领头句,抓住它,就像抓住了一串珍珠的丝线,能引出一串句子来。句与句之间,往往还有领头字,抓住它,背诵时就能使上下句连贯起来。在段与段之间,时常有过渡句,抓住过渡句,就能使上下段连贯起来。因此,“三抓”是背诵的好方法。领头字,不仅散文中有,古诗词中也有,尤其在词中领头字更常见。如南宋词人陈人杰的《沁园春》中首句的“谁”字和次句的“怅”字,都是领起字。在以上二句中,我们抓住了“谁”和“怅”字,基本上就记住了上片的词意。…  相似文献   

9.
扫眉才子,指有文才的女子。王鸿《柳絮泉》:“扫眉才子笔玲珑,蓑笠寻诗白雪中;絮不沾泥心已老,任他风蝶笑东风。”诗中的“扫眉才子”指李清照,她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能诗善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该诗前两句甚赞其文才.后两句隐括其人品:“清丽其词,端庄其品”,不愧“一代文宗作女师”。有《漱玉词》、《易安居士文集》、《李清照集》问世。  相似文献   

10.
北宋词人贺铸填有《青玉案》词。词中云:“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了他在江南梅雨季节里,过着孤独生活的愁闷心情。诗人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连用三个比喻,喻出了“愁”之多、“愁”之深。这种用景色来比喻愁情的写法,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而似乎可以捉摸,贺铸也因这首词妙不可言而被后人誉为“贺梅子”。北宋词人张先,其词多写士大夫诗酒生活和男女爱情。他的词善于描绘一种朦胧美,又特别以描写“影”而著称。他曾有三个写“影”的佳句最为著名:《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歌》:“娇柔懒起,帘压卷花…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的《一剪梅》寄寓了词人对丈夫的相思之情 ,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该词中的“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以及“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以新奇的创意和细腻的情感历来为人称颂。而该词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 ,细加品味 ,更是意味无穷。“花自飘零水自流”写景兼抒情 ,其中的“自”尤为重要。词人不惜在该句中用两个“自”字 ,加重词人的情感。若抽掉这两个“自”字 ,这一句的意味也就一般了。花飘零水流动本是自然界很普遍的现象 ,而在此 ,词人已寄托了自己的情绪 ,甚至已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下面便是本人对该句的几…  相似文献   

12.
《“友邦惊诧”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12月18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罪名,……”解释这一句,“不道”是关键词语。课本、教参书以及其他一些注本都以“不料”为注,如果此注得其确解,那么原句便成了对于那种通电诬罪颇出鲁迅意外的表述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各种“得”字结果句,认为“得”字结果句有两种基本结构,所有“得”字结果句都是基于这两种基本结构。在这两种“得”字结果句中,都存在词内附接:“得”是表致使义的、具有及物动词性质的表“致使”义的轻及物动词;与之结合成复合词的动词其实是附接在这个轻动词之上的表方式义的词根;此词根没有及物性及论元结构可言。各种“得”字结果句的具体表现涉及到各种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独立于“得”字结果句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钱丰 《语文知识》2004,(7):35-35
《文汇报》2003年11月16日“学林”版刊载了方健先生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文,文中说张先《苏幕遮》词中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后来为毛泽东所化用,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宋代词人张先“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之句,源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相似文献   

15.
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时,有学生质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中“满地黄花堆积”到底指菊花被风吹落、残英满地还是菊花正开放得灿烂。  相似文献   

16.
钟明 《语文学习》2020,(3):32-33
师:在诗词中,全篇的最后一句被称为结句,又称尾句、落句、末句等。词人写词,词评家评词,都十分重视结句。清代韵学家沈谦说:“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着一实语,败矣。”对于《沁园春·长沙》的结句,我们也可以根据沈谦的见解来鉴赏。如果本词的结句是“着一实语”,也就是直白的表达,应该写的是什么内容呢?生:回答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明确指出主宰国家命运的是“同学少年”。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中《景阳冈》一文,前后共出现六次“叫道”这个词。“叫道”在一般的情况下可以解释为“大声地说”。但联系到课文中具体人物的性格与特定的语言环境,仅仅简单地解释为“大声地说”还不够,而应该从怀着怎样的心情“大声地说”的角度理解才对。“武松走进店里坐下……叫道:‘主人家,快拿酒来吃。’”联系到上文“武松走得肚中饥渴”一句,可见武松是怀着急切解渴的心情大声地说。“武松拿起碗来一饮而尽,叫道:‘这酒真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一直被专家学者认为、解释为设问句,本文却认为是一种(?)”的修辞方法,并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大方之家”最早见于《庄子·秋水》的“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一句.用来表示自己的知识短浅,见笑于博通大道之人。该句中的“大方”与《庄子·山木》的“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中的“大方”一词相同,都指的是“大道”;成玄英在《庄子疏》中也指出:“方,犹道也。”由此可知,“方”犹“道”,而“大方”即“大道”,“大方之家”则引申  相似文献   

20.
翻开宋代词集,我们仿佛走进了“美”的“大观园”,这里面有着数不清的奇花异葩,锦章丽句。但细细读来,便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大部分词作尽管题材不同,作者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甚至流派也不同,其中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皆带有女性所特有的柔情密意,多适合温情脉脉的女郎歌唱。举例来说:“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之词多写“闺”情,可谓“当行本色”;柳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