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上善",最好的善、第一流的善;"若水",像水一样。老子的话,似乎与我们接受到的教育不一样。我们受到的教育往往是叫人要坚韧,要刚强,要宁折不弯,  相似文献   

2.
叶存洪 《教书育人》2012,(14):16-17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此章以水喻道,说明近道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这对于校长的办学治校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居善地。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按属性,水总是流向低洼之地,江海之所以有容纳百川的能力,就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第八章对水的七善德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任法融道长在《道德经》释义中是这样解释的: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无水,则不能产生云云业生的生命世界;无水,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水生育万物,滋润群生而与物无争,不求后报。它柔弱温顺,总是处于为人们所鄙弃的最低下的地方。所以,水最相似于道。常言道:‘人向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总是喜欢奉上欺下,攀高附贵,青云直上,而水则总是流向低凹的、最安全  相似文献   

4.
刘波 《山东教育》2010,(9):12-12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笔者认为,教育要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必须走人性发展之路。应该具有水的品格。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水的精神元素就被智者倚重。弘扬水德,可以使学校文化精神有一个更生动的载体。水有服务精神。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孔子说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赞美的都是水的服务精神。水有孕育生命之功,可却非常低调,哪儿低就  相似文献   

6.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周金源的办公室,挂着这么一幅醒目的字.周金源是瑞金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瑞金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现任江西七善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似文献   

7.
道德箴言     
《中国德育》2008,(8):82-8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荀子·乐论》  相似文献   

8.
古文今解     
[古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善治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念.所谓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是现代治理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治理的目标就是善治.可以认为,善治涵盖了以下价值性要素:民主、自治、法治、参与、公正、透明、责任、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0.
正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备"清净、透明、谦逊、包容"的特质,而教育有"清、净、明、化"的功能,两者都具备从容、适应、豁达、明净、协作的特征,让我们互受启发,引以为鉴。在班级管理中,有的学生自满自大,有的我行我素,有的对教师存在偏见……形形色色的问题时有发生。我从水的特性受到启发,寓教于水,恰如其分地解决了这些问题。1.引导学生学会谦虚。虽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但我们也要懂得"水满则溢"。我准备了两个瓶子,一个是做实验  相似文献   

11.
正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常说女子如水便好,但有几个女子能有水的柔性、纯洁与触物无声却能滴水穿石的神奇,水流岩石、高山、大河、江海而涤荡席卷,穿石搬运,哪个不是它的神力所为。而我作为一位女教师,却深感自己的无力,虽也柔弱,也随性,但太多的时候,我是那个不由得大嗓门说话的人,讲课时,不由得就哑了嗓子,得好几天休养才能缓过劲来。《道德经》第五十五章有:  相似文献   

12.
张韶龙 《现代教学》2015,(Z1):104-105
老子《道德经》有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我们所理解的"对话教学",是指基于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内在需求,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不同教学主体之间的思想碰撞、信息交流、心灵交汇、差异认知、互动生成、经验共享,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基于"对话"的课堂教学,因为融入了"水"的品质——"柔美、谦逊、灵动、包容、宁静、激荡、深邃、多元、变化"等,使基于  相似文献   

13.
<正>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道出了水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和包容坚韧的宽广胸怀。漳源幼儿园位于长子县城漳源北路,因浊漳河南源而得名。“若水”契合我园所处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漳源幼儿园的园名,因此,我们凝练出“若水文化,润心养行”的办园理念,初步构建起“三向(向上而生、向善而为、  相似文献   

14.
经典晨读     
上善若水
  [丁玲]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我着实喜欢。它的意思是至高无上的品德像水一样。
  水有两大善德,即“善利万物而不争”和“处众人之所恶”。首先,水乐意使万物滋长而不与它们竞争,它乐于奉献而又不为自己争取任何利益。不争,是一种睿智,是一种境界。
  水与物无争,就像没有过错的圣人。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j故无忧。”善治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念。所谓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是现代治理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治理的目标就是善治。可以认为,善治涵盖了以下价值性要素:民主、自治、法治、参与、公正、透明、责任、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6.
<正>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相和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生之道是实现原则。"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  相似文献   

17.
《老子》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于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告诉我们:做人要像水一样,锁定目标,和别人不争,同自己去争。哪怕你处境如何艰难,都要忍辱负重,勇往直  相似文献   

18.
易渡 《红蜻蜓》2023,(15):22-25
<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处士横议,社会上出现了大大小小上千种思想流派,士人们纷纷著书立说,其中形成了学派且影响深远的是道、儒、墨、法四家。道家名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道德经》又称《老子》,相传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全书共约五千字,分为“道经”与“德经”两部分。“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  相似文献   

19.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思想家老聃的传世之作,虽只五千言,但微言大义,后世的养生家、政治家、学问家、艺术家甚至寻常百姓都从中寻找思想启迪。虽见仁见智,但大而言之,这本书讲了两大问题,一曰“道”一曰“德”。“道”是与宇宙间普遍规律,“德”是人世间特殊规律,是“道”的具体体  相似文献   

20.
在学校里,"水往低处走"的善利万物不争,犹如教师们的默默奉献:"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的清澈本性,宛如学生们的纯洁心灵:"滔滔江水向东流"的执著,更如师生们认准目标、无悔向前的精神.为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内涵,更有作用,我们以水为媒,打造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