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思路在中年级学生的眼里,秋天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由于平时观察不够细致,生活积累不足,加之年纪小,他们对秋天的认识是不精细的,不全面的,对秋天的感受是模糊的,肤浅的。因此,本次作文教学设计,以观察、体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寻找秋天、感知秋天、想象秋天、绘写秋天等系列学习活动中,多方位、多视角地感受秋天,从而使学生在作文时,达到眼中秋景丰富多彩,笔下秋景特点鲜明,心中情感真切自然。导写过程学习活动一:走进自然,寻找秋天课前组织学生到公园的草地林间、郊外的田野果园、滨河的沙滩果林、校园的花圃等处,观察秋天里的景、事、…  相似文献   

2.
活动过程一、观察了解感受阶段引导学生(或个体或小组或全班)观察秋天 ,找秋天的特点。观察大自然、校园、庭院景色的变化 ,马路上树木的变化 ,农田的变化 ,以及秋天的色彩、秋天的果实。如果有条件的也可以带领学生到郊区田野去感受秋天的气息和美丽。孩子们通过观察、了解、体验 ,可以发现许多动植物在秋天里的细微变化。让孩子们一边观察 ,一边搜集一些能代表秋天特点的花、草、树和各种秋天成熟的果实 ,进而体会秋天不但是个美丽的季节 ,还是个收获的季节。二、汇报交流展示阶段在第一阶段学生获得大量信息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  相似文献   

3.
生活即作文,作文也是生活。作文应是学生感受生活、发掘生活中真善美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主动去学会欣赏,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而这正是当前小学生所缺少的。因此,本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再现生活。收集习作信息,整合习作信息,激发习作的兴趣,感受作文的过程,积累习作的素材和  相似文献   

4.
教学分析 《寻找秋天》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经历的完整的综合性探究活动,是从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出发,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探访秋天里的植物和动物,通过眼观、手模、耳听、鼻子闻等方法观察秋天动物、植物的变化,提出问题,初步提出猜想、假设,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树叶变化原因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起步作文教学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一、摘一摘:内化秋天的语言天才在于积累,学习在于积累,作文更在于积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三年级上册是以秋天为主题的单元,学习第一篇《秋天的雨》伊始,课堂上引领学生感悟秋天的美丽,秋天的色彩,秋天的丰收,秋天的快乐,从课本上生动的  相似文献   

6.
杨秀祖 《甘肃教育》2001,(12):20-20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灵魂,而这真切的感受又来源于对生活中周围事物的观察和体会。生活每天都会给人以新的感受,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对事物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并把这些情感体验随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积攒成作文的素材,作文时就不愁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小学语文新大纲中对小学生作文的要求是:能写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关键是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积累。众所周知,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了解,都离不开观察。小学生如能学会观察,并把观察所得积累下来,在作文时…  相似文献   

7.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作文的基础。叶圣陶说:“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学生的视野带出课堂,带进广阔的田野,带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让学生亲自感受生活中的各种气息、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8.
写作能力是学生观察、理解等多项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所在。同时作文教学也让语文教师和小学生感到头疼的难点。在长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作文写作心存畏惧,对作文题目理解不深入、写作思路不通畅、写不出真实感受是学生们的通病。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展开了一系列简单、易操作、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经过大量的实践积累了教学经验。现将这些宝贵经验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放五官,培养观察能力是关键的一步,在运用感觉器官去感知的同时,还要去体验、感受、分析、概括,才能得到写作的基本素材,从而使学生走捷径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相似文献   

10.
此次作文教学打破了教材的规定,联系学生生活的现实选取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叙述、议论中,调动积累、渗透感情、融人个性,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体现教育的人文性。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关注自然,关爱生命。教学中不刻意追求作文的形式,不给作文的框架,主张学生自由表达,放胆想、放胆说、放胆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将自身观察、体验、理解进行表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对生活的感受首先进行内化积累,再进行外化表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与阅读教学的过程正好相反。阅读教学是将作者的外化作品进行分析,然后内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的过程。因此,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就能构筑有效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2.
农村由于教学条件所限,作文教学效率一直不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比较低,对生活缺乏关注,观察不细致,感受较浅。另外学生的课文读物不充分,读书视野比较窄,也是导致学生写作水平整体不高的原因。为提高农村作文教学效率,就要针对上面几个不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等。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当地秋天有哪些果实,了解其他地方秋天的果实.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清晰地呈现秋天丰收的景象,激发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2)通过实物的观察、交流,了解果实的外部特征及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收获的情景,使学生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激发学生热爱秋天之情.(2)初步懂得果实是由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换来的,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相似文献   

14.
围绕“写秋天的一处景物”,我们同时编发这两篇教学设计文章。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觉和想象,做到了我手写我口、写我心。一篇教学的思路是:引导学生寻找秋天、欣赏秋天、感悟秋天、描写秋天;另一篇指导的方法是:找秋景、绘图再现秋景、说秋景、写秋景。教学的路子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均能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操作性强,但愿读者从中能得到启发,引起思考。我们也欢迎广大教师、教研员能结合作文教学实践,多写这类指导思想明确、务实、操作性强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研究的热点。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写不出好的作文。以往人们有种观点,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是由于缺少“生活”。为了解决这汪“源头活水”,很多老师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为学生创造“生活”。比如在春天或秋天让学生春游或秋游,叮嘱学生要认真观察.回来之后写游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会常常发现这种现象:有的同学在作文时急得抓耳挠腮,词穷意尽、词不达意;有的学生可以通过一个内容套上十几个命题……要改变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无话可说和望而生畏的被动地位,就要在作文教学开始的阶段,让学生参与观察。参与命题、参与评改、使其成为“作文的主人”。一、让学生深入实际,参与观察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本是一种需要,它起源于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深刻感受。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看到、听到一些新鲜事,并在内心掀起一股强烈的涟源,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欲望,这在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因…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一个教学难点,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如语法、修辞、词汇及相应的作文基础理论,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如对生活事件的观察、思考、感受和体会,甚至参与。  相似文献   

18.
《秋天在哪里》是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主题之一。本课旨在通过观察秋天的天气、动植物等的变化,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张家娣 《新课程研究》2009,(11):28-28,36
《秋天在哪里》是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主题之一。本课旨在通过观察秋天的天气、动植物等的变化,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当地秋天有哪些果实,了解其他地方秋天的果实。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清晰地呈现秋天丰收的景象,激发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2)通过实物的观察、交流,了解果实的外部特征及用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