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迟子建带着<北极村童话>的清新走上文坛,在近二十年的创作中,她不断地以暖性的叙述,苦心经营着纯美的意境,也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写作姿态以丰富创作深度,并不断走向艺术的成熟.如果从她小说所显现的题材、女性地位、叙事背景等方面来看,其创作变化轨迹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2.
生命意识是迟子建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核。她始终关注着普通民众的生命存在状态,寻找他们的生命追求与生命意义;不断探究死亡的人性及哲学内蕴;对大自然的一切生命,迟子建持平等态度。以生命意识视角去探究迟子建的小说,可以很好地诠释她丰厚作品中的诸多.独异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这里,主要选择王安忆的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原因在于她能很好地代表当代女作家的特征。“老生代”作家王安忆是近20年来中国大陆重要的作家之一。她无疑是当今中国文坛最资深的女作家。她的情况也最为复杂,从创作传统文学而起步到涉足反思、寻根一类精英题材,演进到创作新历史小说中向大众文学靠拢。她的创作风格永远是未知大于已知地不断变化着。  相似文献   

4.
在各种流派争叱风云的当代文坛,王安忆的创作实力是无可厚非的。她始终都在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文本构建形式,在写作过程中反复论证自己的创作观念。从先锋文学到“新写实”再到女性文学,近四十年来,王安忆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以一种顽强坚韧的姿态,畅快地书写着自己独特的人生体悟、精神历险和生命向往,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她真诚地与世界对话,在对外国文学的反复肯定与不断修正中通过小说文本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观,完成了主体心灵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本按照王安忆的创作心态,以1984年为界,把她的创作分成两个阶段:即1984年以前为第一阶段,1984年以后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王安忆的作品对美的发掘占主导地位,在创作道路上不断地超越自己。第二阶段王安忆的作品转向对非美、对丑的揭示,在“性”的学创作上脱离生活,这个阶段王安忆的创作是迷失了自己。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天才女作家。她命运坎坷,一生漂泊,虽然生活空间不断变换,但其创作空间里却始终保持着特殊的故乡情结。双重空间带给她创作的张力,也形成她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萧红从不以旁观冷漠的态度进行创作,她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全面倾注于描写对象之中,其小说始终流淌着一股情感之流,满含感情地叙事、写人、摹物,形成以凄婉柔韧为旋律,以豪迈雄健为变奏曲的风格迥异的抒情特质。  相似文献   

8.
林晨 《阅读与鉴赏》2008,(12):29-31
作为一个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蜚声文坛的著名女作家。从踏上小说创作之路开始,王安忆就是以不断的“寻找与发现”贯穿于她创作的进程。她对小说创作始终保持一种精神追求的态度.她的创作更多地具有精神书写的色彩。更多地关注各种人物的灵魂。在欢乐的背后看到痛苦。在庸常的生活中找到生存的审美救渡。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勇士——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及其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戈迪默以社会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她的创作能维持想象与真实的平衡,虚构中贯穿着真实,用真实的历史逻辑性地演绎出合乎情理的虚构。在艺术技巧上,她善于运用象征、时空交错、视角和叙述方式变换等手法。  相似文献   

10.
对于今天的读来说,王小妮是个并不陌生的名字,早在朦胧诗创作的繁荣时代,王小妮就以她接近口语式的平白无华的诗作,像一朵“清癯灵动”的小花,在现代诗的坛上,开得分外显眼。然而,就在她写诗声名日隆,完全有希望沿着一条平坦大道去取诗人桂冠的时候,她开始更多地转向了散随笔的写作。在上个世纪散泛滥的90年代,在充斥着“油腻腻地磨擦着生存皮肤”的平庸之作的坛上,王小妮以她“超度万物,俯看人生的灵气与磁性”,以她对于这个世界的诗意的体味,  相似文献   

11.
池莉的小说一直坚守着民间话语,尽力表现生活的原生态,并以此构建属于自己的写作空间。形成了富于个性特征的写作立场、精神追求和艺术表现形式。但当“新写实”风光不再,当市场经济浪潮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时,她也能对以往的题材、叙事手法、主题等进行适时调整,让自己的创作注入新鲜的时代生活之流,并力图通过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探索来增加自己的创作深度。这种对艺术个性的自觉追求和不断超越,使她的小说创作风格在坚守与嬗变中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多和田叶子是日本为数不多的既用日语也用德语创作的女作家。她游刃有余地穿梭在两种语言之间,不断地进行着文学创作。《入赘的狗女婿》是一篇将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作品,描写人们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迫下失去本质变成异类的故事。多和田叶子在《入赘的狗女婿》中运用自己特异的创作手法,以突出故事的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3.
在活跃于当代文坛上的东北作家中,迟子建是一位受地域文化影响比较明显的女作家。东北特有的黑土地文化造就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始终以对生活朴素的理解、母性的情怀以及民间的视角重彩涂抹着故乡的地域风情,始终执著而又诗意地表达着对黑土地的深情以及对故土生命的热爱。本文试从创作动因、创作视野、情感观照以及叙述视角等角度探究黑土地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是世所公认的婉约派正宗词人。她的一生创作以靖康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作品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前期抒写闺情、爱情,转而叙说离乱之苦,风格也由细腻婉转变为苍凉凄楚。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李清照的后期创作代表着她独特艺术风格的新发展,是她创作的最高峰。笔者通过分析认为,李清照的词作不论前期还是后期,都是她心灵历程遁真实写照,是她真切、深沉的情感的展露,在她的艺术生涯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最能代表李清照艺术风格的作品,大多集中在她前期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轨迹上起着重要作用,她在都市小说的主题表现、小说的创作目的、小说的表现方式上对中国当代女性都市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王安忆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女作家们继承着张爱玲以来的文学追求,不断进行着探索与超越,拓展着都市文学与女性文学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6.
任秀华 《文教资料》2008,(28):107-109
沈善宝有着高度的女性自觉意识,不仅撰著了<名媛诗话>对她那个时代的女性文学创作成就予以充分的肯定,而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以历史上或者传奇故事中的优秀女性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词作,寻找着以优秀女性为代表的女性这一群体的光荣足迹,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宣讲着女性的智慧、潜能以及应得的权利.因为她觉醒了,但找不到出路,所以她愤懑不平,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消沉,终其一生,她都在积极努力地奋斗着,演绎自己光彩照人的人生,为女性文学传统的继承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人是教育的对象”,这句话被教育史上无数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不断地重复着。人们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是因为它简单、明了地指出了教育的本质特征;人们不断地重复这句话,是因为人们常常容易把它忘记;人们不断地重复这句话,是因为这句话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历史告诉我们,这句话的重要性在于: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作为人的生命的唯一性、丰富性和力量,并从心底里尊重和爱护他们,教育便会生机勃勃。蒙台梭利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上的卓越成就皆来源于此。蒙台梭利以她所创造的教学方法即蒙台梭利法闻名于世,但她在总结自…  相似文献   

18.
林徽因是一位名的建筑学家,也是一位活跃在30年代坛的“才女”作家。作为作家,尽管她曾经进行过各种体裁形式的创作,但她创作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就小说而言,其创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31年到1937年,创作的作品也只有六篇。然而,就是这仅有的六篇小说却也显示了这个“才女”作家的过人的智慧,即她的小说创作不但一出手就表现得很不平凡,而且在各篇之间还显示着她的不断探索与试验:第一篇小说《窘》写了一个落魄的中年知识分子爱上了老朋友的小女儿的故事,它主要剖析的是这个中年人的“窘”的心理;第二篇小说是《九十九度中》,它截取的“是一个人生的横切面”,作把北平“一天的形形色色”和“熙熙攘攘的世界”,“狡猾”而又“犀利”地披露在人们的面前;到了以“模影零篇”为总题的四篇小说,作每篇都以故事的主人公命名,且每篇都集中写一个人物,这无疑又标志着林徽因对于人物“模影”的侧重。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一位广受读欢迎的、不可多得的重要作家。她的小说是她悲观精神的俘虏,浸透着荒凉之感。张爱玲的小说赋予故事、人物、意象以一种大的时间跨度;张爱玲的小说使历史与现实处于不断的叠映对照之中;张爱玲的小说时空关系往往倒错……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探讨创作主体将其悲剧生命意识与小说结构和技巧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人民文学》自1949年创刊以来,以文学的形式记载并参与着中国社会的复杂进程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展示并记录着中国当代各个时期的最高创作水平和文学成果,不断地推出着卓越的人才和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评奖/征稿"启事作为读者、作者、编者相互沟通、交流与对话的窗口,也在二十年的风雨中成长起伏着,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见证着新时期《人民文学》的成长历程。二十年间的评奖/征稿启事大致可分为:评选阶段、创作阶段、综合阶段和转型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