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边城》里碧溪岨上二老傩送的一次歌声,使略晓情事的翠翠在梦中摘到了悬崖半腰的虎耳草。虎耳草这个意象在文章第十四节到第十八节中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词意象入手,撷取了宋词别离主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亭”意象,从它的文化渊源,因袭关系,意象功能和审美意义等方面结合文本做了具体深入的分析,阐释了“亭”在宋词离别意义中的生发功能。  相似文献   

3.
分析“月”的形态、光色、时空等意象特征,阐明古典诗文中“月”这一意象的多边性。人们的悲欢离合之感,生命苦短之叹,冷漠孤寂之情都借“月”这一意象出现于文本中,使得“月”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极高。理解了月的意象的丰富性,以及它在特定语境中意象的具体性,对我们学习或鉴赏一些古典诗文也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意象作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文本中能够表现或暗示出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验或感情的形象,也是融了作者一定思想感情的形象,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人类在情感、心智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它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是景与情的浑然一体。在梳理中西叙事意象概念的基础上,对西方叙事意象的类型和叙事功能进行分析,认为根据叙事意象在叙事文本中的作用,可分为背景性意象和主题性意象两大类。而这两大类意象的叙事功能在文本内部表现为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完善故事结构、丰富人物的性格、拓展小说的主题,在文本之间则表现为意象的互文叙事。  相似文献   

5.
诗词鉴赏过程,是一次审美过程,是读者以诗歌为文本,通过阅读感受作者情愫,获取诗人所要表达意旨的过程,诗词鉴赏的终极目的是达到读者与文本及作者在理解层面上的高度统一。进行诗词鉴赏时,只有关注所有信息,找到有效切入点,才能达到理解上的默契。为了省时高效地贴近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笔者以为抓意象是取得这种效果的一条捷径。一、捕捉意象,研究意象,把握诗词的意象特征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作者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相凝聚的具体表现,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形象,它由情与景两个元素构成。意象是沟通诗…  相似文献   

6.
《长城与运河》最大的抒情技巧是“意象抒情”,这是阅读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核心内容形成了四大板块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第一板块研究本诗描写意象与蕴含情感,主要研究诗歌表层描写意象与深层情感,以及情感提炼方式,这是研究诗歌“说什么”以及解读方式;第二板块研究本诗意象抒情建构技巧,主要研究本诗的抒情技巧是意象抒情,以及这一抒情技巧的抒情效果、运用写作注意事项,这是研究诗歌“怎么说”以及解读方式;第三板块是拓展阅读,是运用第一、二板块文本深层意蕴解读方式与文本建构技巧解读鉴赏同类文本,既是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阅读文本,也是在同类文本阅读鉴赏中巩固知识;第四板块是迁移写作,是将第二板块中的文本建构技巧迁移运用于同类文本写作,它既是这一技巧的写作运用,同样也是在写作运用中巩固、深化这一技巧知识.  相似文献   

7.
李进 《考试周刊》2010,(12):28-29
本文以严歌苓作品中的叙事意象为着眼点,选取其中比较典型的意象——辫子,透过对这一意象的解读来梳理行文脉络、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透视意象背后隐含的意义与情感,解析意象在叙事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米勒的无开头、结尾 ,且中部不连贯的叙事线条意象 ,解构了文本的意义 ,空置了差异的形式 ,包含了多样的选择 ,它是对叙事文本的总体阐释与宏观把握。套用希利斯·米勒“线条意象” ,我们发现 ,川端康成的《雪国》恰恰符合这一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9.
月亮意象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原始心象。月亮意象象征怀人与忧愁,象征聚散离合,又蕴涵有悲剧意识。它是一种原型意象,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弄清月亮意象的象征意蕴,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诗文文本的艺术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安德森的《小镇畸人》,虽然有很多读者注意到其中各种寓意深刻的意象,以至认为这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然而,却极少有人去分析在这部寓意丰富的小说中意象是如何构建文本的整体意义的。本文的作者用新批评来丰富对《小镇畸人》这个文学文本的理解,让它帮助我们采取新的方式来观察和欣赏小说中形式元素错中复杂的运作情况以及形式元素产生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太上感应篇》在《子夜》的开头和结尾频繁出现,它是作者有意为之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或曰意象。透过这个意象,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本的深层意蕴,还可窥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2.
《边城》在翠翠和傩送的爱情过程中营构出鱼、雨、声音、虎耳草等性意象,把爱情中的生理因素诗意地烘托出来。这是对中国叙事文学的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13.
象征是作家在叙事文本中惯用的手法,因为,它可以投射作家特殊的情感和思想。在《宠儿》叙事文本中,莫里森就"树"的意象灌注了不同的意义,在对这些意义的解读、梳理和综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独特的象征意义对《宠儿》文本主题的重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为读者重读文本提供了更加新颖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意象与题材结合的三个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的本质就是原型,它与题材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心理联系和价值结构关系,这是艺术生成的根本心理依据。意象与题材结合有三种方式:投射、幅射和模式;从文本生成看,体现为本体性意象到典型情境、再到核心意象的艺术生成过程。这是意象叙事功能研究的深层命题。  相似文献   

15.
心灵的底蕴--荣格原始意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始意象是荣格心理学说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种人类古老活动的经验在心灵深处的积淀。文章试图以原始意象与本能、意象和原型的关系去廓清原始意象的真实涵义,并指出了原始意象提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包含了“暖国的雨”、“江南的雪”、“逆方的雪”三组意象。这三组意象,不仅相互间的关系不同,而且它所处的层次地位也不一样。本文试图从《雪》中的意象、意象间的关系以及各意象所处的地位层次关系,来阐明《雪》中的意象所象征的意义内涵,从而对这一有争议的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氓》是山东人教版课本必修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在精心备课、认真咀嚼内容时,笔者发现诗歌中的意象——淇水虽仅出现三处(分别是第一节中的"送子涉淇",第四节中的"淇水汤汤",最后一节的"淇则有岸"),但作用不可小觑。而查阅教参和有关资料,却少有关于"淇水"意象解读的文章。故在此谈谈自己的拙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在梁代诗人何逊留存的百余首诗作中,不难发现他非常善于构思意象,即使像烟、雾这种飘浮不定的意象也能被他运用得恰到好处。诗人将烟、雾意象与其他意象进行组合,并且从气象学、修辞学、文化学三个角度刻画烟、雾,以及用烟、雾意象抒发他个人的复杂情感。他拓展了烟、雾在古诗词中作为意象符号的功能,使得它们在原本的气象意义之外还具备了更多的文本意义与情感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了意象图式理论在语言各个层面的作用。建立于人的切身经验之上的意象图式,在词汇义从具体到抽象的延伸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词汇教学上,能够有效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在句法中,意象图式是语言中的各种独特构式形成的基础,是人切生体验的场景在句子结构中的投射,对意象图式的有效把握,有助于老师分析和解释所谓特殊的句式的意义;篇章上,意象图式从宏观上构成了文本的底层结构,对意象图式的有效把握,有助于我们捕捉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冯至《十四行集》中的诗歌及《山水》后记等诗文,以群文阅读为径解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文本缝隙,在还原写作背景,还原意象特定涵义,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方面的基础上,通过层层追问,去推敲文本缝隙,来理解文本的情感、理清文本的逻辑、把握文本的主题,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文本的内涵,深层次感受文本背后作者的用心与深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