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锡良等同志编《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一部好教材,选编注都较精当,但个别注释似有可商之处,兹就《曹刿论战》一文注释提出几则来辨析,以供参考。一、[衣食所安](132面)注:“衣食一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按:此注似承孔疏“衣食者虽所以安身”而来,这比一般解“衣食这些用来养生的东西”“安”解“养”无据要好,但用“安身”来说“衣食”,亦不贴切,“安身”一般与“处所”住处  相似文献   

2.
李荣军 《现代语文》2006,(1):125-12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教材将“经年”注释为“一年”,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原因有二:一、林申请的《宋词三百首词典》将“经年”注释为“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3.
《隆中对》《越巫》等经典篇章,结合教材的相关注释,读来令人仿佛感受到当时人物的形神风貌。然而笔者认为教材对这两篇文章的个别注释过于简单,不够精准,有待补充后才可以让师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内在魅力。《隆中对》一文中,对"陇亩"的注释为"田地",而相关配套翻译的资料上也译为"田地"。笔者查阅了古汉语字典,字典对"陇"  相似文献   

4.
《与朱元思书》注释补正山东安丘一中刘晓峰《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文质俱佳的骈文。但现行“必修”教材对它的注释多处欠周密,某些疑难词句漏注,配套《教参》译文不确当。这给阅读理解造成障碍,亟需订正、补充。兹列述几条,以求教于广大同仁。1“任意东西”,未注。句...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语教材(必修)选有《诗经·卫风》中的一首诗《氓》,其中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一句,教材注释为:“你用龟板、蓍草占卜,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注释中“咎”解释为“灾祸”没错,而“无咎”却简单地用否定的形式解释为“没有不吉利”却失之准确。  相似文献   

6.
古文的释义是一项细致深入的工作,须要“不同的声音”多角度分析,以期获得对文章更为准确、深入的理解。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注释更应该精益求精,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古文根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教研时发现的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中文言文一些注释存在的问题。兹列于此,求教于语文界同仁。  相似文献   

7.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教材为“此乐何极”之“何极”作的注释是:哪有穷尽。本人认为,如此注释“何极”不妥,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8.
《古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对诸葛亮《出师表》中“崩殂”的注释称:旧称皇帝死为“崩”或“殂”。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语》课本(试用本)对“崩殂”的注释也采用此说。笔认为此注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初中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其中有一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现行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把“素琴”解释为:不加装饰的琴。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笔者认为这样的注释不仅不够贴切,而且还可能会让人觉得课文前后自相矛盾:既然“调素琴”了,怎么又说“无丝竹之乱耳”?(琴是属丝一类的弦乐器)更重要的是,此注释把一个极有韵味的、令人玩味不止的典故,以及这个典故所带给我们的无限情味和无限意趣给遗失了。是何典故?张志和注释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同样,在《…  相似文献   

10.
《愚公移山》中有“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之句。“箕畚”,教材注释为:“簸箕,一种用竹蔑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注释不够准确,容易产生歧义。“簸箕”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义项:①用来盛东西和簸粮食的器具;②用来簸粮食的器具。第一个义项通行于北方,第二个义项通行于南方。“簸箕”在北方兼有盛和簸的功能,用途较广;南方却只能簸或晒粮食,至于盛东西,则有专门的器具———撮箕。可见,“簸箕”在不同地区所指对象不同,词义有别。这就是南方同学不理解教材注释的原因。《列子》成书于战国时代。先秦时期,古汉语除少数双…  相似文献   

11.
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材”,更应该是学生的“学材”。我国的统编版教材文言文注释的编写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在数量上,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编写随年级上升,逐步增加学生与文言的接触;从形式上看,注释编写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注释致力于学生语文知识的补给,包括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2.
参阅几家对“用心一也”的注释,从“用”字的词性、意义并结合语境进行考察,认为“用”当为动词,为“使用”义,纠正了中学语文教材中对“用”的注释。  相似文献   

13.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人教版高中《语》教材(以下谈及均为该版教材,简称教材,),用术语“通”“同”注释的通假字共121个。长期以来,教材通假字注释术语运用十分混乱;新版教材仍相当混乱,亟待完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义教初语新版第六册课文《隆中对》中“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一句,课文下注解对《梁父吟》只作了简单的说明,即为“汉乐府诗篇名,传诸葛亮躬耕陇亩时常吟此诗。”但《梁父吟》一诗的具体内容注中未作任何解释。为此,笔者依照史料,作了考证,并作点分析,以期能对大家理解课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方忻悟 《学语文》2008,(4):46-46
一、教材中“通”与“同”使用的混乱情况 翻阅近年几家出版社编写的中学语文教材,就会发现,在古诗文注释中,训诂术语“通”与“同”的使用情况各不相同。现以三家教材为例:  相似文献   

16.
“死且不朽”注释疑议泾县中学陈晓保《之战》中“寡人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一句,教材注为:“(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表示当死,不冤。之,结构助词。”笔者对“死且不朽”的注释有异议,现与教材编者商榷。要正确理解一个词语,就必须...  相似文献   

17.
赵献春 《现代语文》2002,(12):17-17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在选用这段文字时,给“与之同命”中的“同命”作了这样的注释: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但《词源·同命》条却把“同命”解释为“同死”。郭锡良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把“同命”解释为“同 生死,共存亡。”乍看上去,这三种注释意思差不多,只是表达上的差异。但是,这三种不同的注释却使得“同命”前面的“之…  相似文献   

18.
“问题注释”是指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由于编校等原因而出现的错误注释或虽不是明显错误而语焉不详、犹有可解的注释,前一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后一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对“问题注释”进行恰当的利用,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教材对“烽燧”注释为:“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笔者查阅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发现该书对“烽燧”注释为:“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报警叫燧。”教材注释与该词典的注解正好相反,那到底谁正确?  相似文献   

20.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之北”一句中的“河北”条注释是“黄河北岸”,我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依照教材上的注释,“河阳之北”句应翻译成“黄河北岸的北边”,这就叠床架屋了。我们知道,古文贵在精炼,往往惜墨如金,列文也不例外。如果“河阳”本意真是“黄河北岸”的意思,列子为什么不把此句精炼成“河之北”或干脆“河阳”呢?也许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