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释“社”     
《五人墓碑记》中言及“社”有两处:一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一为“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教材中对“社”的注释也有两处:“郡之贤士大夫”的注释为“郡,指苏州府,古为吴郡。贤士大夫,与复社有关系的上层人物”;“吾社之行为士先者”的注释为“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这里,首先应指出的是,教材的注释把《记》中所提及的“社”都认定为“复  相似文献   

2.
课本对“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中的“社”,特别在括号中说明“指应社”,而通览全篇,仅在题注中说,张溥和同乡张采等组织“复社”,丝毫未见有关“应社”的有关解说。这就令人费解了:“应社”是何时成立的何组织,它与“复社”是何关系,课本解释“社”为“应社”是否准确等,均无从回答。《汉语大词典》、《辞海》、《明史》等,也从未涉及“应社”的有关情况。 查《中国古典文学辞典》等材料后,笔者才明白“应社”与“复社”的有关情况:明熹宗天启时,大江南北文学社团蜂拥而起,张溥、陈贞慧等11位读书人,在苏州等地组织了文学团体“应社”,影响  相似文献   

3.
《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课文将“以大中丞抚吴者”注为“以‘大中丞’职衔做江苏巡抚的人”。笔者以为,这里将“吴”译为“江苏”,值得商榷。首先,同课对第一自然段“郡之贤士大夫”中的“郡”注为:“郡,指苏州府,古为吴郡。”如果将“抚吴者”中的“吴”注为“江苏”,便  相似文献   

4.
《五人墓碑记》为张溥所作。作者为明末五位反抗暴政的老百姓作记旌表。死者激于义,明死生之大有重于社稷,慷慨就义;作者不畏强豪,慷慨为文,赞良善、斥阉党、讥显贵,亦激于义。如今读来还有许多教益。张溥(1602——1640)字天如,号西铭,明末江苏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县)人。崇祯四年进士,授庶吉士,一生好学,名重一时,与同邑张采齐名,世称“娄东二张”。他于明熹宗天启末年发起组织“复社”,成为该社的杰出领袖。后被魏忠贤余党构陷,死于  相似文献   

5.
一、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人中,号轶符,晚号大樽,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前明加入张溥、张采为首复社,又与夏允彝等结几社相呼应。清兵入关,积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事败赴水  相似文献   

6.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相似文献   

7.
《“吾社”究竟何所指》指瑕大同市北岳中学丰刘《“吾社”究竟何所指》一文(见《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7期)有不妥之处,试为之指出。该文曰:“据《明史·张溥传》和明代陆世仪、眉史氏的《复社纪略》载。……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张溥首倡,建立了明末的...  相似文献   

8.
作者张溥(1602~1641年),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他是明末爱国的文学社团“应社”、“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为人崇尚气节,富于正义感,对于贵族阉党的特务统治深为不满,排击甚力。“复社”以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相号召,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结合,实质上是东林党人同阉党斗争的继续。他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即提倡古学为现实服务。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所著有《七录斋诗文合集》、《七录斋近集》、《诗经注疏大全合纂》、《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等。本文选自《七录斋集》。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五人墓碑记》一文中用了“吾社”这样的词语,教材对“吾社”的解释是“指复社”,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因为张溥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写下《五人墓碑记》的。《五人墓碑记》记叙了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所发生的苏州市民暴动。据史料记载复社成立于崇祯二年己巳(1629年),可见苏州市民暴动时复社还没有成立。因此有些文学作品选本就把“吾社”解释为“我们东林党”,可是“社”与“党”在词意上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吾党”  相似文献   

10.
以张采为中心来探究复社诗学活动和晚明诗学思潮的关系:“诗文之会与诗坛风尚”纵向考察“社团诗歌”在应社、“燕台十子盟”、临川“诗社”、选编《几社壬申合稿》、评点《新刻谭友夏合集》等五个阶段近十五年的演变发展脉络;“《知畏堂诗存》案例分析”则从横向角度对“社团诗歌”的文学史价值、创作盛况、创作群体的构成形态、地域分布等情形作了全面挖掘和梳理.最后得出结论:复社诗学活动是链接“社团诗歌”多种创作因素的纽带,引发和激励了晚明大规模的“社团诗歌”运动.  相似文献   

11.
岳泽和 《语文知识》2001,(12):66-67
高中语文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把《滕王阁序这》“四美具,二难并”中的“四美”注为:“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把“二难”注为:“指贤主,嘉宾。”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把“四美具,二难并”译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  相似文献   

12.
张溥《五人墓碑记》中有“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句,今之选注本,大都谓其中“大中丞”指“江苏巡抚”毛一鹭。如,刘盼遂《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注此句云:“以大中丞职衔做江苏巡抚的人,即指毛一鹭。……当时毛一鹭以副佥都御史为江苏巡抚。”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注文的表述亦与此近似。我们认为,称毛一鹭为“江苏巡抚”,实甚不当。  相似文献   

13.
从春秋时代起,县就是我国重要的行政区划之一,县官的名称不一。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天子、诸候的直属领地内,把农村大一些的邑称作县,派大夫或宰去管理.《周礼》有“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郡”的说法。春秋时代,诸候把兼并来的土地辟为县,县官名称有大夫、公、尹等.成语“叶公好龙”是讽刺那些沽名钓誉之徒的.与叶公的  相似文献   

14.
李华 《语文知识》2000,(2):10-12
在学习韩愈《师说》(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二册)一课时,课文下面有这样一段注释:“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初读这段文字,很多学生都弄不明白,既然韩愈是河南孟县人,怎么又“郡望昌黎”成了河北人了,究竟什么叫郡望呢?郡望又称郡姓,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产物。所谓“望”,就是望族,指那些  相似文献   

15.
一、释“分少”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句。郭锡良本注:“分少:指分东西的时候,让给大家,自己少分。”王力本注:“把不多的东西分给大家”。二家之释大家如此,但不准确。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分减”条下云:“分’当读去声”。蒋礼鸿释之为“把自己分内(着重号为笔者加)的东西供给别人。”据此,对于“分少”的正确注释当为“把自己分内的很少的东西让给别人(或与人共享)。”有这种行为的人,或为重义之朋友,或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据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创立了人才选拔制度,成为世界上创立此制度最早的国家。为什么西周会创立这一制度呢?“选贤与能”原为原始社会的民主制度。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上层统治阶级把国家视为私产,君、大夫的官位,皆为世袭,一般不再实行  相似文献   

17.
一、立意美首先,坚持走正道的人格立意。“不拘于时”之“时”是时俗,指当时耻于从师问道的社会风气;所谓“古道”,则是指古代尊师重道的风尚。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上层“士大夫之族”普遍风行“尊家法”而“鄙从师”。为“广圣人之道”,韩愈“好为人师”,甘冒狂名。在“时人”(士大夫之族)眼里,韩愈的所作所为是魏晋以后从没有发生过的怪异行为。透过《师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韩愈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和坚持真理的可贵精神,可以说,《师说》是一篇人格宣言。其次,崭新而高远的师道立意。韩愈突破了过去一般人对教师职责的认识局限,把教师…  相似文献   

18.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良将,一般注本未释,或训“良”为“善”,解“良将”为“善将”、“好将领”。廉颇是赵国的好将领,固然不错,良与善也同义,然而《史记》中此“良将”则谓“大将”,非指一般“善将”。《尔雅·释诂》,“良,首也。”首有“头领”义。《广雅·释诂》:“良,长也。”长有“大”义。《国语·齐语》:“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年为乡,乡有良人。”韦昭注:“良人,乡大夫也。”乡大夫犹今之乡长、县长,是头人。故良将之“良”训“首”、训“长”,  相似文献   

19.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课本注为:“我们社里那些道德行为高出一般读书人之上的人”,这里把“行为”当作一个词,欠妥。“行”“为”应是两个词:“行”是名词,“为”可以看作判断词,原注应改为“我们社里那些德行是一般读书人的先导的人”。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句中“绝甘分少”,各注情形如下:颜师古注:“自绝旨甘,而与众人分之,共同其多少也.”(《汉书》卷六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