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上,我正在板书“山清水秀”一词,一位学生指出我把“清”写错了,他认为应是“山青水秀”。其实,许多学生甚至有些教师觉得“青”是一种颜色,常用来表现山的草木繁茂,郁郁葱葱,如“青山绿水”,而“清”常用来描述液体或气体纯净而没有混杂的东西(跟“浊”相对),所以认为“山青水秀”是对的。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上,我正在板书“山清水秀”,一位学生指出我把“清”写错了,他认为应是“山青水秀”。不单是这位学生,许多学生甚至有些教师都觉得“青”是一种颜色,常用来表现山的草木繁茂,郁郁葱葱,如“青山绿水”,而“清”常用来描述液体或气体纯净没有混杂的东西(跟“浊”相对),所以常常把“山清水秀”写成“山青水秀”。这些教师学生的想法似乎有些道理,但“山清水秀”的“清”我并没有写错,这是为什么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要从古人造词说起:古人常把两个双音节的词拆开来,重新穿插组合成一个成语。比如“山水穷尽”指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  相似文献   

3.
"山清水秀"是一个常用词,也是一个容易写错的词,请看例子: ①坐拥山青水秀,汇聚三衢财富.(某楼盘促销广告) ②面对山青水秀,真心始终再会遇红日,光辉美丽长透,且对山水我笑问句,新美境哪时有.  相似文献   

4.
当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说法:学生在作文中编故事、叙事苍白、缺少真情实感是由于他们没有"生活".有的老师喜欢引用朱子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回答学生作文虚假、空洞的问题.但是,正如鱼生活在水里一样,学生难道不是生活在"生活"中吗?我认为,关键不在于学生没有生活.  相似文献   

5.
朱熹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半亩方塘",要让其水"清如许",就必须有"源头活水".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本身的内容是极丰富多彩的,而教学对象又是极具情感、极具个性的人.因而语文教学不能冉采用死填硬喂的传统模式了,要有活力才会有魅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激活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的水"活"起来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思考与实践,我认为可以从激活课堂、活用教材、激活学生几方面人手,使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6.
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学生学习有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使学生有学习兴趣呢?通过十几年的摸索、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瑰宝."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这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长处,克服学生的缺点,让学生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它之所以能经历两千多年漫长历史的洗礼而光辉依旧,可见其是何等的精辟.我认为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重新深刻地去认识它.  相似文献   

8.
一封"差生"的来信前一段时间,编辑部收到了一封署名"孤独落叶"的来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也是《东方少年阳光阅读版》的忠实读者。我很早就想给你写信了,但我一直没有勇气。但今天,我被这种让人无法表达、也无法说清的心情搞得情绪低落,使我拿起了纸笔, 写起了我生平给你的第一封信。希望你能够帮帮我,让我摆脱孤独寂寞的日子。  相似文献   

9.
因为要准备一堂关于"表扬与批评孩子"的家长课程,我针对六年级的学生做了一次调查,问题是"你平时是被家长表扬得多还是批评得多?"参与调查的有三个班级,每班有学生45人左右,认为表扬多的各班人数均不超过5人,认为表扬和批评差不多的每班6人左右,另外三十多个孩子均认为被批评得因为要准备一堂关于"表扬与批评孩子"的家长课程,我针对六年级的学生做了一次调查,问题是"你平时是被家长表扬得多还是批评得多?"参与调查的有三个班级,每班有学生45人左右,认为表扬多的各班人数均不超过5人,认为表扬和批评差不多的每班6人左右,另外三十多个孩子均认为被批评得多.有个孩子说:"老师,我妈妈表扬我的几率几乎与看到'U F O'的几率差不多."  相似文献   

10.
一次语文小测试,我发现班上32名同学中,有21名同学把"秦、泰、奏"三个字相互混淆了.为了让学生区分清楚,我特意在黑板上将"秦、泰、奏"三个字写得大大的,然后请同不说说这三个字的区别,这满以为学生会掌握了,可还是分辨不清,常常是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于教材本身内容理论性强,概念较为抽象,趣味性较少,以及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因素,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大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求索的过程;而学习的最初刺激乃是对于所学情境教材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投石"艺术,即用教师这"一石"激起学生那"千层浪"的做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写不具体",可以说是小学生作文存在的最突出而又最普遍的问题.原因何在?一般认为:一是学生观察不仔细,二是学生没有熟练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但是,我在准备市级习作教学观摩课,三教苏教版五上"习作5"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写不具体"还另有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有教师认为:阅读课上,齐读虽然能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共同提高,却不利于部分学生个性的张扬.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我十分喜欢并积极提倡在课堂上让学生齐读课文.我认为,齐读是"共同提高"与"张扬个性"的双赢选择.  相似文献   

14.
"四舍五入"是求近似数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它的意义往往理解不准确,在实际中不能灵活运用. 在课堂上,教师出示一道习题:一个整数取近似值约为10万,这个数最大值是多少?当问题呈现之后,一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是99 999(显然,答案是错误的),而一部分学生反驳说不是99 999.对于这两种观点,我没有急于否定或肯定,只是顺势而导:"到底哪个对呢?这样吧,认为是99 999的为甲方,认为不是的为乙方,两方进行辩论."  相似文献   

15.
正这里所说的"三沟通"指的是与学生、任课教师以及家长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捕捉契机与学生沟通我们都非常欣赏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爱满教育"。对学生的爱,体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我认为就是要善待学生。而善待学生,就是要不放过每一个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细节。⒈幽默——师生沟通的"润滑剂"幽默的运用,不但可以化解尴尬的气氛,达到我们想要的教育效果,有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归类识字(一)中有这样两句话:“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祖国山青水秀。”笔者认为,“山青水秀”之“青”当是“清”。汉语里形容山水秀丽的成语有“青山绿水”(或作“绿水青  相似文献   

17.
我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遇到过样一件事.针对班级中不交作业、迟到、不做值日等问题,学生们自己提出了改变这种现象的"妙招":没写完作业的早上来时在走廊里扒在墙上写;迟到的罚站一天,就再也不会迟到了;不做值日的罚做一个周或一个月等等.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学生们没有人对这种做法提出什么异议,相反,大家都认为自己就是因为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处罚而改掉不良习惯的,所以,一致认为这是可行的.有的学生还口头保证:如果以后做不到什么什么,就甘愿接受任何处罚,决无怨言.看来,学生对这种处罚方式具有较大的认同感,认为这就是教育,而且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老师处罚学生是天经地义的.在惊诧于学生的"自罚"的同时,引发了我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一次教研课,我上的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前我查阅了厚厚的资料,摘录了大量的笔记.上课时,我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学生也听得入了迷.课后,我等来的"赞美"却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我的听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而我上的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他们能听得懂吗?他们能理解多少?他们是被我教"明白"了还是被我教"糊涂"了?学生的回答果然是:"这么一首看似简单的诗歌里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啊!"显然,我把他们教"糊涂"了--他们已经不是以小学生的身份学习古诗了,而是即将入门的"古诗研究员"!  相似文献   

19.
世人喜欢用"三尺讲台"来比喻教师这个职业,因而站讲台已定格为人们心中的教师"典型形象".然而我认为,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走下讲台"讲课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动人.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师生互动共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讲台上教师费尽心思去讲,讲台下学生却沉闷不语,甚至恹恹欲睡.学生的困惑是:不知该学什么、怎么学,考试跟着感觉走,分数完全凭运气.怎样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这种"疲软"状态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把学习的自主权交到学生手里.当下各类教辅资料可谓铺天盖地,什么"教材全解""课文诠释"等,这些教辅资料对课文的涵盖可谓全面,此时的语文教师如果还按老套路走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因此,根据日常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我设计了教学"三步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