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恰恰说明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是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光辉文明的古老民族,许多历经时间沉淀的优秀文化传统都是靠文字记录下来的。当今的我们,要想了解、继承并发扬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首先就必须能会读、读懂文言文。只有这  相似文献   

2.
温媛玲 《教师》2013,(21):71-71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低效无效或负效的现象,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是接触祖国传统文化的开始,能对以后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执教者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教学作为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不能沿袭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文言文教学不仅是简单的文章教学,还是文学教学和文化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词语,要有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具备古诗词的审美能力。因此,文言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文言文教学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文言文教学需要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新的教学思想也不断推陈出新,结合杭州及浙江等地中考语文学科对文言文知识点的考察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更要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与时俱进,加大创新力度。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初中文言文是弘扬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法。文章以初中文言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传承为写作对象,进而提升学生品质阅读,介绍了初中文言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以提升学生品质阅读的方法,以便使得初中文言文可以更好地与传统文化结合,使广大初中生品质阅读能力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5.
<正>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瑰宝。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为学生增加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打下良好的根基。因此,如今的中学语文已进一步重视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总共140篇课文中,文言文占据了40%的分量,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根据教学大纲中文言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是中国古人的语言表述方式,其中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从探索文言文背景知识、挖掘文言文字词含义、关注文言文文化精神等角度讨论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  相似文献   

7.
潘家夼 《考试周刊》2013,(22):51-51
<正>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讨,鼓励学生多读,重语感、次重语法,寻找切入点,培养学习兴趣,关注文化热点,积极引导读书,自觉担负起向中学生传授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务。中学师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难学,教师难教。中学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考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中学文言文的教学质量一直不乐观。在新课改的有利形势下,如何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呢?现我结合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见解。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旨在帮助我们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中华文化传统,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和高中的要求不尽相同,导致部分学生进入高一出现了学习的断层现象。本文尝试着探究如何衔接初中和高一文言文学习态度,文言文学习方法、文言文知识点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组块教学法是特级教师薛法根提出的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收获较大反响。作为中学教师,认为语文教学方法可以相互借鉴,组块教学法也可以借鉴到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来。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板块,运用组块教学法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字词、文意、作者感情以及在言语中品味传统文化的美。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文言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忽视传统文化的弊端,因此在教学中要回归传统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在推动国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科学有效,学生就可以更多、更快、更灵活地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文言文教学不仅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也是我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如何教好文言文 ,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教十余年来 ,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 ,对文言文教学的感受是颇深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首先 ,要从事文言文的教学 ,教师必须有较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言文产生在古代 ,因而它与古代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了解这些内容 ,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一个传统…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学习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而这80篇古诗文中有一大部分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历经千百年岁月的筛选,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玉,是前人留给我们宝贵财富。初中生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学习一定的文言文有助于中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在初中整体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文言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深入理解古代文人的表达方式,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近些年非常重视国学等传统文化的回归,很多学校采取很多措施来弘扬民族传统文学知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初中文言文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文言文教学对于学生、教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针对创新文言文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几点有效的策略,希望为文言文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在近十年的教学中几度探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它对于我们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逐字逐句翻译,对号入座,并让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而大部分学生的反应是: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可见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师生都头痛的一大难题,这一现状也使得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进入了一条"死胡同"。因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点"上寻求突破,如:明确文言文诵读的要求,找准问题设计的切入点,抓住文本的着力点,挖掘教材的生长点,以期提高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在初中整体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文言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深入理解古代文人的表达方式,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近些年非常重视国学等传统文化的回归,很多学校采取很多措施来弘扬民族传统文学知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初中文言文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文言文教学对于学生、教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针对创新文言文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几点有效的策略,希望为文言文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重要、意义重大。文言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学习文言文,对于了解并传承古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现状、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以及教好初中文言文的方法这三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19.
正初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本文以文言文的重要性为引入,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提出初中了几点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措施,希望对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和初中学生的文言文水平有所助益。一、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中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中,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载体。透过文言文的记载,我们了解到了古代的历史人文,读懂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文言文在初中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