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6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生存压力与人生信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体生活满意度对国家和民族信仰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生活的主观满意度对生命信仰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经济状况满意度、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对金钱信仰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经济压力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习压力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重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更是一种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领域的伟大革新,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影响。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3.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本文对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的必要性做具体分析和探讨,指出重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认同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个体生命的呼唤。厘清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理想信念和宗教信仰的区别,弄清"三进"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认同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三进"工作,从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来理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从而达到从生命层面和终极层面上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5.
“三进”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认同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认同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个体生命的呼唤。厘清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理想信念和宗教信仰的区别,弄清"三进"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认同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三进"工作,从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来理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从而达到从生命层面和终极层面上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6.
高校信仰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大学生是否具有信仰、具有何种信仰对大学生本人来说事关其人生发展的方向,对社会和国家而言,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兴亡。面对社会转型时期良莠不齐的信仰表现,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指出目前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构建大学生良好信仰教育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他们是否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和发展.通过进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度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的现状,并从年级、学科、是否学生干部、是否经过党课培训的角度进行分析、讨论,指出今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李艳  鲁晨阳  许晓静  陈媛 《文教资料》2015,(3):122-123,144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重任。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影响。本文通过五所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问卷调查,对高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科学而崇高的信仰。加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既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又有利于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高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阵地。将党的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其理论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需要三个层面协同发挥作用,即在学校层面融入红色基因、在社会层面激活红色基因、在个人层面传承红色基因。  相似文献   

10.
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应积极探求民族院校有效的信仰教育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以减少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一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青年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其内涵丰富、形成过程复杂,如何使大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夯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版)由蒲清平著写,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研究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总览全书,有以下三个特色:  相似文献   

12.
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高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的信仰是个人、民族、国家向前发展的最强动力。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和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在部分学生当中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因此我们必须把信仰教育提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崇高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大学生是与时代同步成长、同步发展的一代,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坚定科学信仰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其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必然选择。强化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主要体现在夯实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引领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航向、激发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动力。高校要发挥思政课堂作用,营造校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氛围,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对待宗教的心态与人生信仰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心态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是确保他们人生信仰正确并统领政治信仰的前提。笔者在中央民族大学通过发放问卷、抽样调查、比较分析等手法,对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参加宗教活动的情况、获取宗教知识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由此总结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并指出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应该进一步深化、拓展、整合,同时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  相似文献   

15.
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信仰不明确、信仰不科学、信仰不坚定等现状,高校应从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能力等方面入手,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6.
青年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当前,随着中国国家经济、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国际化,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主流信仰模糊化、边缘化,功利化、世俗化等不同情况的危机.从青年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多种形成原因出发,分析研究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手段及对策,引导大学生养成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7.
秦家沛 《文教资料》2009,(30):201-202
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非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信仰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信仰总体良好,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当前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信仰教育环境日趋复杂,境外意识形态强势渗透、民族传统宗教惯性力的影响、信仰教育的部分内容"滞后现实"等,导致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占一定比例,并呈现多元化、民族性化的特点、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乃至缺失以及部分大学生信仰呈功利化明显。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的研究,坚持科学地坚持灌输论和加大制度执行力才能有效提升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武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民族振兴的先锋力量更要与时俱进,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从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基础,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技能,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四个方面提出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对策,以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具备多方面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肩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栋梁。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崇高信仰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程。在各种思想潮流、宗教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