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常情况下,不止一个联结词的任意逻辑系统都可以看作是由比它具有更少的联结词的逻辑系统组合而成。特别地,任意的多模态逻辑都可以看作是由单模态逻辑组合而成。所以,在该层含义下,任意的多模态逻辑都可以看作是由模态逻辑组合的结果。组合模态逻辑的方法,主要包括融合的方法和更新积的方法。运用组合模态逻辑的方法,不能随意地构造越来越庞大的逻辑系统,而应该采用尽量简单的方法,构造出符合需要的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2.
内涵逻辑系统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内涵逻辑系统有:模态逻辑、时间逻辑、自由逻辑、道义逻辑、认知逻辑等。从狭义上看,内涵逻辑系统包括丘奇的内涵逻辑系统以及以丘奇内涵逻辑系统为基础的其他系统。本文讨论的内涵逻辑特指源于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理论的狭义内涵逻辑。  相似文献   

3.
;模态逻辑的完全性理论至今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其证明通常也是逻辑研究中重要且极其困难的一环.从简单的证明命题逻辑有效性的真值表、归谬法的思想出发到反模型的建立;从最早证明模态逻辑系统的Kripke-语义图的出现到Hughes and Gresswell对Kripke-语义图的修正;从L.Henkin极大一致集的提出到从属模型和典范模型的建立;从典范模型的广泛使用到Bull有限模型的建立无不体现了这一点.对正规模态逻辑系统完全性证明的层层刨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和使用完全性证明方法.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利用神经逻辑单元动态地构造神经网络的算法来对一类格值逻辑系统(L4(X))中的逻辑公式进行计算。本方法可以对逻辑公式的原始形态机械地直接进行计算,并可以应用到其他逻辑系统中。  相似文献   

5.
根据量子力学的线性叠加原理,构造了由多模相干态光场[{zj(a)*}>>q和多模相干态光场态|{zj(b)*}>q叠加而成的非对称两态叠加多模叠加态光场|ψ>q,利用多模压缩态理论,研究了态|ψ>q的等阶N方H压缩.结果表明:当满足一定相位条件时,无论qN奇数还是偶数态|ψ>q的两个正交分量周期性地呈现任意阶等阶N方H压缩效应.  相似文献   

6.
逻辑与语言的关系,特别是自然语言联结词和逻辑联结词这两种性质不同的联结词的关系,是学习、研究传统逻辑不能不搞清楚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大家都承认,在传统逻辑中,逻辑联结词必须通过自然语言联结词来表达。但是,自然语言联结词和逻辑联结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以及自然语言联结词又如何去表达逻辑联结词等,并不是所有人都已经搞清楚了的问题。目前的大多数传统逻辑著作都没有专门讨论逻辑联结词的特殊性质,更没有很好讨论逻辑联结词和自然语言联结词的联系和区别。因此,有的人在论述到自然语言中的具体命题时,就常常容易混淆两种联结词的性质,或者用今天逻辑联结词的含义去限定自然语言联结词的词义,否认自然语言联结词在日常语言特别在古代语言中客观存在的多义性和使用习惯上的不严格性;或者把自然语言联结词等同为逻辑联结词,否定逻辑联结词的单义性、确定性和严格性。本文想以“非”和“或”两个联结词为例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博 《现代教学》2003,(2):50-51
上一讲中,我们已经以列表的形式,把所有的单目和双目逻辑联结词完备地列举出来了。正如在普通的数学运算中,本来可以建立无数的单目和双目运算符,但常用的无非是四则运算符一样,单目和双目逻辑联结词的个数虽然说是有限的,但是并不是都是常用的。表达的逻辑意义常用的,这个联结词当然也就是常用的。  相似文献   

8.
命题逻辑的一般弱框架择类语义是相干邻域语义的变形,其特点是:采用择类运算来刻画逻辑常项;语义运算与逻辑联结词之间有清晰的对应关系,可以从整体上处理一类逻辑,具有普适性。本文将这种语义用于一类B、C、K、W命题逻辑,包括相干逻辑R及其线性片段、直觉主义逻辑及其BCK片段等,并借助典范框架和典范赋值,证明了这些逻辑系统的可靠性和完全性。  相似文献   

9.
辛提卡构造的认知逻辑系统所刻画的认知主体具有“逻辑全能”属性,即认知主体知道自身知识的所有逻辑后承同时知道逻辑系统的所有逻辑后承。霍克特认为这一属性表明辛提卡构造的认知逻辑系统不可能是逻辑;李金厚和蒋静坪认为逻辑全能问题是个伪问题。在这里认为逻辑全能问题是认知逻辑系统表达认知主体过于理想化,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在逻辑可能与认知主体的认知可能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相似文献   

10.
也为"没有…就没有…"的充分条件论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就没有……”句式构成假言命题时,“没有”本身不能作为逻辑联结词来确定该假言命题类型,而应该作为假言命题两肢命题的质,把整个命题看作是省略了“如果……那么……”或是“只要……就……”的逻辑联结词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相似文献   

11.
温公颐先生墨辩逻辑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按照普通逻辑框架研究了墨家逻辑体系、把墨家的逻辑理论与逻辑运用区分开来、提出墨家逻辑是内涵逻辑的思想。针对前期学者的墨家逻辑研究,要求研究者应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阐述中国逻辑发展的真实历史,然后再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客观的条件和社会的原因。提出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下,逻辑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我们使用逻辑系统来描述数学的证明、结构的计算以及语言的意义.近年来,逻辑系统却越来越多地被用来研究理性行动者的很多方面.例如,如何接受单一的信息,多主体间的交流行为,以及更为一般的受目标驱动的主体间的互动.特别是,对观察和交流中的信息流的研究,大家使用所谓的知识更新、信念修正和偏好改变的动态认知逻辑.当新信息进来时,这些逻辑使用信息的"语义意义"作为被更新状态的选择范围.然而,同样重要的是,理性主体的行动也会基于其他信息,譬如,由推理和反省得剑的信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信息在更为语法的意义上进行理解的,即,把信息看作是可以由主体阐明的东西.也许有些奇怪,尽管在这一领域已经存在不少的研究方案,但是火家对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关键机制是什么等问题更少有一致的意见.可以看出,对"信息"的意义在逻辑中确实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本文基于可能世界的语义,给出一个一致的信息模型,同时也赋予可能世界语法的"可及通路".这样,我们就能把外部的"更新信息"和内部的"阐明信息"放在同一个动态逻辑系统中.特别是,我们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信息行动:纯粹的基于观察的更新("单纯的看")和把不明显的知识变为明显知识的"知觉实现".我们阐明为什么这些行动是自然的,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探讨如何使其他的逻辑传统,包括信念修正理论、情景语义学和弗协调逻辑等适用于信息一驱使的理性行动者的图景.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遵循技术发展逻辑、外部社会需求逻辑、专业自身发展逻辑,专业动态调整的本质是三重逻辑的耦合。构建专业动态调整的有效路径,需在遵循三重逻辑耦合的前提下,合理设置专业动态调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规划专业动态调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三值逻辑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经典逻辑系统,蒯因对其持批评的态度。蒯因反对三值逻辑的原因有三:一是有些三值逻辑系统建立在错误认识之上;二是有些三值逻辑所关注的问题可以在经典逻辑中得到解决;三是有些三值逻辑系统的建立并不能解决其想解决的问题。蒯因所批评的仅是三值逻辑中违反排中律的部分系统,而非全部,这体现了蒯因关于逻辑真之观念。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的语言学问题需要使用不同的逻辑学工具;任何逻辑系统都只能处理部分语言学现象,不存在"万能逻辑";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语言学的需要对逻辑系统加以改进;逻辑的形式化特征是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时态逻辑能够适应不同的推理任务.为了符合应用,关于时间的模型从离散的自然数和整数,延伸到稠密的线性实数,甚至扩展到区间代数和树代数.如果简单的时态连接词的表达力已经足够,就只需使用这些简单的时态连接词来构造的时态逻辑.在能够承担降低运算速度的风险下,我们可以为实现更强的表达力而使用更多的连接词,也可以加上度量信息或者固定点.作者近期提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建立在实数时间上的具有足够表达力的语言和基于自然数离散时间流的传统简单算子,它们推理的计算复杂性是一样的.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试图对建立在标准时态连接词和线性时间流的普通类上的时态逻辑中所有决策问题的计算复杂性作新的说明.尤其是,文中指出,所有标准逻辑在PSPACE中都存在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分析了标准逻辑的局限性,讨论了人工智能深入发展对逻辑学提出的各种要求,指出蓬勃兴起的各种非标准逻辑实质上都在从不同的层次或侧面探索如何处理各种矛盾和不确定性,它们实质上都在探讨辩证逻辑的数学化之路。其次,简单介绍了作者提出的实现辩证逻辑数学化的规划《泛逻辑学研究纲要》,及在纲要指导下建立的《标准命题泛逻辑学》要点,指出该逻辑系统在包容各种辩证矛盾的同时,有效地排除了逻辑矛盾。文章最后还介绍了世界泛逻辑研究动态和第二届世界泛逻辑大会,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每一个真值函数三值命题逻辑都可以翻译为模态逻辑系统S5。定义一般的三值命题逻辑的真值函数,并给出将任意的三值逻辑命题公式翻译成为模态公式的翻译方法。证明了每一S5模型,都存在有一个等值翻译的三值赋值。给出了一个将LP和K3翻译为S5的线性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MBA的逻辑考试是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测试。它重归纳而轻演绎,重语义而轻形式,不假定考生有专门的逻辑知识,这教师与我国高校普通逻辑的教学要求不同。如何处理好掌握逻辑知识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关系,这是MBA逻辑考试向我们逻辑教学提出的挑战,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