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讨论了基于人力资本的剃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企业所有权的重新安排,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实质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对企业剩余权分割,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也探讨了影响剩余索取权的主要因素,以及剃余行为权的行使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区分了人力资本的工资收益与剩余索取收益的根源,井据此阐释了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问题,试图指出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党兴华  王雷 《预测》2009,28(4):34-42
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现代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问题.本文将公司治理中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纳入终极控制人超额控制的分析框架,以深市A股市场的166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与非超额控制下,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还表明,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偏离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分享比例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袁建昌 《科技与管理》2005,7(5):132-134
试图为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现途径.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在剩余权分享中应处于主导地位,通过人力资本股份化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实现剩余索取权,构建新型的共同治理模式和剩余控制权分享制度,实现剩余控制权.  相似文献   

4.
随着兴产业的壮大和知识型企业泛化,人力资本所有者将超越现有的被激励的管理模式,成为与物力资本同样具有分享剩余收益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企业所有者。有研究指出,在人力资本产权逐渐形成,并逐渐要求作为与传统财务资本平等力量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发配的基础上,会形成新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新的公司治理主要是界定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力资本所有者两大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5.
共同治理逻辑下的人力资本间接定价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确立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主体地位的角度,提出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共同参与企业治理并共同分享企业剩余。在此基础上给出人力资本在“共同治理”观下与其所有者主体地位相适宜的间接定价模式: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表现出来的剩余收益索取权安排应是不同的,通过不同方式所分享的企业剩余体现了不同属性的人力资本间接价格。  相似文献   

6.
张蕾 《今日科苑》2007,(7):78-79
一、股东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制度的演进企业剩余索取权(claim to resi due)是指对企业总收入扣除所有固定合约支付后的剩余额的要求权。它是企业所有权(ownership of the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深市210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国有上市公司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的配置状况与企业成长绩效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国有上市公司中,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成长绩效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并不十分显著,执行董事比例与企业成长绩效负相关,相对而言影响传统企业成长绩效的主要因素是剩余控制权;国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总经理与董事长交叉任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成长绩效高度正相关,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绩效的主要因素是剩余索取权.因此,国有传统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在于优化董事会结构,适度减少董事会中执行董事的比例;国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在于适当扩大企业经营者参与剩余索取权分享的比例,建立健全股权与股票期权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公司收益享有剩余索取权已初步得到理论认可,但尚未应用实践,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的利益分配难以量化,本文试图重新界定人力资源的核算对象,分析人力资源权益内涵,从量化人力资本所创造的超额价值入手为实际人力资本参与分配建立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于企业来说,关键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和决策机制,以确保技术创新的投入积极性和技术创新决策的正确性.根据企业两个主要管理权限: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对经营者的技术创新作用的分析,文章提出剩余索取权的增加能提高经营者的创新动力,单方面增加剩余控制权则制约经营者的技术创新动力的结论,并得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不足正是源于"内部人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论企业剩余和剩余索取权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所有权分配事关企业激励约束的有效性,对企业剩余和剩余索取权进行正确界定是企业所有权合理分配的前提。基于对企业性质的认识,界定了企业剩余和剩余索取权:企业剩余是企业在市场交易中获取的不确定的总收入,扣除事先人为约定的固定性支出后的余额;剩余索取权就是企业的投资者根据其投资额得到的分享企业剩余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在对前人关于“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文献综述基础上,对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特点及其产权特征作了分析,进而对知识型企业的所有权安排作了研究。文章提出:在一般情况下知识型企业最优所有权安排应该是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称性分布倾斜于创新者(经营者),而后是管理者、生产者,其次是股东,债权人等非人力资本所有者。  相似文献   

12.
由于国防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高度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使得国防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配置,成为能否在国防领域内成功引入风险资本的首要问题。本文引入决策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的连续变量,导出了风险投资者与国防风险企业内部成员所有权分配的均衡,对如何在我国国防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引入风险资本,建立合理的风险投资契约,推动国防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知识型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涛 《科学学研究》2005,23(6):831-836
在知识型公司中,股东已经不再单纯依靠物质资本的所有权独享公司的剩余权,人力资本也凭借其产权特性参与公司的剩余利润分配,从而使得知识型公司的治理向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治理的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根据知识型公司的特点研究其治理难点、模式设计及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软科学》2015,(7):83-88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采用Matlab仿真方法,探讨了相机控制模式下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创业企业获得融资额与剩余控制权(λ1)呈正向关系,与特定控制权(λ2)呈负向关系;清算价值、创业企业收益、项目成功概率与剩余控制权呈负向关系,与特定控制权呈正向关系;风险投资家获得的剩余索取权、固定收益与剩余控制权呈负向关系,企业经营状态、共享收益与特定控制权呈正向关系;企业经营状态、共享收益、创业企业家私人收益、风险投资家战略收益与λ1、λ2并非简单的正向或负向关系,而是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时才能反映其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产权分为三个层次,只有获得了人力资本产权最高层次的权利——收益权,才能获得企业所有权;获得的人力资本收益权越大,其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配置份额相应的也越大。  相似文献   

16.
经济组织所有权安排包含两个层面:剩余控制权分割和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对称。同时,它们对应着两种成本:知识成本和协调成本。经济组织所有权的最优化,意味着知识成本和组织成本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7.
国有资产的布局调整与权利结构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轶 《科研管理》2003,24(5):116-120
本文提出的国有资产布局方案是不断调整国有企业的股权和债权结构,最终实现国有资产以独资的形式为社会提供纯公共品,以参控股的形式与社会共同经营准公共物品,而提供私人物品的行业则完全由非国有资产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18.
合伙企业在经历创立、快速成长期后往往会进入一段内耗严重、合作关系面临破裂的危机阶段,能否超越这一阶段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在内部控制缺乏的情形下,信任下降与信任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创业者合作关系破裂的直接原因,而创业过程中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消长与心理所有权的产生,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的扩张性诉求及机会主义行为,则为这时期信任与合作关系的变化提供了深层解释。  相似文献   

19.
要进一步认识国有企业 ,还必须从产权的角度界定。只有这样 ,才能对国有企业进行更为清晰的把握。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 ,指出了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人力资本所有者应当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西方广泛推行的员工持股计划就是有力的证明。“到目前为止的国有企业改革 ,实际上是一个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政府分配给企业内部成员的渐进过程“。国有产权的最大问题在于对人力资本及产权的剥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将是如何分配企业产权使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对应 ,以提高企业效率。就此而言 ,我们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必须承认人力资本及其享有的人力产权 ,必须用具体的人力产权来代替抽象的“全民产权“、“国家产权“和“集体产权“。这是一个迟早要处理的“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本投资额计量的新模式--收益贡献折合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在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中的关键作用要求确立劳动者在企业中的所有者地位,以其自身人力资源投入企业而形成的人力资本投资额为依据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人力资本投资额的计量应以劳动者创造企业收益的能力作为计量依据,并考虑物力资本所有者的投资回报要求,将企业实现的全部收益扣除物力资本所有者最低要求的投资收益后的部分视为劳动者的收益贡献,采用一定的折合率即合折合计算得到人力资本投资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