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推动互嵌式社区建设是促进各民族更好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自2017年建立以来,作为移民搬迁社区的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苗家小镇一直致力于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并荣获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美丽搬迁安置区和柳州市民族团结示范社区。苗家小镇从加强党建引领、后续扶持、粤桂协作和思想教育四个方面创新开展互嵌式社区的创建工作,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思路与依据,给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提供以下参考:相邻共居促空间互嵌、就业增收促经济互嵌、氛围营造促文化互嵌、互助互融促社会互嵌。  相似文献   

2.
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对于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准确地理解民族互嵌型社区及其建设的涵义,文本辨析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基本属性——空间属性和精神属性,然后在社区建设含义的基础上界定了"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内涵;明确了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在结合中央战略意图的基础上,对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多民族互嵌社区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缩影,探索多民族互嵌社区民族交融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推进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本文运用动态社会均衡理论框架,以云南省贡山县多民族互嵌的丙中洛为例,从四个维度分析多民族互嵌社区和谐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首先,经济发展均衡既是各民族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也是外部支持发挥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均衡推动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奠定民族交融的基础条件。其次,以目标达成为共识,实现不同群体的“公共利益”,引领多民族互嵌社区的资源优化配置,建构社会和谐的交融格局。再次,不同主体的多维度整合,有效地协调区域内外的关系要素,推动资源、利益和价值观形成合力,有助于建构民族交融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最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建构了文化维系机理,共筑“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体系,通过文化维系保持持续动态社会均衡,保证民族交融系统的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行。动态社会均衡剖析多民族互嵌社区民族交融的内在逻辑,既为促进学术界深入研究民族关系提供新思路,又为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糅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最终在党对民族团结的实践探索中形成。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在新疆的深度构建,是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之有效的切实路径。其中,空间互嵌是客观条件,经济互嵌是物质基础,文化互嵌是价值核心,社会互嵌是互动纽带,心理互嵌是精神保障。通过全方位多维度整合,促进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向纵深发展,拉近各民族的空间距离,推动各民族经济的共同发展,增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消除各民族社会间的隔阂,加强各民族间心理的沟通,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国家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推进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与繁荣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落实落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一项关乎全局的主线任务。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是各民族联系融通的典型样态和主要场域。本研究对呼伦贝尔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现阶段的经验和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充分发挥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作用,促进各民族进一步凝聚守望相助精神,提升“石榴籽”效应。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边疆场域的特殊板块,边境牧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经验为观察民族“三交”提供了一个微观性视角。基于对内蒙古A旗的田野调查,边境牧区各民族通过生计协作补足形成经济互嵌、精神双向交流形成文化互嵌、族际结构整合形成社会互嵌、认同意识凝聚形成心理互嵌,最终使得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构建起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心理共同体。通过对该旗的考察,深化边境牧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选择主要在于厚植交往结构的物质基础、注重交流过程的主体间性、深化交融功能的整合成效,从而在推动各民族实现高质量发展、各民族形成双向互嵌交流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实体走向自觉意识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纵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为了解决邻避效应影响下的公共空间利用问题,降低公共空间损失,促进群众关系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邻避效应影响下互嵌型社区公共空间再造方法。分析目前互嵌型社区公共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公共空间再造是互嵌型社区的核心基础,又是其发展建设的动力来源,对于我国群众关系健康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辨析互嵌型社区基本空间属性的基础上界定出本质内涵,明确公共空间改造的基本方法,为互嵌型社区的公共空间改造指出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结构上体系松散、规范性差,功能上与社区治理脱嵌,成效上居民满意度有待提高、现代化发展不足等多维困境,在治理现代化尤其是风险治理逐步常态化的背景下,亟须对社区教育进行重新定位。社区教育应以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以及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导向,发挥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功能、助力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功能以及培育塑造当代公民精神的长效功能。文章从结构嵌入、功能嵌入两个层面,将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体系,对接社区治理需求,并以参与导向的价值重构、能力导向的内容重构和创新导向的形式重构来形塑面向治理现代化的社区教育。  相似文献   

9.
声音     
《留学生》2014,(11):8-9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就业居住的规模”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推进‘双语’教育,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途径,城市社区民族团结则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民族团结尚存在诸多问题,新的历史形势下,完善社区民族关系调控机制必须明确社区民族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完善社区民族工作管理体制,丰富民族关系调控手段.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政策以及调动城市社区少数民族成员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9,(2):90-93
在我国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民族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各民族的文化同质性增加,异质性减少,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霞浦畲族与汉族以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为桥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化认同,搭建民族之间交往交流的平台,共建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建构国家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运用社会学所广泛采用的"社会资本"分析框架,梳理泸沽湖景区内博树社区与大落水社区旅游发展经历,对旅游社区多方行动者如何借用既有社会结构,赋权、利用与分配旅游资源,开展旅游社区治理实践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从发挥资源对社区治理的影响作用、培育社区治理的多方行动者、借用社区的社会结构、建立主体的良性互动关系四个方面做好民族旅游社区治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用社会嵌入理论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嵌入逻辑,分析当前社区居家养老存在养老资源结构离散、供需关系不够和谐、产业环境面临挑战的问题,提出要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嵌入结构,厘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嵌入关系,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嵌入环境,实现家门口的养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区域、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方向迈进,呈现出“互嵌”格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仅是深化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催化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基础。从历史进程看,民族团结始终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重要载体;从现实意义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方向,凝聚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取向:一是打破区域条块分割,保障民族互嵌社会的“公共性”建设;二是营造“互惠互利”的语言环境,形塑社会规范性共识。这一价值取向也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践行路径:完善制度供给,助推“互嵌”格局的公共性建设;补齐语言短板,提升区域“互嵌”发展的“内生力”。  相似文献   

15.
社区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相对独立的"微观社会",是民族关系治理的"细胞单位"。总结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多民族社区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实践,将为社会治理模式探索提供有益借鉴。伊宁市A社区,通过社区文化教育、社区互助救济、社区就业保障,摸索出实现少数民族居民"社会身份认同""情感认同""政治制度认同"的具体做法,成为城市多民族社区民族关系和谐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6.
社区文化建设是构造和谐社会的基础。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纽带。  相似文献   

17.
社区发展目标是以社区组织为主要载体的社区自治,社区自治与社区法治存在统一性。目前社区内主要组织包括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等,在现行居委会组织法下,各主要社区组织之间关系不清,导致许多矛盾冲突。当前法治环境成为社区组织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故亟须修订居委会组织法,理顺各社区组织间关系,明确其相互职能与权限,才能建立良好的社区秩序和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8.
社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党建为引领,以民族高校的志愿服务团队为载体,通过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和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教育人,创建活动凝聚人。高校与社区的双向互动,不仅能培养高校青年学生的民族团结服务精神、提高其政治素养;而且还能促进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社区民族工作日渐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主要形式。当前城市社区民族工作除继续完善常规管理机制外,尚需把握工作重点、突破工作难点、进一步转交工作理念。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系列规范城市民族工作的法律法规,为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阿勒泰市红墩"老户儿家"汉人与蒙古、哈萨克牧民的共生关系及其记忆为例,从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的角度对记忆的生成和重塑过程进行了田野调查。研究认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日常生活中经济、社会与文化领域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是共生关系及其记忆生成的基础。这些记忆可以被唤起和再现,成为民族团结记忆的一部分。共生关系及其记忆在新疆有广泛、深厚和牢固的历史与现实基础,与之相关的研究对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日常生活中的新疆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