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经营本版一般图书,是自办发行的出发点 出版社自办发行的历史,是本版一般图书寻求销路开拓市场的历史。随着出版社经济实力的壮大,本版一般图书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依靠传统的销售方式,本版一般图书订数却呈下降态势,单纯依靠省级发货店已无法维持本版一般图书的生存。正是在这种困境下,社办发行弥补了省级  相似文献   

2.
本版图书发行问题,近些年始终是不少出版社领导剪不断、理还乱的“死结”。在此,笔者结合自身15年从业经验,在分析、比较各种图书发行模式优劣之后,为出版社支一新招——自建区域图书发行公司,严格管理本版图书商流、物流、信息流,牢牢控制发行主动权。一、各种图书发行模式的优缺点(一)图书代理发行模式从延续几十年的新华书店总经销,到如今不少出版社、民营书商只设负责各地市场巡查的发行部,均属于此种模式。其主要优点是:只要选准总经销商或者分片选准区域代理商,出版社即可高枕无忧、全力以赴地投身图书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工作,可谓是…  相似文献   

3.
本版图书发行问题,近些年始终是不少出版社领导剪不断、理还乱的"死结".在此,笔者结合自身15年从业经验,在分析、比较各种图书发行模式优劣之后,为出版社支一新招--自建区域图书发行公司,严格管理本版图书商流、物流、信息流,牢牢控制发行主动权.  相似文献   

4.
新闻出版署最近对出版社的自办发行工作作出了规定,要求:出版社建立的承担总发行业务的发行单位,必须是全民所有制性质,只能从事本版图书的发行业务,不得承担其他出版单位的出版物发行,也不得以任何形式转由其他单位或个人经营。凡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要立即改变;鼓励和提倡出版社联合建立门市部发行本版图书,突出专业特色,加强零售和邮购工作;出版社建立的集体所有制的发行单位,不得承办图书总发行业务,不得无偿占用国有企业的资金、设备,工作人员不得混岗,业务活动不得混合进行。同时指出:凡违反上述规定的,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等处罚。  相似文献   

5.
出版社的自办发行,是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实践证明,自办发行作为新华书店图书发行上渠道的补充,对于繁荣图书市场,扩大出版社本版书的发行,促进出版社转换经营机制,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但是,不少出版社自办发行的财务管理水平却未能相应地提高,会计核算  相似文献   

6.
出版社自办发行的迅猛发展,是图书发行体制改革最突出的成果。目前,出版社自办发行已成为除教材、课本(包括辅导读物)和学习文件以外的一般图书批发的主要渠道。出版社自办发行的兴起和发展,对于出版社出书品种和数量的增加,对于出版社实现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对于扩大本版书的发行量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出版社自办发行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浙江版图书更好地为我省建设“两个文明”服务,充分调动书店和出版社两个积极性,我们社、店联合建立了本版书的发行实验点。做法是:选择一个市店(衢州市店)和一个农村店(海宁县店)作为本版书发行实验点。凡是浙江三个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在这两个店做到大力宣传,积极发行,充分满足读者需要。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和省书店的有关业务人员,可以到这两个店参  相似文献   

8.
出版社图书库存规模浅析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黎隆安对于图书的库存,是出版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出版社在发行工作中如何把握本版图书的库存规模问题,到目前为止还缺乏一个比较科学的测算方法。本文将尝试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初版...  相似文献   

9.
社办发行是随着出版社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而出现的,又是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而加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格局要求出版社面向图书市场,它再也不可能只按新华书店的订单组织生产,而要同时通过自身的发行工作,不断拓宽图书发行渠道,寻求新的市场,使本版图书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发挥最大效益。社办发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出版社自办发行的地位和作用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改革初期的辅助、补充作用转变为具有本版图书的总发行权,承担本社出版物的总发行责任,成为图书流通领域的主体。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风险也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1.
“在本版图书发行形势不理想的情况下,我们社与河南省新华书店联合出版图书,尝试这种资源互补的方式,就是为了寻求第四种发行渠道。”这是海燕出版社副总编辑姜华对记者说的开场白。 姜副总编说:“少儿图书这杯‘美羹’,各家出版社都想分一杯,所以出版社不断创新一批又一批新题材来吸引读  相似文献   

12.
专业引进版图书的编辑加工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版图书是整个图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引进版图书的出版数量不断增加,目标读者群日益扩大,各出版社也对外版书投入了较大精力。与本版图书相比,引进版图书的出版工作有其特殊之处,下面以中国纺织出版社为例,谈谈专业引进版书的编辑加工重点。  相似文献   

13.
市场与政策共同催生联合体 发行体制改革是联合体诞生的直接动因. 1982年以前,各出版社将所出版的书籍统一交由新华书店总店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总发行,而不能委托第三方或自办发行.1982年实行"一主三多一少",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图书发行行业(但仅限于零售业),出版社也从此取得了自办发行权和本版书的总发行权.1988年"三放一联",即放开渠道、放开购销形式、放开折扣,联合经营,极大地活跃了图书发行市场.  相似文献   

14.
在80年代初国家提出改革图书购销和流通环节(即统购统销)的背景下,很多出版社开始了自办发行,成立了发行科.业务人员不在坐等书店订货,而是走出去推销本版图书,争取市场订单.业务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了解图书信息,联系各类书店,介绍图书品种,收集汇总订单,发货,销售和跟踪,书款回收等,这种业务模式就是以推销为其主要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80年代初国家提出改革图书购销和流通环节(即统购统销)的背景下,很多出版社开始了自办发行,成立了发行科.业务人员不在坐等书店订货,而是走出去推销本版图书,争取市场订单.业务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了解图书信息,联系各类书店,介绍图书品种,收集汇总订单,发货,销售和跟踪,书款回收等,这种业务模式就是以推销为其主要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认为图书的印制质量是印刷厂的事,与出版社关系不大。出版社的成员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对图书印制工作不甚熟悉,加之忙于案头工作,因而几乎无暇顾及图书的印制质量。为了声明印装质量由承印厂负责,出版社往往在图书的主书名页或封底加上“本版图书若有印刷装订错误,可向承印厂调换”之类的话。诚然,承印厂应该对印制质量负责,而出版社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吗?  相似文献   

17.
图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总是与发行数量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各出版社都在尽力扩大本版图书的发行。图书发行量的大小与选题、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服务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仅就出版社的发行部门提高服务质量与扩大发行的关系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服务质量能直接促进发行 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由于品种多,销售单位有很大的选择余地。面对这一新形势,各出版社都在调整经营策略,如试行图书寄销、降低折扣、延长结算时间、加强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等。笔者从实际工作中感受到,出版社由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在经营管理方面适时作出决策调整是必要的,否则就无法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因为任何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都要有人去组织实施,如果经营管理者服务意识差,服务质量不好,决策的理想效果就无法实现。因此,任何一个经营单位的经营水平总是与它的整体服务质量成正比的。发行工作也不例外,在图书质量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谁的发行决策符合实际,服务质量高,谁就能先人一步占领市场。比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历史与国情》(中小学读本),发行逾百万册,靠的就是周到的服务。  相似文献   

18.
我社于1980年开办了邮购业务,1982年,文化部召开的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座谈会,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遂决定试行产、批、销结合,自办全部本版图书的发行。经过三年自办发行工作的实践证明,这种自办全部本版图书的发行,既有利于出版,也有利于销售,更有利于读者。其最大的忧越性是:一、除直接沟通与全国新华书店的业务往来外,还联系着一批其它国营书店和集体书店,并与全国省会城市的工具书店建立特约经销关系。此外,我们还通过开办邮购和  相似文献   

19.
努力树立出版社的良好形象张志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出版社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激烈的竞争中,良好的出版社形象能刺激本版图书销路的增长,增强出版社的凝聚力,推动出版社向前发展;反之,出版社形象不佳会导致本版图书销量减少,出版社的生产...  相似文献   

20.
希望出版社     
希望出版社1985年诞生,是一家年出书400余种、发行码洋超亿元、利润上千万的专业少儿出版社。 “以教育图书为基础,引进和低幼为两翼”,是希望社的发展战略;“关注未来,拥有希望”是希望出版社的文化理念。 近年来,希望出版社在做好本版图书的同时,关注国际、地域间的出版合作,不断扩大引进图书规模。以明晰确切、及时调整的发展思路,指引自己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在与外方合作的过程中,希望出版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出书迅疾,赢得“诚信”的国际信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