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其他媒体的竞争,专业报记者如何在“抢”新闻上下足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的体会是,抢新闻有“三字诀”:独、寻、挤。一、独:独一无二1、依托行业资源与信息优势获得独家新闻。和其他大众媒体相比,专业报记者由于最接近专业信  相似文献   

2.
无视舆论关切和现场媒体记者的强烈诉求,是巨大的策略漏洞. 今年全国“两会”一如既往是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这里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很多媒体都派出精干的记者队伍扑上“两会”现场,“两会”现场成了新闻媒体的赛场,各路媒体记者各显神通,竞争异常激烈.但是,并不是每家媒体都有均等的机会,有的媒体近水楼台,有的媒体的则山高水长.为了不虚此行,不少媒体记者拼了,甚至用上“美人计”,用美女记者“诱敌深入”,可谓用心良苦.新闻信源稀缺,僧多粥少,稍有一点新闻资源,媒体记者就会扎堆上去抢食,一些媒体人“吃相”难看,影响观感.这固然与媒体人的职业素养有关,但实在是生存压力太大,一些媒体记者顾不上举止斯文、端庄了.  相似文献   

3.
新闻线人是指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的人。有学者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通过提供新闻线索而从新闻媒体获得报酬的人。”①记者在北京、广东、上海等地采访得知,在编记者以外人员,特别是机关公职人员利用职务活动中获得的内部信息写成的新闻作品,已成为媒体提高竞争力的最重要  相似文献   

4.
面对其他媒体的竞争,专业报记者如何在“抢”新闻上下足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的体会是,抢新闻有“三字诀”:独、寻、挤。  相似文献   

5.
2002年◆我该离你有多近——记者与采访对象距离谈◆如何报道大型国际会议——《中国青年报》记者经验谈◆口述实录“情感故事”◆媒体炒作不是病?◆定位走高高得有道理?◆当媒体人成为“资源”◆“进口的时尚”与“国产的小资”◆如何报道大型体育赛事◆职称评定,该改革还是该“革命”◆自由撰稿人,新闻圈里的野生动物◆记者“跑口”带来的新闻弊端◆改版,一种永不满足的冲动2003年◆跳来跳去的传媒人给媒体带来了什么?◆记者,规划好你的职业生涯◆新闻信源面临“垄断”?◆除了“说”,媒体还能干点啥?◆别让新闻拖上“黑影子”◆新闻报道不…  相似文献   

6.
报料的缘起和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所谓“报料”,是指非专职新闻人员有意识地追寻或偶然发现新闻线索并主动提供给媒体,媒体给予一定报酬的行为,提供线索的人被称为“报料人”或“线人”。这种现象早已有之,无论西方著名记者还是中国早期知名记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新闻资源,新中国的通讯员制度也可谓它的前身。在我  相似文献   

7.
引言:记者曝光上市公司负面新闻被算计,甚至有记者遭到全国通缉,而知名艺人郭德纲徒弟也曾殴打记者.一连串“打记者”的新闻频频发生,唏嘘之余更会启人思考.现如今,很多人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记者”,然而,奇怪的是当记者的权益遭到践踏时,许多人却不以为意,甚至有点幸灾乐祸.这就是当下中国媒体人的真实处境.作为媒体一线记者,本文从实践出发,探讨区域性媒体从事曝光新闻的操作手法及运行机制.在传统戏剧中,红脸扮演正面角 色,为人处世隐忍宽容;白脸是反面角 色,待人接物尖酸苛刻.在媒体内部,记者大致可分两类:专门围绕不同行业 转,谓“跑线”记者;另一类为非跑 线记者,主要报道突发事件、负面新闻 等,舆论监督多半靠他们完成.如今的 媒体尤其是区域性媒体,某种意义上 说,记者也可分成“红脸记者”和“白 脸记者”两类.前者专司“跑线”,后 者则是专做负面报道.  相似文献   

8.
新闻采访中善于顺手牵羊,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捞到活鱼、大鱼,这已为诸多的采访实例所证明。“顺手牵羊”,表面上看,好似“得来全不费功夫”,实际上并非如此。“顺”是相对的,不“顺”是绝对的。只有素质高的记者,才能就“顺”而“顺”;否则,即使是“顺”,也青不出“顺”,甚至变“顺”为“逆”。根据一些记者的采访实践,要想顺手牵羊抓新闻,一般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是要有牢固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才能主动去牵“羊”。就我国目前新闻界的实际工作而言,记者采访有相当数量是“命题作文”。可现实社会中,大量的活生生的新闻事实不是“命题作文”所能囊括的,有些甚至是和“命题作文”大唱反调的。作为记者,就应当开阔视野,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作题外文章,才能牵到那些活蹦乱跳的“羊”。  相似文献   

9.
随着媒介技术的演变与广泛应用,新闻业发生深刻变革,其影响逐渐渗透到日常新闻生产中“。新闻现场”正在以更多样化的形态出现在公众面前,其呈现突破了以记者身体在场为中心的局限。本文以“人—技术—环境”“媒体机构—其他内容生产行动者”关系为观察框架,探究记者缺席新闻现场的“在场”形式,反思这一核心新闻业务突破的潜在风险,对媒体机构新闻常规修补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西方有条新闻学标准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但是,在新闻媒体云集、新闻信息爆炸的今天,不管是“人咬狗”还是“狗咬人”,甚至是“人咬人”都已经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了,因为它们都不够“匪夷所思”“大跌眼镜”。 欲望就是罪恶的根源。受众猎奇心理不断膨胀,一些媒体记者便应声而起,一条条让人瞠目结舌,惊心动魄的“假新闻”开始频频曝光于媒体。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日常生活,虚假新闻可谓是把全国人民忽悠了个遍……  相似文献   

11.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新闻民工”,这是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对自己所处的或尴尬或窘迫的职业角色的自嘲。正像李希光教授所忧虑的那样:“在今天,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自己生活奔波养家糊口的人。”健康的社会依赖健康的媒体,而媒体的品格依赖于记者的职业素质。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无论在公众的眼中,还是在记者们的心中,“记者”两字都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神圣。当社会不断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时,作为媒体中人,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很多。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13.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钉子”精神,是雷锋同志提出的人生哲理,其主要含义归纳起来不外乎这样一句话: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新闻工作者也需要有这种“钉子”精神,因为这是新闻记者的职业所决定的。记者捕捉新闻要求钻进去,挖掘新闻题材要求深下去。在以经济报道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广宽天地的今天,在宣传报道工作中,如何体现记者的“钉子”精神呢?如何用这种精神投入深层次采访呢? “钉子”精神来自记者高度的事业心。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网络技术使每个人都有了发布、传播新闻的可能性。 2001年7月3日,米洛舍维奇被押往海牙监狱的那一刹那,监狱对面的一名住户在窗前用个人摄像机摄下了这个镜头,随即通过网络成像技术传播出去。虽然没有一个记者被批准进入现场,但米洛舍维奇被警察“推进狱门”的情形,全世界的网民都看到了,诸多报纸、电视也采用了这张“业余记者”的摄影照片。 现在,各类媒体都更加欢迎来自各个角落的人送来的新闻信息和新闻作品,“记者”更加社会化了。 与此同时,“资深记者”这个词渐渐出现在国内媒体上。名记者以“名”为特点,资深…  相似文献   

16.
杨玉玺 《传媒》2008,(8):69-70
新闻舆论监督,经过新闻界多年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应该说解决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但是近几年来,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比如,在对媒体性质的认定问题上,因受西方新闻观影响,仍有不少人坚持“第四权力说”、“公器说”;一部分编辑记者受“纯新闻理念”影响,大局意识淡薄;少数记者以“无冕之王”自居,干一些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情等。  相似文献   

17.
时下我们媒体一些记者,惯于向大众传达着让人烦闷的所谓的“新闻”,且大有发展之势,其表现形态种种,不妨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8.
媒体新闻策划与企业新闻策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庆  尹应芬 《新闻前哨》2003,(10):29-30
一、媒体新闻策划和企业新闻策划的对比分析 在讨论企业新闻策划之前,有必要来看一看理论界对媒体新闻策划的界定以及对其出现的原因分析。“狭义上的新闻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也就是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的设计与规划”。①不难看出,媒体新闻策划的主体是新闻从业人员(记者,编辑等人),客体是新闻传播活动,它所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19.
新闻敲诈不断发生,损害了媒体、记者的形象,也让舆论监督面临相当的困境。“你们自己都这样,有什么资格监督别人”,是媒体人不得不面对的诘问。
  新闻敲诈,让所有媒体人蒙羞。但这么干的媒体、记者,毕竟是极少数。因为极少数媒体和记者而对新闻行业做全面否定,不是理性的态度。目前社会环境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推进社会进步,媒体的监督功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东莞涉黄、上海福喜事件等事关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都是媒体记者不畏艰难,甚至卧底发现和曝光的。一次次“假如没有媒体监督”的假设,凸显了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最近媒体上又有沸沸扬扬的“郭晶晶耍大牌’,新闻,是说世界杯女子单人三米板决赛获得亚军的郭晶晶,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耍大牌”,忙着为一件小玉器穿绳,忽视记者的提问。随后她又在一次答问中称加拿大选手哈特莉为“胖子”,引起媒体哗然。记者感叹:“冠军易得,做人难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