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当孩子考完试,家长最关心的就是考多少分,在班上和年级排名怎样。如果孩子考得好,排名靠前,家长满心欢喜,孩子也松了一口气;如果孩子成绩差,名次是垫底的,家长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孩子也活得提心吊胆,没准还会挨一顿揍。家长会上,无论孩子成绩好坏,拿到老师发的成绩排名表后,家长心情都很复杂。那么——长久以来,我国的学校都不约而同地进行排名制度,每逢大小考试后,都要把所有学生的成绩、名次统计出来,供学生观看或者直接在课堂上由老师公布成绩和名次。每到这个时候,除了少数考得好的学生外,学生们的心情都十分紧张,而老师宣读名次的语…  相似文献   

2.
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意见》中曾明确规定:“学校、教师不得按学生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因此,对于学生考试成绩的处理方法,在不张榜的前提下,学校采取的做法是:有的教师把成绩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都知道;有的教师让学生们只知道自己的成绩。模糊了成绩的名次。对此,教师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教师觉得成绩还是应该公布.公布了成绩,就少了一一解答家长疑问的麻烦;也有的教师认为,是否公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学生和家长都要知道成绩及名次,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3.
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意见》中曾明确规定:“学校、教师不得按学生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因此,对于学生考试成绩的处理方法,在不张榜的前提下,学校采取的做法是:有的教师把成绩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都知道;有的教师让学生们只知道自己的成绩,模糊了成绩的名次。对此,教师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教师觉得成绩还是应该公布,公布了成绩,就少了一一解答家长疑问的麻烦;也有的教师认为,是否公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学生和家长都要知道成绩及名次,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整体状况。现在,教师对这个敏感的问题怎样看、怎样做的呢?为此,我们在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召开了一次骨干教师座谈会,在教师们畅所欲言后,我们达成了共识:“不能只是我们老师的声音,还需认真听一听学生们的看法。”这样,就又有了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与学生的一场讨论。  相似文献   

4.
教师如何巧妙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与家长沟通磋商,共同探讨教育学生之策,是非常必要的。但许多时候,开家长会往往是由科任教师或班主任给家长介绍有关学生各科成绩、总评、班级名次及年级名次,或一张“各科成绩一览表”,让家长自己看,然后,像告学生状一样“通告”家长,某同学不按时交作业,某某上课讲话搞小动作等。这种家长会的内容总是把学生的成绩名次摆在第一位。其实家长只能粗略了解自己子女在学校班级中的成绩名次及一般情况,不能真正了解自己子女在学校中的学习、纪律、思想品德、心理动态诸多方面的实际表现,如何教育子…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属于学生的隐私,连名带姓地公布其成绩名次是一种侵权行为。而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在现阶段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二者的冲突如何协调?文章从侵犯隐私权的要件分析入手,提出如下对策,即公布不附学生姓名的纯成绩名次。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属于学生的隐私,连名带姓地公布其成绩名次是一种侵权行为.而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在现阶段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二者的冲突如何协调?文章从侵犯隐私权的要件分析入手,提出如下对策,即公布不附学生姓名的纯成绩名次.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了知识就可以升学,学生获得知识就成为学习的终点,再加上种种行政手段,如学生考分高低与教师的经济收入挂钩,与评职称、评先进挂钩.现在发展到有些学校发给家长的成绩报告单是一份金班学生各门学科考分排队表,家长可以看出自己的子女在班级中的名次,由于这些外部的压力,往往忽略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最近,各种新闻媒体报道了多起中学生自杀、毒害父母及他人、以及残害动物的行为。这些现象不得不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深思。在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不是他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考试是教学常规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考试有着不同的心理。考前,优生希望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称赞;差生害怕考试,认为考得不好免不了又要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们的讥讽和家长的责骂。考后,学生对考试结果亦有不同的反应,考好的同学扬眉吐气、沾沾自喜;考差的学生情绪低落、伤心气馁。教师对学生的考分如何公布,如何评价,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情绪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我们前几年实行了两种公布考分的方法:一种方法是把学生的成绩按第一名至最后的顺序打印出来,家长会时发给每位家长。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子女在校学习的成绩。这样做虽然调动了部分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但中差生往往会受到家长的责骂,  相似文献   

9.
吴小迪 《成才之路》2011,(34):6-M0003
我是一名学生,而学生的优劣,似乎是以成绩来衡量一切。每逢布榜的时候,我总是早早地守候在那里,不为别人的,只为看一眼名次。有时悲伤,看过之后就一个人静静地走了;有时平和,只感到是长长地舒了口气;有时开心,声音也特别洪亮。此刺,我正处于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10.
行阳 《家教指南》2005,(11):40-41
嘉宾李复生(教育科学研究员):前不久,我对几城市的100个有中小学生的家庭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只有26%的家庭教育属于合格或基本合格。有21%的家庭属于“偏向家教”。这些家庭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家长对待他们的学习特别在意:要求很高:他们的作业,家长每天要逐科检查;每次考试,家长要看他们的名次。即使老师不排名次,家长要找到孩子的同学,逐个打听他们的成绩,然后自己私下里替孩子排名次。  相似文献   

11.
陈蕾 《青少年日记》2009,(11):52-54
前几年,我常常在每学期阶段测试、期末测试后把学生的成绩按名次排队并公布于众,有时把考得差的同学狠狠地训上一顿,甚至对成绩差的同学采取惩罚措施,这样,自己又生气,学生又不舒服。慢慢地,学生学习兴趣逐渐降低,语文教学越来越难,有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有时故意与我对着干。  相似文献   

12.
沈建新 《班主任》2003,(9):30-30
不少地区的中小学都已禁止给学生排名次的做法,这大概是在保护学生的尊严吧?可假如不排名次,但考分还是公开的,“已知几个数,然后将它们从小到大地排列”这道应用题,对于稍大一点的  相似文献   

13.
以往,我常常在每学期把学生月考成绩按名次排队,张榜公布于教室内,有时把考得差的训斥一顿,甚至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罚站、罚背书、写保证书等方式予以处罚,这样,自己又生气,学生又不舒服。慢慢的,学生学习兴趣逐渐降低,班务工作越来越难做了,有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有时故意与我对着干。  相似文献   

14.
很久以来,校园里流行这样一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小命根。”的确,自从进了校门,学生就被分数分成了三六九等。家长希望孩子学习好,为自己争光;老师希望学生考分高,以证明自己有水平。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差,一切免谈。有的家长对孩子明确表态:只拿考试成绩来说话:有的老师公开  相似文献   

15.
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校考试按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在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浙江金华“好学生”杀母事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分数排名给学  相似文献   

16.
王辉 《天津教育》2004,(3):36-38
作为班主任,经常会遇到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的问题被我们所重视,就能及时得到解决;有的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时间久了,就容易诱发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每次考试后,都有几个学生三番五次地来问成绩,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成绩,同时也特别关心别人的成绩,关心自己的名次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我们通常会认为,这可能是学生的虚荣心或争强  相似文献   

17.
张帮俊 《少年月刊》2011,(21):30-31
开过家长会的人都知道,家长会是好学生的表扬会,是差学生的"批斗"会。家长会上,家长对自己没考好的孩子都是责怪与叹息,甚至是怒骂。但是,一位家长的举动却让我有些感动。这位家长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他的孩子也昂首挺胸坐在座位上。当念到这位孩子的名字与考分时,这位家长站起来为孩子鼓掌。这掌声让很多家长感到很诧异,58分,在他们的眼中,这个分数根本达不到掌声鼓励。要是自己的孩子考了这个成绩,估计,迎接他的不是掌声而是巴掌。当孩子上台拿回来试卷后,这位家长给了孩子一个拥  相似文献   

18.
《青年教师》2004,(11):54-54
上海师专附小近日为每位学生建立了个人主页,学生和家长分别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就可看见不同的评价结果,学生看见“优、良、及格、不及格”的等级评价,而家长能看见具体考分和班级平均分。师专附小对学生的成绩“加密”引发了争议,成绩是不是学生的隐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六年级时参加教育补习的情况.结果发现,班级排名中等以上的学生参加补习的比例更大;家长让班级排名靠前的学生参加补习是为了增加他们的竞争优势,因而这些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竞赛类科目补习;班级排名、家长动机和补习费用是影响家长对教育补习效果主观评价的重要因素;对于班级排名靠前的学生而言,教育补习并不会对他们的排名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个家长来参加家长会,最迫切的心情有两个方面: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经验。所以,如何开好家长会,也必须抓住家长的心理特点,在这两方面做文章。向家长介绍什么情况呢?现在“流行”的是介绍两点: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是考分);二是学生调不调皮。这是不够的。因为以上情况只是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