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提起苏东坡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豪放”二字。但是,仅仅从“豪放”风格出发,研究这篇杰作,只道出其然,而未道尽其所以然,未免难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其应有的艺术价值。这首词之所以被世人公认为杰作,是因为熔景观美、情真美、气质美、音韵美于一(?)集美之大成,它是苏东坡文理自然就是美的美学思想一个结晶。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的艺术美的  相似文献   

2.
苏轼到湖州,据《苏东坡集》(七集)诗文所载,参以其他资料,算起来,不下五次.第一次,在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熙宁四年十一月,苏武通判杭州.次年十二月,受转运司差遣,赴湖相度堤岸利害.这在《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画鱼歌》、《吴中田妇叹》、《和邵同年戏赠票收秀才三首》、《游道场山何山》、《赠孙莘老七绝》等诗及《墨妙亭记》中均有所反映.据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记载,在赴湖后,“是岁又作送杜子方诗,及腊月游孤山访惠思二僧有诗”.从行文来看,似乎苏轼于“腊月”即返杭.但在《苏东坡集·前集》卷四和王十朋撰《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  相似文献   

3.
关耳 《教育艺术》2003,(8):30-31
一日,远方好友来信,谈及几十年为官,习惯了官场生活。前不久,因职务变动,告别官场,顿添烦恼,浑身好不自在,以至心事重重,长吁短叹,闹得频频失眠。信中问我有何“灵丹妙药”? 我冥思苦想,终无良策。一天,偶翻旧籍,忽见北宋词人苏东坡《定风波》一首,眼帘一亮,悟性顿生。我当即打印词一首,附短笺一并寄去。 苏东坡的《定风波》全篇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相似文献   

4.
清康熙年间,由贾洛英主修的《新会县志》卷五曾有如下记载:“圭峰,邑之镇山,一名玉台.……玉台寺建于汉桓帝.寺前有钟铭,建和元年,唐僧一行卓锡于此.”“宋苏轼诗不传,无罗蒙正《登圭峰怀苏长公》诗:‘久向风尘厌薄游,到来象外且淹留;溪边石枕和云卧,岩畔山茶带雨收.古寺老僧非旧主,疏林晴色又新秋;坡仙题咏今残剥,词客登临诵未休’.”可见在元代时圭峰山还保留着苏轼的“题咏”,而且是“词客登临诵未休”,为登山游览的文人学士所喜爱.《登圭峰怀苏长公》诗的作者罗蒙正,字希吕,原籍江西庐陵,因其父嵇叔游学新会而定居下来.“蒙正资禀秀拔,勤学强记,诸史百家,无不成诵.”(见道光年间林星章主修的《新会县志》)他是当时新会的名诗人和学者,著有《罗希吕集》.他的《登圭峰怀苏长公》诗,应该说是苏轼到过新会的有力佐证.然而,道光年间刊行的《新会县志》的主编黄培芳、曾钊,在卷二“圭峰”条后,却加了如下按语.“元罗蒙正有《登圭峰怀苏长公》诗.《肇庆府志》云:东坡移昌化军,潦涨不  相似文献   

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的《题西林壁》诗。要正确地理解这首诗,首先了解一下苏东坡游庐山赋诗的始末,是很有必要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而锒铛入狱,经朝中友人多方营救,方得从宽发落,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到任。后于  相似文献   

6.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所写的一首词。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东坡《亡妻墓志铭》中曾如此描述他的这位妻子:“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可以说两个人不仅在生活上相互扶持,王弗同时还是苏轼的红颜知己,陪他度过了生活中的许多风雨。但是恩  相似文献   

7.
名名 《教书育人》2004,(2):64-64
作为名篇中的名篇,一句“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已经尽显其学价值。我要说的是,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之际,我们吃惊地发现这首词原来是一个惊世大预言!苏东坡早在927年前就精确地预言了我国航天飞船的首次载人飞行。这说明苏东坡不仅仅是一代学匠,而且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一个比诺查丹玛斯还要厉害的预言家。为什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将《抄捡大观园》中“春睡捧心之遗风”注释为:“指西施蹙眉捧心之美。这里讥讽女子的娇慵病弱。春睡,喻杨贵妃之醉态。遗风,即余风,前人遗留下来的风韵、风致。”笔者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楚辞·九歌·东君》“思灵保兮贤姱.”王注:“灵谓巫.姱,好貌.言己思得贤好之巫,使与日神相保乐也.”洪补已知其注“灵保”之误,说:“古人云:诏灵保,召方相.说者曰:灵保,神巫也.”灵字从巫,在《楚辞》里多指神或扮神之巫.《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古代神多有光.“皇剡剡”即状其光.《云中君》也说:“灵皇皇兮既降.”(皇读如辉煌之煌)所以《湘君》的“横大江扬灵”也是说神光飞扬,没有必要改读为“扬舲”.这样看来,《九歌》诸“灵”多指灵光显赫之神.但神往往要由巫来扮演,“身则巫而心则神”,神巫混一,灵保不分.《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王注:“灵,巫也.楚子名巫为灵子.”春秋屈巫字子灵.《说文解字》卷一玉部:“灵(原小篆从玉),巫也,以玉事神.灵,或从巫.”《易林·小畜之渐》:“学灵三年,仁圣且神明,见善祥吉喜福庆.”王国维先生指出:“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诸家俱言《楚辞》灵保即《诗》之神保.《小雅·楚茨》:“神保是飨.”“神保是格.”“神保聿归.”朱熹《诗集传》:“神保,盖尸之嘉号.《楚辞》所谓灵保,亦以巫降神之称也.”《克鼎铭》有“圣保”.王国维先生《克鼎铭考释》曰“圣保犹《诗  相似文献   

10.
一、苏学士错续菊花诗苏轼,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故后人经常称之为苏东坡。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了苏东坡续错王安石诗的故事,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安石不在,却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写下了许多瑰丽的词章.这些词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如《一剪梅》以其通俗而清新的语言,把自己的离情别恨,抒写得形象而深挚.然而,对于这首词却存在不同的解释,尤其是开头三句,有人说“是写她和爱人分别时的情景:在荷花凋谢的水边,她的爱人独自踏上兰舟离去.”(见中国科学院《唐宋词选》)这可能是受伊士珍的影响.伊土珍在他的《琅(?)记》里说:“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个记载表明:词的写作时间,是易安结婚未久.李清照于元符二年(1098),十八岁那年同赵明诚结婚,那么作词的时间应是在她婚后一二年.这也表明词的写作原因:即所谓负笈远游(一说去读书),殊不忍别.伊土珍这段话,表面看来似乎合于情理,但细加推敲,却是漏洞百出.首先,这首词不是写于赵明诚远游之前,恰恰相反是在别离之后,从词中“云中谁寄锦书来”可见;其次,如是写于行前,也就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念奴·赤壁怀古》是他四十七岁那年(公元1082年),从狱中放出,旋被贬黄州时写的.这首词借怀念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英雄人物周瑜来表达作者自己不能施展抱负的惆怅心情.这首词的下阕首句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附注:明朝梅庆生注《苏东坡全集》中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正雄姿英发.”这句词中的“当年”二字,有的书上作“昔年”解;有的书上,干脆就把“当年”二字删译,译成:“想到  相似文献   

13.
正《苏轼留带图》,御书房《石渠宝笈》初编有著录,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崔子忠根据苏轼的一段轶事而绘。宋神宗年间,苏东坡与佛印法师是知心好友。一天,苏东坡突然来访,佛印正欲为僧众说法,故意开玩笑不让苏东坡就坐,说:"此间无坐处。"苏东坡随即用禅宗之语答道:"暂借佛印四大为  相似文献   

14.
《新年五首》是苏东坡贬寓惠州时所写的一组诗。对于诗中词语的解释,历来存在一些分歧, 作者对此作出了引经据典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苏轼曾自称“使我有名全是酒”(《次韵王定国得晋卿酒相留夜》),据不完全统计,在被陈延焯称为“此老平生第一绝”的词中,有一半以上篇什涉及酒或与之相关的文字,钟莱茵《苏东坡三部曲》(文汇出版社)甚至有“若要介绍东坡词中涉及酒的,那几乎要把东坡词全部介绍了”的说法,可以说酒构成了苏轼词的一大景观.苏轼众多的饮酒词,在笔者看来它既体现了苏轼对世俗文化(歌舞侑酒)的认同和对传统士大夫情怀(诗酒风流)的继承,更体现了他人生思索的深广性与独特性,酒使苏轼词表现出了其区别于其他词人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6.
《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到王安石家里去,看到书桌上有一首尚未写完的“咏菊”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认为这两句诗都是乱道。因为黄花(菊花)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  相似文献   

17.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岁当丙辰,这一年的中秋节是个很平凡的日子,但却产生了一首在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词章。这一年,苏东坡正在密州知州任上。因为他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同,被出为密州知州。在重视京官轻视地方官的风习下,自然有被贬谪的感觉。这一年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被贬在外,颇为失意。父母都没有了,兄弟俩仕途又都很坎坷,苏东坡的心情有些压抑。中秋夜晚,晴空万里,苏东坡与客人在新筑成的超然台上赏月饮酒。欢乐之余,未免有些思念弟弟,感慨颇深,即兴写成《水调歌头》一首,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三年十月由中华书局重印的《魏源集》,除订正一些文字和标点舛误之外,还增补了《筹海篇》等重要文章、信礼和诗联,作为“补录”.“补录”中的文字,有一百余页,相当于《魏源集》一九七六年初版本的八分之一,而且其中有些是第一次公诸于世的文字,为魏源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总的说来,编辑者对“补录”的校点颇精细、用心,然而,在某些方面,似乎也有不妥之处,兹举例如下:《筹海篇》(议守上):“然则当如之何?兵曰:无常形,地无定势.”(见下册第856页)按,《筹海篇》中类似上述句式的文字颇多,如:“然则如之何?日:弃定海,移其兵民于南田,严守宁波,……”“然则如之何?日:拆去四方炮台,增修外城,……”“然则当如之何?日:以精兵重炮内伏虎头关,……”“然则当如之何?曰:弃宝山专守上海,……”照此类推,第856页的文字,似乎应该是;“然则当如之何?日:兵无常形,地无定势.”  相似文献   

19.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所写的一首词。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东坡《亡妻墓志铭》中曾如此描述他的这位妻子:“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可以说两个人不仅在生活上相互扶持,王弗同时还是苏轼的红颜知己,陪他度过了生活中的许多风雨。但是恩爱夫妻不到头,苏轼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竟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_瞽史_刍议     
“瞽史”见载于《国语》.但“瞽史”是什么样的人?任何史籍未有记载.有的同志说,“瞽史”是春秋时代一种盲史官类的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我认为,盲史官这类人是不可能有的,“瞽史”指的应该是某个不幸失了明的史官.首先,“瞽”、“史”与“瞽史”有区别,不能混淆.在《国语》中,“瞽史”两字并列而出现的有五处.其一,《周语上》:“鲁侯曰:‘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将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单子)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