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吴然 《语文知识》2002,(10):48-48
《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有一段孔子与他的两个弟子谈志向的言论: 颜渊、季路侍。子曰:“孟各言尔 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 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 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 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必修本)《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为了说明古代车马并举的问题,引用了子路所说的两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课本的注释是:“愿意乘车马,穿轻暖的皮袍,和朋友们一同享用;虽然用坏了也没有  相似文献   

2.
一.单元整体设想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包括三篇课文:《语言的演变》是从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汇和语法)来说明古今语言的发展变化的;《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是说明书目的性质、形式、内容、作用、种类和使用的;《我国古代的车马》是介绍我国古代的车马情况,着重说明古代车马的结构和用途的。学习这三篇课文的单元教学要求是: 1.说明文的语言; 2.说明文阅读、写作综合训练; 3.修改文章:综合修改。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车马》补说安徽蚌埠二中胡念耕高中《语文》第六册《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选自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第二小题,原标题是《车马》。这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不过,该文材料的来源是古文献,只在两处注释中说到“根据...  相似文献   

4.
曾听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讲的《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板书课题时,他将“车马”写成了“马车”.写毕,老师一言不发,学生在下边小有骚动。有的学生带着颇为惋惜的神情给老师递眼色,打手势,示意老师板书错了.这时老师好象恍然大悟似地用红粉笔将“马车”改成“车马”.这一场短暂的哑剧结束后,老师才开始了他有声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五册《我国古代的车马》插图与文章内容颇不一致:(1)课文介绍了“小车”和“大车”,插图只示“小车”而无“大车”;(2)课文提到车的19种部件,插图只标出11种,绥、盖、轨、辙、辖、轫、輗等都没有画出或标出;(3)有的部件形状、位置、名称,文中说明与图中所示不相符合,如“轭”的形状、“轼”的位置、“(车网)”的名称(图中称“牙”)等。我们觉得这种插图不利于教学,故另绘一图,以供教学参用(见封底).这幅教学图依据王力先生《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绘制(上图为除掉车盖后的俯视图,下图为侧面剖视图)。本图以表示小车为主,兼顾大车。小车与大车的最大区别在于驾车用的车杠,小车用一辀,大车用二辕,图中用虚线表示大车的辕。部件名称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本课从古代车马的构造、乘者的位置与司职、驾车用马的类别以及古人驭马的历史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车马。从而使学生认识并获得古代车马的知识,了解各种有关事物的名称和表述字词的引申义项。据此,本课教学目的确定为: (一)学习本课对事物从总体到部件,再到附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第九课《我国古代的车马》第12自然段:“《楚辞·九章·国殇》说:左骖殪兮右刃伤。”文章在讲到“驾车的马”的时候,引用了屈原名作  相似文献   

8.
也说“辇”     
也说“辇”四川丹棱中学万天星《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2期有胡念耕老师《〈我国古代的车马〉补说》一文,读后获益匪浅。作者根据大量的考古资料,对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的《车马》作了补充,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无疑是大有帮助的。但文中说“商代金文‘辇’字就...  相似文献   

9.
道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这个词出现较早。《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古代表示“道路”的词常见的有: 《说文》:“道,所行道也。”徐承庆注:“道,人所行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本义是道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以车代步其实古已有之,且不说西汉时由于经济萧条寒碜得坐牛车的堂堂一朝宰相,晋朝坐着羊车四处倚红眠翠的武帝司马炎,单是在文学繁盛的东晋及唐宋时期,从那些追求雅士风范爱览山阅水的文人墨客笔下就可以一窥端倪。田园诗人王维在感慨隐居地嵩山美景之时便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诗坛“鬼才”李贺诗中的“吴娥声绝天,空云闲裴回。门外满车马,亦须生绿苔。”——倒似乎是《琵琶行》里琵琶女“老大冷落车马稀”的前兆了。厌弃俗世的陶渊明大概与王摩诘有着共同语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黄庭坚也来插一脚:“簿书堆积尘…  相似文献   

11.
屈原《国殇》中“凌余阵兮躐余行”的“凌余阵”,古今学者一般是将其解释为“侵犯我们的行阵”。本文不赞同这一传统的解释,并通过考察古代文献资料,指出“凌余阵”犹言“驰余阵”,意谓敌人驱驰车马冲击我们的行阵。  相似文献   

12.
秦汉车马驾御赐马制度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区别严格的等级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构成了封建社会一个突出的特点。具体就马而言,秦汉时期有所谓“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的思想,而且信守“衣服车马贵贱有章,以褒有德而别尊卑”的金科玉律,建立了一套从天子到百官等级严格的车马驾御制度。 秦汉车马驾御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皇帝的卤簿之制;二、车驾马匹的等级规定。 皇帝的卤簿之制,按蔡邕的解释是:“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有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五册《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选自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古代文化常识(四)》。1963年10月第一版时,文章即出现了如下错误:“所以《楚辞·九章·国殇》说:‘左骖殪兮右刃伤。’”《国殇》是《楚辞·九歌》中的篇目,不是《楚辞·九章》中的篇目,应该说,《楚辞·九章·国殇》的错误是很明显的。造成错误的原因可能是笔误,因为文章下面的注释说“见本书上册523页”。打开上册523页,在选文《国  相似文献   

14.
您想知道我国古代车马的样子吗?它对阅读古书的帮助可大了。请看说明文《我国古代的车马》。这篇文章选自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三册《古代文化常识》(四)的第二部分,原题《车马》。全文共十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入教材,主要是为了在学生学习一定数量文言文,接触有关我国古代车马的理性知识之后,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从而对我国古代车马的渊源、使用、性质、结构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把知识升华一步,然后再反回来指导学生自觉运用这方面知识,去更好地理解旧文,学习新知识.  相似文献   

16.
引子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某一私塾。那天孔子端坐着,他的学生颜渊、子路则恭敬地站在他身边。孔子说:“今日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希望能不矜夸自己的优点,不突出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向。”孔子说:“能够让老年人安逸,能够让朋友信任,能够让年轻人有所怀想。”师生闲聊,说到今后的志向,那无所拘束的对话令人怡颜。当时及时地记载,并收录《论语》之中,这在今天对广大读者来说是一种幸福。“志向”引出的话题充满了生活味和真实性。从…  相似文献   

17.
宋真宗赵恒所著《劝学诗》中有这样的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就是说,只要好好读书,待到“一举登科日”,金钱、美女、车马都将涌上门来。真可谓一本万利!皇上亲自出马写诗“劝学”的目的何在?网罗爪牙,维护统治,挽救灭亡。  相似文献   

18.
古代交通民俗与物质生产和消费生活密切相关.古代字书民俗史资料证明,早在夏商时代,我国就有了“车马“和“舟楫“等交通工具,而且建立了“驲传“制度.我国古代道路的开辟、桥梁的建筑、车舟的制造、交通的管理,在世界交通史上长期居于领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出处和作者。这句诗出自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图。首句即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宁静悠然的画面,生活在人境,却没有车马的喧闹,究其原因,“心远地自偏”,既道出了诗的主旨,也表达了诗人所追求的立身宗旨。“采菊  相似文献   

20.
宗河 《成才之路》2011,(10):I0016-I0016
“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我”与“伐”“战”“戟”这些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