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在“朦胧诗”兴盛后。出现了“新生代”诗人群。四川、北京、上海成为其重镇。上海出现了“海上诗群”、“撒娇派”、“城市诗”等。上海师范大学一度成为上海先锋诗人的摇篮。2004年10月24日至26日。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人文与传播学院主办了“诗意城市:上海先锋诗歌研讨会”。来自全国50余位诗人、学者参加了会议。就先锋诗的概念、城市与先锋诗歌的关系、先锋诗歌的历史与发展、先锋诗歌的境况与批评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讨,有不少颇为精辟的见解。在此刊载的是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根据会议录音整理的发言。  相似文献   

2.
“找一种诗的思维术”,是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支柱,它显示了中国诗人对诗歌本体的自觉意识。诗的思维术理论主要包括:诗人“要住的是诗的世界”;诗“要有大的暗示能”;写诗“用诗的思考法去想”;诗的语言秩序要“超越形式法的组织法”等。  相似文献   

3.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来自世界图景的宏观影响和中国现代性的要求之下,中国的“先锋实验诗”以其特定的修辞同义手段组合;形成了具有特殊表达效果的言语作品。而能指的充分物化、所指的意义更换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激唤这三种修辞策略,就是诗人为了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在言语信息内容与言语符号形式的组合过程中,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语言使用效果的控制方法。“先锋实验诗”整体表达效应的成功与否,就完全取决于诗人对这三种修辞策略的变量调整。  相似文献   

4.
于赓虞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绿波社”的诗人,1923年开始与同人合出新诗集。他的诗多写绝望的,厌世的,烦乱的,病废的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较早时期,诗人们还忙于用白话寻找“诗”的时候,于赓虞已率先去诗中寻找生命的感觉,用诗描画生命各样的色泽,在诗中聆听灵魂的声音。他所坚守的“为诗而诗”的艺术观,使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纯粹的诗歌世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相似文献   

5.
于赓虞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绿波社”的诗人,1923年开始与同人合出新诗集。他的诗多写绝望的,厌世的,烦乱的,病废的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较早时期,诗人们还忙于用白话寻找“诗”的时候,于赓虞已率先去诗中寻找生命的感觉,用诗描画生命各样的色泽,在诗中聆听灵魂的声音。他所坚守的“为诗而诗”的艺术观,使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纯粹的诗歌世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李白的诗与苏轼的诗作比较,分析他们的诗的画中态。(1)诗人所处的年代;(2)诗人的性格特征;(3)诗人的“取景”视点;(4)诗中“点景”之物的区别;(5)诗中的用“色”。李白的诗像一幅幅泼墨大写意的山水画卷;苏轼的诗像一幅幅半工意的水墨画。  相似文献   

7.
兰茂,是明代前期云南嵩明县杨林人。他不仅是明代药物学和音韵学的奠基人,而且还是一个才力华赡的诗人。他流传下来不多几首论诗诗,是他诗歌创作的结晶,强调诗须有为而作,反对造空强作;提出要注意诗的整体建构,主张诗的气势要像“海天波浪翻银屋”那样雄健有力;提出“采诗人胜作诗人”的观点,告诫人们评诗不能“忍将公论作人情”等。在“台阁体”占统治地位的明初,兰茂的诗歌理论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这个字或许是诗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得到的,或许是诗人灵感的火花一闪得到的,又或许是诗人多方选择、逐一推敲得到的,但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语言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游龙飞动,境界全出;就是这个字,使得诗中形象顿然改观,熠熠生辉;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因此我们今天阅读鉴赏古诗时,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诗眼”既得,就能势如破竹,就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9.
《山民》的作者韩东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诗派”的代表人物。所谓“先锋诗派”也被人称为“后朦胧诗派”,是我国当代诗坛上继“朦胧诗”与“寻根诗”之后出现的一种诗歌现象。如果说“朦胧诗”更多地表达诗人的主观情绪.“寻根诗”更多地关注诗歌的民族文化内蕴,那么“先锋派”诗人则一反常态,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实际与个体存在中。  相似文献   

10.
《辅导员》2011,(13):115-115
一、因诗人的性格或创作风格而起 李白诗飘逸,人称“诗仙”;杜甫诗以典雅著称,被誉为“诗圣”;李贺诗奇崛冷怪,人称“诗鬼”;白居易吟诗成癖,如同着魔,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人称“诗囚”;刘禹锡性情豪迈,意志坚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骆宾王喜爱以数字入诗,人称“算博士”。  相似文献   

11.
王飞 《学语文》2008,(5):32-33
诗歌是诗人人格的逼真传达,诗歌是诗人气节的生动显现,诗歌是诗人人性的婉曲诉说,诗歌是诗人志向的执着坚守。正因如此,故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诗者.持也,持人性情”。诗人海子于1989年3月14日凌晨3点至4点创作出《春天,十个海子》(见卷首),12天后即卧轨山海关,“诗人之死”可谓人清志高,笔者细读此诗,追念诗人,笔不由己,思不由己,恳请同仁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陈白沙是开启明代心学的关键人物,又是名动京师的诗人。他提出“吾心”与“天心”合一的本体论,认为人于静中涵养,使“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就可以“一真一切真”、“一妙一切妙”,通达鸢飞鱼跃之机、天地生生之德,获得造化之美、天道之诗;人之诗不过是“此心”发乎天和、一真自如的表现,诗人养得此心醇细、胸次澄彻,“自然成就得大”;当然,诗的学习,也要讲究轻重疾徐、语脉往来等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新诗人,创造了完全解放的新诗体——自由体诗,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格律诗派总结新诗运动的经验,对白话诗进行了反思与重构;象征主义诗人作为一支崛起的“异军”,为中国新诗开创了新的诗风。在新诗的第一个十年,“三大流派”诗人们的共同努力,促进了中国新诗的第一次大繁荣。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史诗神话、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先锋情结、女性意识、身体写作等命题的全面寻绎,可以发现90年代诗坛呈现以下特点:史诗神话已离我们远去,长诗与作只是诗人们理想主义情怀的某种实现;“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例题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对立,倒是有着很强的通约性;先锋情结趋于淡化,乡土意识开始回归;走出身体写作的误区,成为诗歌中女性意识自觉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的《锦瑟》是中国古代文人诗中解者最多、聚讼最繁的一首。通过“以诗证诗”的考证和对诗本文的解读可以看出,《锦瑟》诗实际上是诗人自弹瑟曲的一次心灵体验的诗性记录。诗歌表达了诗人弹瑟前由瑟形、瑟貌引发的年华感思,弹瑟中由瑟声、瑟境激发的浸染着诗人之情、积淀于潜意识中之心象以及弹罢瑟曲对幻象幻境的思味和“惘然”而致的心灵感喟。  相似文献   

16.
近日,国家一级诗人赵丽华的一些“口语诗歌”被放到了网络上,在网易、天涯等网站被无数网友嘲笑。并引发了表示讥讽和轻蔑的模仿热潮。之后,在新浪开博客的诗人们和部分网友发生争论:有人认为她玷污了诗歌的美好形象。更将赵丽华本人称为“诗坛芙蓉”;有的人则坚定认为,她的诗是好诗,是内心真挚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叶剑英付主席的七言诗《重游延安》,发表于《诗刊》一九七七年第一期.叶付主席于一九四七年离开延安.从“一别延安十二年”的诗句推算,诗人重游延安的时间应该是一九五九年;再从“大家跃进要先行”的诗句推断,这首诗当写于火红的大跃进年代,即诗人重游延安的当时或稍后不久.所以,诗人在诗的后面有一条“1964年3月5日录重游延安旧作”的附记.《重游延安》由三首互相联系的七言短诗组成.一别延安十二年,延安已改旧时颜,王家坪上杨家岭,鸿爪从头细细看.这一首,概述了诗人重游延安的深切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崇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1400余首诗中有近200首诗中直接出现了“哭”、“泪”等词语。在这些“哭”诗之中始终跳动着时代的脉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百姓的关切,对亲朋好友的思念,对故土家园的难舍,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正是由于这种深沉而又刚劲的内容,使得杜甫的“哭”诗并不显得贫弱萎琐,反而有一种沉都阔大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很早的时候,诗人手中便消失了缪斯的琴弦,但他仍然可以弹奏出如希腊神话女祭司教给荷马的“甜美而光辉的诗歌”来。诗人弹奏诗歌的工具是什么?是语言。语言是诗人弹奏的没有琴弦的竖琴。这也正是诗歌语言的独特性所在。这种独特性是由诗的根本特性决定的。诗的抒情、想像、音乐三性,要求诗的语言不是叙述性,而是抒情性;不是写实,而是幻想;不是如话的散风,而有如乐的韵调,这在抒情诗中表现得尤为鲜明。我们以何其芳的《欢乐》为例,略作说明。  相似文献   

20.
王佐良是研究英国文学的著名学者和优秀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主要是诗歌,其诗歌译作乃名家之笔,其所论乃学者之见,具体体现在:独特的选材观;知“义”论世的诗义理解;变通的“神似”译诗方法;译诗的文化意识;译诗的主体是诗人;坚定的“诗歌是可译的”信念等方面。其译作和译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