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故称山右),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并有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他还修订了《打手歌》和《阴符枪谱》等共四种。《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  相似文献   

2.
张宝银 《武当》2009,(4):20-20
王宗岳《太极拳谱》包括:《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五篇拳论。这五篇拳论,相互关联,相互照应,自成系统,形成整体。研究王宗岳《太极拳谱》,不可将这五篇拳论分离与割裂开来,不可将王宗岳《太极拳谱》与后学者的《拳论》混为一谈。为便于对王宗岳《太极拳谱》的系统研究,笔者现将王宗岳《太极拳谱&;#183;指要》串而述之如下,并据此提出些许思考,与同好共思共勉。串述中,夹以笔者个人少许体悟,不妥之处,望指正之。  相似文献   

3.
魏坤梁 《武当》2010,(7):12-14
《张三丰承留》是收载于《杨氏老谱》中的一篇诗文,中心意思是阐述道家“虚灵能德明”这一性命双修的核心观念。《杨氏老谱》中不少阐述十三势长拳特殊武术内容的篇目(如《太极懂劲解》等)都涉及到了性命双修,说明十三势长拳也即是太极拳曾是性命双修的一种形式。《张三丰承留》反映出了“虚灵”的功效与有关的历史等等,充分反映出“拳即是道”这一太极拳的锻炼宗旨。  相似文献   

4.
李滨 《武当》2000,(5):32-36
《阴符经》是我国古代道学经典之一。它以其广大悉备而又言简意赅,乃成为修真悟道的经典著作。太极拳术是武当道教内功修炼之动功形式,它深刻地汲取古典哲学,特别是《阴符经》的道学思想。本文作者通过逐篇逐条地对《阴符经》的经文独出机抒地语译,直指其玄机奥义,并且与《张三丰太极法说》和王宗岳《太极拳谱》之基本理论、经典歌诀以及先贤语录进行汇通互释,揭示了太极拳科学所蕴涵的“阴”性思想文化特征与技术真谛,对于太极拳乃至内家拳法入门引路进而登堂入室以及深入研究,都具有启迪意义。因此,本刊特隆重推介给读者。  相似文献   

5.
李滨 《武当》2012,(11):42-45
其三、太极拳宗师王宗岳传授武艺时节的历史镜像,不必是唐豪追寻的《阴符枪谱》残件无名氏序文所说的山右王先生。只恐相逢认不真,认不真就说认不真,认不真并不等于说那人不存在。大隐希声,镜不留影,无名英雄,中国历史上多着呢!更何况远在春秋时代的瞽朦说史详于史官记录的历史客观存在,谁也否定不了。撰写《阴符枪谱·序》的无名氏,存在吗?康戈武考察如何?能说其人没有实际存在的可能性吗?如果其人不可考,这也没关系,暂且搁置,可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肇平 《武当》2005,(10):35-36
最近.道友介绍我阅读萧天石先生主编的《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笔者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太极长生诀》中,发现几篇有关《太极拳》的论著,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刨造发明。比如《太极拳论》、《太极拳歌》、《太极七十二图势》等五篇,篇篇都是讲“太极拳”与“行功”之奥妙。  相似文献   

7.
王志远 《中华武术》2005,(10):36-37
(1)本篇采自【微本】。杨氏家藏古抄本题作《十三式歌》,【李本】题作《十三势行功歌》,【郝本】题作《十三势行工歌》,【图本】题作《太极十三势歌》,【孙本】题作《十三势歌诀》。  相似文献   

8.
李滨 《武当》2011,(8):32-34
《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是清朝同治年间杨露禅传播太极拳术秘艺的武当派内家秘籍。传世抄本见于北京图书馆典藏抄本和吴公藻《太极拳讲义》与杨振基《杨澄甫式太极拳》。杨振基公布之家传抄本,得于母亲手授而为内修之秘谱;吴公藻公布家传抄本为吴爱仁堂珍藏本(简称《太极法说》)。吴公藻题记说:"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是于端芳亲王府内抄本,在我家已一百多年,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太极拳的开创和它以后的实践,正如《十三势歌》所说的:“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都是以养生为宗旨,御侮只是余事而已。  相似文献   

10.
拳经释义     
对太极拳的研究,人们都有所求。然而文章的写法、内容的更迭,大抵离不开《太极拳论》、《总势歌》、《太极拳行功心解》等为数不多的诸篇古文拳论。由于这些文章的写作年代距今二三百年,文简而意赅,现代人读起来,尤其初学太极拳的人未必能很好地理解它的真意。有些人又把原来简朴的陈述搞得复杂化了,或有甚者,曲解了原意。经过二十多年的练习和探求,笔者觉得原文中有很多十分简练、精辟的警句,简单的一、二句话可以任你去做一篇大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好,好在它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人体运动。多年来,我所接触的习练太极拳的中外人士,从亲身受益中一致称赞太极拳好。 太极拳在中国走过了几百年的漫长道路。初时有“十三势”、“长拳”、“炮锤”等套路。18世纪末,山西王宗岳用太极哲理解释拳理,撰写了《太极拳论》,从此出现了“太极拳”的统称。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的有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太极拳。除了拳,还有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枪和技击性的太极推手等太极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以杨式太极拳拳架与素  相似文献   

12.
练太极拳又叫盘架子,这有许多古人的经验之谈,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武禹襄《太极拳论》《十三势歌诀》《十三势行功心解》等等。今人对古人的经验之谈因文字理解有误,难免出现偏差,这常令初学者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就我三十多年的习练经验,尝试对几个较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练太极拳又叫盘架子,这有许多古人的经验之谈,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武禹襄《太极拳论》《十三势歌诀》《十三势行功心解》等等。今人对古人的经验之谈因文字理解有误,难免出现偏差,这常令初学者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就我三十多年的习练经验,尝试对几个较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写的这两句话,准确指出了学习太极拳(乃至学习任何技艺)必须经历的两种基本形式:口授和自修。第一句说入门阶段,须要接受老师面对面的身传口授;第二句说提高阶段,即有了一定的基础功夫和自学能力之后,功夫锻炼不能停息,要用自修的方法继续提高。  相似文献   

15.
<正>2019年第2期《中华武术》发表了我的一篇《杨澄甫太极拳斜飞势演练探究》,意在改变拳友们错误的练法。当今拳友们演练“斜飞势”时,大多按照“野马分鬃右式”来演练。杨澄甫的弟子郑曼青、董英杰等多按如此练法,且《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三张拳照(第20页,第二十三节“斜飞势”;第42页,第五十六节“野马分鬃右式”;第49页,第七十一节“斜飞势”)是为完全相同的同一张拳照误导所致。这是历史“成书误操作”形成的。杨澄甫前一本书《太极拳使用法》是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的。“斜飞势”拳照与“野马分鬃右式”拳照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6.
我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河北永年广府人,练武式太极拳,同时也是《中华武术》的忠实读者。前几日购《中华武术》第五期看到朱建忠先生发表的大作《太极拳的中定》一文,阅后对朱先生的文章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认为朱先生对主题概念的错误认识,在词意的要求上张冠李戴。如:朱先生在开始写到“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即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中定”。与拳谱相  相似文献   

17.
李滨 《精武》2007,(1):38-39
一、太极武道为李博与李春茂传授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李氏八世祖李春茂,乃李伦、李仲、李俊、李岩之生父。李春茂拜千载寺、太极宫武道长李博为师,习十三势拳、剑、枪艺,学而有成,是太极拳传世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著有《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等太极武道著作。《李氏家谱》八世李春茂辞条:“春茂,字廷璧,号叶蓁,配赵氏、辛  相似文献   

18.
若愚 《武当》2009,(3):42-42
2008年12月,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太极名家祝大彤先生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自己的著作——港版增补《太极内功解秘》、《太极解秘十三篇》修订版,以及台湾版《太极内功解秘》、《自然太极拳》、《太极内功养生法》、《太极解秘十三篇》等。  相似文献   

19.
王宗岳所著的《十三势行功歌》是练太极拳的人必读的基本歌诀。读一遍有一遍的理解,读上十遍、百遍,更会感到有无穷的学问。 近来我阅读了社会上新出版的许多太极著作,他们的论点和王宗岳的理论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从中举出几个不同说法的例子如下: 1.沈寿同志所著的《太极拳法研究》第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武术拳种中最为普及的拳种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 “绵拳”“十三势”等。清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个名称才确定下来。太极拳的起源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