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黄帝的治世方略与中国古代政治洞庭黄帝本是我国古代华夏部族集团的一位部落首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氏族之间的不断兼并和融合,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代表,被中华民族尊奉为"人文初祖",这与黄帝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有为,行之有效的治世方略紧密相关。从有关...  相似文献   

2.
张殿兵 《寻根》2012,(4):125-128
一 姜姓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有蛴氏女,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百家姓中有很多姓氏都是由姜姓衍生出来的。姜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北方为其主要分布地,尤其以山东省为多。姜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60位。  相似文献   

3.
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据《史记》、《路史》等史书记载,他担任部落首领,因天之时,分地之利,教民耕种,被尊为神农氏;因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故称炎帝,在位120年。据《帝王世纪》和《路史》记载,炎帝神农氏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炎陵县鹿原陂。炎帝神农氏创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味百草,开医药先河;设立廛市,开辟市场;绩麻为布,制作衣裳;造五弦琴,教民傩舞蜡祭;冶制陶器,相土安居。由于功绩显赫,他被人们尊为中华民族始祖,受到历代炎黄子孙的崇拜和敬仰。特别是他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炎帝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姜炎文化与粟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 《寻根》2003,(1):30-33
文化。上述观点中至少有两点是共同的,即炎帝部族是姜炎文化的创造者,宝鸡渭水流域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本文认为姜炎文化是姜炎部族在距今约7000年的宝鸡渭水流域创造的原始农耕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地域文化。大约在距今6000年至5000年时,炎帝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姜炎文化进入兴盛期。到了距今约5000年左右时,炎帝在阪泉之战中败给黄帝,姜炎部族与黄帝部族融合,姜炎文化与姬黄文化开始交融,并形成了华夏文化的主体。再到距今约4000年左右,黄帝部族的一支后裔周人与姜炎部族通婚,姬黄文化与姜炎文化的进一步交融产生了更为先进的…  相似文献   

5.
杨东晨 《寻根》2000,(5):81-85
中国古史传说时代“二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与“五帝”之一的帝舜,均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首领.生于黄河中上游或下游,一生的活动及主要事迹也多在北方(都邑亦在此)。按我国古代“落叶归根”的传统,他们的葬地无疑是  相似文献   

6.
许姓祖地考     
李立新  王道生 《寻根》2006,(5):100-105
炎帝、许由与文叔《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夫许,大岳之胤也。”晋代杜预《春秋世族谱》云:“许国,姜姓,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元和姓纂》、《急就篇·注》中均有相同记述。在上述文献中,出现了五个人物:炎帝、太岳(四岳)、伯夷、许由、文叔。他们似乎均为许姓始祖,让我们逐一予以分析。(一)炎帝。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活动于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部族早期以渭水流域为根…  相似文献   

7.
一、黄帝三处重要活动史迹的论定 黄帝,是4000多年前率领我中华民族由史前蒙昧时期进人文明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氏族部落的领袖人物,因而也就成了我们现代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这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早在2000多年前就受到普遍认同。所以,西汉时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卷《五帝本纪》中,  相似文献   

8.
丝绸的故事     
古代,中国被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为“赛里斯”,意即丝绸之国.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民间至今仍流传着关于丝绸的美妙传说.相传距今五、六干年前,中华大地的社会结构还处在以部落而居的洪荒时代.中国人的祖先——黄帝轩辕氏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为妻.那时,各部落受到炎帝神农氏的骚扰,群情怨愤.为了让大家都过太平日子,黄帝坚决向炎帝开战,并战胜了他.后来,黄帝又率领各部落的人打败并擒杀了另一个大部落主蚩尤,遂被各部落拥戴为部落联盟的领袖.这件事感动了蚕神.一次,黄帝打了胜仗归来,蚕神飘然而至,口吐神丝相赠,以犒赏黄帝.黄帝便将这蚕丝交给了心灵手巧的妻子嫘祖.她用这些丝织成衣料,制成衣裳,穿在身上,不仅感觉轻盈飘逸、光滑柔软,而且华贵绝伦,恍若神仙.嫘祖为之大喜.于是,她便亲自捉来野蚕,起早贪黑,采桑喂养.经过数不清的日夜辛劳,蚕宝宝终于吐出了光洁细滑的蚕丝,结成蚕茧.接着,  相似文献   

9.
炎帝部族和黄帝部族是原始社会末期发源于渭水流域的两大部族。他们世代通婚,繁衍壮大,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华夏始祖”,全世界华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然而,长期以来,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尊崇明显...  相似文献   

10.
黄帝的军事谋略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湘军黄帝生活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已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部落和部族,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就提到"黄帝时有万诸侯",这里的诸侯实际上就是所谓的部落或是部族,通俗一点说,也就是一个个的势力集团。尽管我们...  相似文献   

11.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尹盛平《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国语》是记载炎帝事迹最早,也是最可靠的文献。从以上所引《国语》的记载中,可...  相似文献   

12.
相传约5000年前,炎帝生于宝鸡境内的姜水河畔.姜炎族开始生活在宝鸡一带,他们与黄帝族共同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炎帝与黄帝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中国史书最早记载炎帝出生和出生地的是《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帝王世纪》、《史记·补三皇本纪》等也都有炎帝生长于姜水的记载.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说:“炎帝生于姜水,姜水在今陕西歧山东,是渭河的一个支流”.当代  相似文献   

13.
炎黄结盟是指远古时代以黄帝为核心的姬姓部落和以炎帝为首领的姜姓部落之间建立的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华夏部落联盟,该联盟形成为以后的华夏族,也即今天汉民族的前身。关于炎黄结盟的过程,当前存在着两种观点。其一,大多数学者认为,炎黄经过三战阪泉,然后建立起比较...  相似文献   

14.
嫘祖蚕桑文化的形成与生态环境之关系蔡正邦炎、黄、嫘祖乃史前人物,乏籍可考。本文持生态学观点,从古代文献和部分地下文物所示端倪,揭示我国上古蚕桑文化源流及梗概。一、炎、黄、氏羌氏族之域的生态环境1、戎羌之境与轩辕之丘生态据古史记载,炎帝姜姓,是西戎羌族...  相似文献   

15.
田青刚 《寻根》2005,(5):4-9
商族先世是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共同体,活动中心在今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区,后来又不断向东部地区移动,到达今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广袤地带,与东夷族长期共处。大约公元前17世纪末,商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夏桀时,商部落首领汤开始征伐其他部落。“孟子‘滕文公下”说:“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汤趁夏桀与东夷纷争,陷于孤立之际,起兵伐桀,灭夏,建立商朝。  相似文献   

16.
李均宏 《寻根》2013,(6):10-13
一 蓝田县是中国远古人类主要活动区域之一,蓝田猿人生活在距今60万年前。在距今7000年前左右,人类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阶段向父系氏族阶段变化过程中,在现在的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附近有一个女性部落首领华胥氏。有一天,华胥氏因为踩踏了一个巨人的脚印而怀孕,后来,先后生下了一男一女,这个男孩就是伏羲氏,女孩就是女娲氏。  相似文献   

17.
评《炎帝传》──兼论炎帝研究的一些问题杨东晨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但因其所处的时代久远,缺乏文献记载,后世人访问采集而撰写的论著,又多不一,所以为炎黄二帝"立传",难度很大。霍彦儒、郭天祥两位同志经过认真研究和细心梳理,在众说纷经中独辟溪径,...  相似文献   

18.
朱绍侯 《寻根》2012,(1):11-14
怎样认识炎黄二帝 《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以后很多古籍都承袭这一说法,认为炎黄二帝都是少典之子,  相似文献   

19.
炎帝与姜炎文化研究述略□佳雨一、关于炎帝、神农氏的研究(一)炎帝、神农氏、烈山氏(厉山氏)关于炎帝、神农氏和烈山氏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三个人,是具体的历史人物,还是氏族或时代的代表(称谓),论述的较多,分歧亦大。1.炎帝与神农氏一种观点:炎帝不是神...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黄帝和黄帝居邑,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肯定黄帝传说中的真实历史素材,并以此为基点对黄帝史实进行的相关探讨,不仅深化了对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认识,而且推进了中国文明起源之研究。从目前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来看,倾向认为黄帝是部落联盟首领或部族具象化。考古学文化和古代族属的对应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随着考古新发现的出现,许多学者尝试把史前遗址和黄帝联系起来,这种尝试有一定的历史根据,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