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节目形态的分类是电视研究的重要基础。对电视节目予以科学合理的分类,不仅有利于电视传播机构对电视节目、栏目进行总体设置和控制,也便于观众根据各自的喜好和需要选择、收看电视节目、栏目。事关电视节目生产质量和电视产业发展大计,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2.
电视节目评价是电视媒体质量管理控制的前提,是电视节目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子系统.然而,我国早期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侧重于了解传播效果,大都停留在微观和粗浅的层次.而目前盛行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是由收视率调查和欣赏指数(Appreciation index简称AI也称作观众满意度)组成的二元标准.诚然,它的出现为传播者提供了一把了解观众的尺度,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弊端显而易见,收视率和欣赏指数侧重于体现电视节目"量"的标准,较少地体现了受众对电视节目"质"的评价.因此,单独凭借二元指标来评判一个节目的成败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3.
贾士秋 《青年记者》2006,(22):63-64
由于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管理和管理创新缺乏定性定量的评价评估体系,难以准确衡量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管理创新的实际效果和电视节目主持人管理的真实水平,为了电视产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建立科学有效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管理创新评价评估体系势在必行。所谓电视节目主持人管理创新评  相似文献   

4.
我国电视节目的基本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视节目是电视传播内容的基本编排单位,是电视台播出内容的具体组织形态。从国外到国内,从中央到地方,无论哪家电视台,其播出内容都是以节目的形式出现的,都是按节目内容的性质进行编排的。离开了具体的电视节目,电视台丰富多彩的播出内容便无法有规律地展开,电视传播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电视新闻工作者确有必要深入地了解电视节目的基本分类原则,并对节目内容科学地进行分类,这将有助于提高电视节目的编排水平和整个节目的质量。电视节目尽管播出内客纷繁复杂,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由干它们都处在电视传播的同一大系统中,存在许…  相似文献   

5.
建立多元化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是电视媒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使电视媒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和贴近生活的需要。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电视媒体在建立节目评价体系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随着电视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国内外电视业竞争日益加剧,需要对现有的电视节目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节目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电视节目分类,是电视编辑范畴的一门学问;电视节目评比,是评价电视节目的一种活动。二者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怎么能构成论题呢?其实不然。节目分类,既是电视节目管理和组织、实现电视宣传工作优化的需要,也是能否正确评价电视节目和搞好节目评比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评选优秀节目,又是用奖励的方法促进节目质量不断提高的一种措施,因而,分类与评比,同属于电视宣传管理学。从这两层意义上讲,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萌 《声屏世界》2014,(5):57-59
电视是当前国家与社会最主要、最权威的宣传阵地,虽然新媒体日益蓬勃发展,但是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有着极强的公信力。真正的公信力来自于节目本身质量的过硬,也来自于公正、全面、准确的节目评估体系。我国传统的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现状与问题如何?新媒体的发展又给传统节目评估体系带来了哪些冲击与挑战?国内目前节目评估体系现状与问题简析所谓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简单来讲就是对电视节目进行综合评估、测定的一套体系方法。  相似文献   

8.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既是一种效果评价机制,也是一种激励和管理机制,更是一种导向机制。但评估体系要落到实处,离不开对传媒格局变化的准确洞察与积极回应。新媒体格局下,跨媒体、跨屏幕、社交化、互动化视频新业态发展迅猛,现行电视节目评估体系面临底层挑战。构建符合时代主潮的新型节目评估体系,既是一个世界性命题,也是国内主流电视传媒着力探索的重点。文章从评述国内主流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基本范式与现实局限入手,同时横比参考视频新业态内容评估实践,进而阐发电视节目评估纳入新媒体因素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电视节目评估作为一种效果评估机制,更作为一种激励和导向机制,一直为广电管理高层、电视业界学界和社会舆论所广泛关注。本文对我国电视节目评估的概念和评估模式进行界定和归纳,比较各电视台的评估体系异同,分析央视改进其综合评估体系的新动向,并就如何强化社会效益因素在评估体系中的作用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个栏目或节目办得如 何,有多种评价的方法,有多 种分析的结果。单纯的一种评 价方法只能作为参数,不能作 为全面反映节目办得如何的 依据。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 电视节目评价体系便成为电 视台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 工作。事实上,对电视节目的 评价必须是一个由多科学、多 层次的评价方法组成的体系, 这个体系提供定量和定性分 析,有了这样的体系才能较为 客观反映一个栏目或节目办 得如何。那么,完整的节目评 价体系应有哪些部分组成 呢? 1.收视率调查 这是目前国内外通常使 用的了解电视节目播出后观众 收看状况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与发展,加之卫星电视、有线电视频道的迅速增多,观众和广告商的选择空间日益扩大,观众分流十分明显。如同企业要提供好的商品和服务来争夺消费者,电视台也同样要以好的电视节目来赢得观众,并吸引广告商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那么如何评定电视节目的优劣呢? 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一个相对科学的评估体系,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对电视节目进行适时、综合的评估。这是改善电视节目质量,提高电视传播效果,加强电视节目品质管理水平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电视节目的低俗化一直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批评,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一系列规章致力于对低俗电视节目的整治。在不断总结国内监管低俗电视节目经验的基础之上,探析国外的一些监管举措,特别是美国所形成独特的低俗电视节目监管体系,对中国防止电视节目低俗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节目元素是构成电视节目形态的基本单位。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形式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即由电视节目的形式、内容、气质和神韵构成的电视节目设计模板。不同的电视节目元素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不同的电视节目形态。本文在对电视节目形态进行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电视节目形态的四种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14.
杨海 《新闻世界》2013,(8):68-70
随着我国电视业改革发展的深入,改变过去以收视率为中心的一元评价体系,建立包括社会影响、收视效果,经济效益在内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是大势所趋。电视台与新媒体的融合进一步深化,如何将新媒体影响力指标融入,也是电视节目评价体系建设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分析一些重要电视台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经验基础上,分析每个电视台如何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建立适合自身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尝试探讨如何将新媒体指标加入到节目综合评价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5.
胡中华 《新闻世界》2012,(10):22-23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加上受众心理发生的变化,从而使电视业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在电视行业最重要的词就是“电视节目互动”,这种互动方式的引入和实践,让电视产业在媒体竞争中找到了更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本文主要对国内电视节目互动方式的必要性、特点、节目分类等进行了分析,重点是对当前国内电视节目互动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一些完善电视节目互动方式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电视行业发展到今天,在备受"唯收视率"观念困扰的同时,亟需一种更综合、更全面、更能体现行业发展趋势的评估体系来衡量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掌握观众的喜好、需求.在视网日益融合的趋势下,由于网络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成为观众收看、传播、讨论电视节目的重要平台,电视节目网络人气指教体系便是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它致力于考量观众对电视节目的真实关注情况和态度倾向,了解观众的个性化需求,以求深入、全面地评估电视节目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张莉 《声屏世界》2013,(12):56-57
建立一个科学的节目评价体系可以抑制、扭转电视节目收视市场的种种乱象。那么怎样在履行政府喉舌职责的同时,在市场中挣得一席之地?怎样在央视和卫视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践基础上取长补短?收视率的比重占多大才合理?央视第二阶段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重在四大指标考核,即引导力(占25%)、影响力(占25%)、传播力(占50%)、专业性(占5%),此体系加大了社会效果和节目品质的考核比重,但这种评价体系周期长,人力、物力耗费大,  相似文献   

18.
一、电视节目需要建立网络评价体系目前,在中国的电视调查市场,因AC尼尔森的退出,央视—索福瑞一家独大,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由于我国没有监管收视率调查的行政机构,由一家公司垄断收视率调研市场,其数据的公正性和可信度都让人疑虑。笔者认为,为了获得受众对于影视节目全面客观评价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冯颂 《新闻传播》2013,(12):24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视节目的编排是整个频道运作体系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科学的节目编排策略可以有效保证电视台的收视率,从而不断提高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试论类书的分类体系与分类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作为目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的类书,在我国古代文献的宝库里,曾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早在1700多年前,它就问世了。此后,类书的编纂层出不穷,占据着“存一书即存众书”的重要地位,这种地位一直维持到近代。此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类书编纂和研究的断裂,关注这片领域的人越来越少了。尽管如此,类书的优点还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近年对类书分类体系的研究中,它的优点又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引导人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发掘工作。类书具有完善的分类体系和分类技术,其类目之多,检索之便,尤其是它的专指度之高,都远远超过与它同时期的“四分法”和“七分法”。在分类体系或分类技术上,我国的类书堪称一绝,在分类方法演变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