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新闻实践越来越表明,新闻资源开发力度与报纸的竞争力紧密相联。国内新闻理论界目前多把新闻资源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类。那些利用价值明显、容易被人发现的新闻资源被认为是显性资源。而那些可利用价值不明显,不太为人们发现注意的被称作是隐性资源。隐性新闻资源更为一般人所不识,但却有着巨大的新闻价值,一旦开发利用,则很容易成为独家的、有新意、有深度的新闻。在媒体竞争激烈,报纸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充分开发隐性新闻资源,对于媒体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致胜砝码。一个地方的历史就是很宝贵的隐性新闻资源,特别是对于面向广大市民的地市级晚报来说,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骆正林 《新闻知识》2005,(12):24-27
深度报道是在深度和广度上对新闻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的报道。在新闻事业发展的初期,报纸曾经把告知“新闻事实”作为主要任务,进入新闻竞争的时代后,优秀的报纸不再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表面,而是注重挖掘事件背后的内涵,用深度报道来帮助人们解读新闻背后的原因。《人民日报》主管的《江南时报》自2003年底改版以来,明确了“都市新闻杂志”的定位,投入了大量精力经营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3.
论新闻资源共享背景下传播竞争策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义 《新闻界》2006,(3):43-44
当前,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差异化新闻传播,将成为各家新闻媒体格外关注和采用的一种重要竞争形式。政府行为透明度的不断提高,公众知情权、话语权的逐步推行,新闻资源的共享性也随之得到提高。一家新闻媒体独享新闻资源的可能性也就变得越来越小。在这样一种新闻传播态势下,新闻媒体之间的新闻传播竞争也就自然地发展成为由过去独事新闻资源独家传播变为今天共享新闻资源多家传播竞争的局面。如何在新闻资源共享背景下,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好有限的共享资源。科学而合理地变“共享”为。独享。实现新闻传播价值的最大值,这将是每一家新闻媒体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笔者就是在这样一种框架下。对新闻传播竞争策略的选择进行了以下一些梳理和概括:  相似文献   

4.
问题新闻是指新闻人对大众一度时期关注的某一或某类新闻资源,尝试从问题的角度调查、研究、分析、阐释或提出解决的建议,并以生动活泼的创新文体予以表达的新闻作品。当前,各类媒体对问题新闻多冠以视点新闻、深度关注、记者调查、百姓话题等常设栏题,以提高公众的关注率和信任度,这些栏目往往成为媒体引人注目的名牌栏目。问题新闻在媒体竞争及舆论引导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问题新闻的研究应尽快列入新闻学研究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5.
王辉 《记者摇篮》2004,(4):25-26
DV.即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DV作为媒介与受众、与市场直接沟通的平台,与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受众资源等方面紧紧相连。开发DV资源在电视新闻竞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6.
所谓同题新闻的“二度开发”,是指某一新闻事实已经见诸于媒体之后。再从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新鲜的视角进行再度挖掘、深入报道的一种实践活动。同题新闻的“二度开发”,对于挖掘新闻资源,满足受众对重要新闻的深度解读,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军队报纸如何对同题新闻进行“二度开发”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新闻本身不能策划,但新闻传播可以策划。在当今社会信息密集,媒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抓取独家新闻则越来越难。报纸、广播、电视等一些大众传播媒体要生存、要发展,不能不高度重视新闻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求得传播效益的最大化,以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新闻传播策划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王其伦 《新闻窗》2009,(4):22-23
新闻资源是需要整合的,新闻资源是需要立体开发的。发生在黔北遵义的“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娘子军”为代表的农民工劳务品牌、催生我国一项计生新政策的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这三大新闻事件已在遵义、贵州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参照,试以笔者自己的亲身感受,围绕事件发生、发展、演绎推进进程中的新闻实践活动,谈谈如何整合、挖掘、做足新闻资源,如何从时间、空间、思考力上进行新闻资源的长度、广度和深度立体开发,求得最大的影响、引导与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9.
当前,新闻媒体间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报纸扩版,广播、电视增频道,互联网争夺人们眼球,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而竞争最激烈的又属新闻类节目。另外,随着社会透明度的不断提高,新闻资源共享性也随之提高,独享新闻资源已越来越变得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间的竞争也自然地由独享资源领域进入到共享资源竞争领域,即更多地看谁能有效利用和挖掘这些有限的共享资源,从而变共享为“独享”。于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在新闻界悄然流行起来:加强新闻策划,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所谓新闻策划,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新闻媒体自身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整合、开发新闻资源,从而把新闻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新闻策划是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取得最佳社会效益。主题策划是新闻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把某一重大主题报足报好,以期有深度、有力度,产生较大影响,在广大读者中留下深刻印象而进行的深层谋划。各家媒体在自己的报道活动中,时常要根据本地区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或者自己的报道需要进行新闻主题策划。那么,如何搞好主题策划,使我们的报道出彩呢?本人认为,找准角度、挖掘深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花晓 《青年记者》2007,(10):49-50
我们知道,新闻写得是否深刻,同所选择的题材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题材重大的新闻容易写出深度来。然而,作为军区报社记,特别是基层新闻干事、报道员,我们所接触到的新闻,往往是一些凡人凡事。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把新闻写出深度呢?答案是肯定的。需要我们研究的是,如何才能把新闻写出深度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长江航运报作为一家周二刊的企业报,在新闻的“快”上是没有优势可言的。如何才能避短扬长,打造自己的品牌?长江航运报另辟蹊径,坚持抓深度报道,力求“以深补快”、“以深制快”,办出非日报的新闻特色。这种“以深制快”的差异化战略,为报社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其深度报道在省企业报和中国企业报的年度好新闻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取了各项大奖。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时代,如何在同质化报道中出新出彩、出奇制胜呢?笔者认为。必须独辟蹊径寻找独家新闻,打造独家看点,最大限度地凸显和张扬新闻所蕴含的特性。具体地讲,就是要精心搞好4个“自选动作”。  相似文献   

14.
王旭辉 《视听界》2001,(2):24-24
纵观当今媒体,独家新闻是否仍能在新闻竞争中独占鳌头?新闻竞争是否还有其他途径可走?独特新闻与独家新闻的关系如何?本就以上几个问题试作解答。  相似文献   

15.
周三报的浙江科技报常常面临这样的冲击和尴尬:争新闻事件发生,争不过电视台、互联网的第一新闻时间;争新闻来源,争不过都市报H渐活跃和强大的报料平台;争新闻深度,争不过党报党刊。科技报只有束手待毙,碌碌无为了吗?不。浙江科技报有序而积极地参与了新闻竞争。我们立足科技报的专业优势,强调抓好几个环节:加深策划、突出创新、主攻可读可用。  相似文献   

16.
陈江 《记者摇篮》2004,(11):24-25
尽管“深度报道”被众多纸媒当作竞争的“重型武器”。但真正让读者感受到有深度的报道却并不多见。也就是说,深度报道的附加值比较低。深度报道应“深”在哪儿?怎样才能“深”挖下去,体现更多的附加值?这归根到底,取决于新闻报道的采集、创作和传播能力。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实质上是对新闻信息的拓展和延伸。拓展面越广,延伸度越长,深度报道的附加值越高,从而保证深度报道的较高品质。  相似文献   

17.
法宝一:整合资源伴随着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对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整合,成为各家媒体有意或无意之中正在探索、实践的一个前沿性的课题。什么是新闻资源?如何深度开发新闻资源?不仅需要新闻实践中的积极探索,还需要学术理论层面的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究竟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影响,那么又有多大的影响?“入世”之前、之初,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的专家学者及新闻界业内人士,就此进行过探讨。这些问题一时成了研究热点。至今,“入世”已有一年半多的时间。人们具备了对问题进行同步考察研究的可能性。因研究需要,笔者所领导的课题组近期就上述问题和其他问题,对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进行了深度访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反刍这些访谈材料,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19.
军队新闻传媒存在不存在竞争?军队新闻传媒能不能引入竞争?军队新闻传媒又如何应对竞争?  相似文献   

20.
樊霞 《新闻爱好者》2006,(4S):22-22
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深度报道抢夺的目标不再仅仅是独家新闻资源。如何运用独特的手法去表现深度报道的主题,争取吸引更多读的眼球成了各家媒体努力创新的方向。在众多的表现方式中,新闻故事化的操作手法,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越来越多,成为平面媒体尤其是党报的优势所在,因此,研究新闻“故事化”的恰当运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