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成为主流媒体是每一个媒体的梦想。要成为主流,在无法放弃社会新闻的前提下,必须改变社会新闻的传统报道方式,寻找一种社会新闻的崭新报道方式,把社会新闻变成人人需要的“实用新闻”,加大社会新闻的服务功能。让读者感觉到:社会新闻不仅“好看”,而且“有用”。那么,怎样增强社会新闻的服务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高度决定影响力”、“丢大石头起大波澜”……作为肩负着领唱主流舆论重任的党报,如何进一步改革创新主流新闻,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笔者以为,问题破解的关键是求新思变,从视觉传播形式入手,重祭主流新闻改革大旗,坚持在包装方式与报道内容的融合创新中做优做活主流新闻,以创造性的差异化优势重塑党报的竞争强势。本文拟通过对主流新闻操作个案的具体分析,探究“细节化包装”的版面操作路径,探讨省级党报主流新闻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高度决定影响力”、“丢大石头起大波澜”……作为肩负着领唱主流舆论重任的党报,如何进一步改革创新主流新闻,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笔以为,问题破解的关键是求新思变,从视觉传播形式入手,重祭主流新闻改革大旗,坚持在包装方式与报道内容的融合创新中做优做活主流新闻,以创造性的差异化优势重塑党报的竞争强势。本拟通过对主流新闻操作个案的具体分析,探究“细节化包装”的版面操作路径,探讨省级党报主流新闻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2004年8月9日新华网(www.xinhuanet.cn)推出了ESS聚合新闻,提供聚合新闻的栏目有“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11个新闻栏目和“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专题栏目,新华网称其为“试运行”。这是我国主流媒体首次大面积的推广新闻聚合服务,可以看作以ESS技术为代表的新闻聚合技术在我国的决定性发展。对于网络新闻和以新闻为主的网站来说,作为最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的新华网提供的ESS聚合新闻服务则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小易 《视听界》2007,(5):12-15
自2002年以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地方新闻异军突起,为地方电视台新闻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子。这种后来被学者们命名为“民生新闻”的新闻形态,与当时占据主流电视媒体主流地位的“联播体”新闻相比,无论在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还是在报道风格以及受众构成上,都大异其趣。民生新闻的价值和其产生、发展的意义毋庸质疑。  相似文献   

6.
社会新闻对于晚报来说是主流新闻的“富矿”,晚报需要社会新闻,社会新闻需要晚报,但社会新闻如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值得细心研究,大力提倡.不断提高。在本期“泸州晚报杯征文”栏中首推的《地方晚报如何把握社会新闻正确的舆论导向》一文,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7.
常江  王雅韵 《新闻大学》2023,(1):16-27+118-119
文章从主流新闻认识论中“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的关系出发,探讨“故事化”作为一种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在新闻业的演进中扮演的角色。文章认为,新闻的故事化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涵:讲故事是信息和价值传递的一般性实践;新闻生产的基本目标是与受众(用户)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新闻业应当致力于形成一种介入性的专业文化。通过对“新新闻主义”与“非虚构”潮流的回顾,文章进一步阐述故事化在其作为另类新闻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成为新闻业应对行业危机的变革性力量的历史逻辑,进而提出数字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故事化将成为新闻生产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8.
《网络传播》2005,(8):34-35
在新闻宣传上,红网将继续坚持“以编为主,编采并举”的方针,着力打造原创新闻内容,将红网由“主流媒体”向“强势媒体”推进。一方面,红网将加大省内54家新闻单位集中上网的整合力度;另一方面,红网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同时,逐步规范日常新闻报道、突发事件报道、重大活动报道、大型新闻战役报道以及系列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9.
林清容 《新闻前哨》2009,(12):37-38
时政新闻是我国传统主流媒体机关报的优势,《楚天都市报》在“主流化转型”的过程中把时政新闻作为重要的力点.向传媒主流话语领域延伸。近两年来该报时政新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在于“三亲”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做大做强主流文化新闻 党报的改革具有其他新兴媒体难以比拟的艰巨性,党报的“文化新闻”版面临全新思考和定位,我们认为,坚持大报的理念和优势,即一份以高端读者为服务对象的严肃大报,应扬长避短,实行差异化战略,“文化新闻”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城市晚报对文化新闻的重视程度不断消减,大量的社会新闻、时政新闻以及其他实用类民生资讯,在数量、篇幅、版面等压缩了文化新闻的空间。文化新闻在不少城市晚报逐渐遭到冷落,主要还是文化新闻自身缺乏创新的缘故。且看一些城市晚报的文化新闻,有的将“娱乐”、“星闻”资讯作为主要卖点,缺乏地方特色与品位;有的文化活动的报道,读起来像“温吞水”。读者对文化新闻需求的口味与层次在不断提高,如何提升文化新闻档次、重创晚报“文化品牌”,让这些文化新闻像其他许多主流新闻类别和资讯一样,广受读者的欢迎呢?从2004年至今,《宁波晚报》在这方面作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从各地收视率统计来看,民生新闻的迅速崛起,对传统意义上担纲“主流舆论”重任的时政新闻都带来或大或小的冲击。然而民生新闻毕竟只是电视新闻的一部分,传统意义上的时政新闻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其存在的空间。但是,从民生新闻的快速崛起中,我们也看到了时政新闻值得改进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3.
都市报怎样打好“主流新闻”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类报纸创办初期打的都是“市民牌”,从新闻题材的选择到写作,都体现一个“软”字。随着都市类报纸的发展,相对老牌的都市报和新创办的都市类报纸都开始举起“主流新闻”大牌。这种定位的调整,说明都市类报纸已经意识到“主流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力;通过这种调整,为进一步占据市场争得了主动。但对都市类报纸来说, 打“主流新闻”牌,毕竟是一个新课题,尚需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缪毅容 《新闻记者》2006,(11):22-25
“话题新闻”近来在媒体上频频出现。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表现形式.“话题新闻”增强了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实现了“大”(党和国家的大局)与“小”(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良好沟通。标志着媒体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关注,从传统、单一典型宣传.开始转向更宽广领域,使社会深处涌现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成为广泛报道的对象。一年一度的全国人代会、政协全会(以下简称“两会”),审议、讨论和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以及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决定着国家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走向,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未来的生活。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会上的建言献策,大量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和社会关注热点。同样。上海市的“两会”在地方上发挥着类似全国“两会”的重大作用。因此,“两会”新闻报道,作为时政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极大关注度。而“两会”中的热点话题,又为话题新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研究“两会”话题新闻报道。不断提高“两会”新闻报道质量,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手段和表现形式,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提高党报等主流媒体影响力和辐射力,也能使党报等主流媒体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目前,文化新闻在不少城市晚报呈现削弱状态,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文化新闻的采写缺乏创新。自2004年至今,《宁波晚报》对文化新闻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推出了大量系列“文化特色新闻”,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有不少策划与稿件还取得了轰动效应,其中几篇系列报道还分别获得市级、省级新闻奖和全国晚报新闻奖。主要创新实践有:策划报道“天下宁波人”,做强“热点文化新闻”、深挖“冷点文化新闻”,举办“宁波的中国之最”征文活动等,使这类文化特色新闻像其他主流新闻类别一样登堂入室,成为《宁波晚报》吸引读者、打开市场的“杀手锏”之一。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走过人见人爱的贴近性初期,已进入到过于琐碎化而屡被诟病的阶段,虽然离主流新闻渐行渐远,但在曾经的辉煌和依然可观的收视率下.我们的从业人员仍对民生新闻的“变身”犹犹豫豫。来自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压力,又使得有限的创新举步维艰。笔者认为:民生新闻必须从目前游离主流肆意奔突的“黑马”状态走出来,主动向主流媒体的主流新闻靠拢,关注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审视社会趋势,在权威性上做出大模样,从公信力中寻求大突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孟为 《青年记者》2007,(14):21-21
近年来,随着我国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类报纸对其报道风格与市场定位开始进行深入反思与改革探索。一些媒体出现了一种新动向提出创建城市主流媒体,“主打主流人群,主打主流新闻”。而与此同时,一些党报为了改变其销量与影响下降的局面,曾一度“大报小办”,所谓“师小报之长技以制小报”,结果反而是失了优势,得了劣势,丢了党报主流新闻的品牌。  相似文献   

18.
国际主流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不断调整媒介在新闻生产中的定位,经历了“新闻把关人”——“新闻看门人”——“新闻策展人”三个阶段.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国际主流传统媒体主导的新闻传播方式正逐渐被瓦解,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新闻业从新闻生产过程到新闻内容呈现、受众消费方式,甚至新闻工作者角色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黎勇 《青年记者》2006,(19):34-37
都市报等市场化媒体要成为“主流媒体”,必须强化时政新闻等“主流新闻”。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令都市报采编人员头疼的一个问题是:都市报一“时政”,读者就不买报,都市报一“主流”,零售量就下降;而如果不“时政”,不“主流”,都市报又不能令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满意。如何才能踩好都市报时政新闻这块“翘翘板”?  相似文献   

20.
肖余恨 《青年记者》2003,(11):14-15
时评之“红”近两年,一种新闻文体迅速窜红,成了“热得快”,那就是新闻时评。新闻时评现正处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有的媒体如《南方都市报》则以高质量的新闻时评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跻身主流媒体之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