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是凭空设想,而是教师要设法创设种种数学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应用…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体验到数学有趣、有用,增长探究能力,从而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3.
体验学习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数学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实施体验学习,首先要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而体验依赖于情境。其次是构筑平台,让学生在探究操作中体验。第三要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最后要构建环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总之,学生需要在情境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在探究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在联系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作用,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探究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3.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因而,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再创造的乐趣,激发其良好的学习情感;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激励学生设疑质疑、合作交流,活跃地参加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数学课中"活"起来、动起来.一、巧设情境,激发良好情感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情境教学法是当下数学课程改革领域的一个热议话题,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创设积极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分别介绍了创设愉悦教学情境、创设疑问教学情境以及创设探究教学情境的策略,目的在于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堂中应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目标。指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亲历知识建构;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探索成功;在有效评价中增强学习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探索问题的意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过程性目标的词语,来进一步认定数学学习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现实生活入手.提供形象生动的素材,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的情境,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开放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创设现实而又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主动理解建构数学知识。情境是沟通学生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以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1 注重情境创设,问题得当《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因此,数学教学应注重数学情境的创设,数学情境创设通常有问题情境的创设和为解决问题而设计的思维情境的创设.在这  相似文献   

11.
一、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帮助学生,通过学生自学、尝试、猜想、操作、交流、总结、实践、反思等形式,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创设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秤1.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个小卡通人物,一个举着一包红枣,另一个举着一包膨化食品。两人争论不休,都说自己的东西重。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比一比,哪个物品重些芽2.小…  相似文献   

13.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生活中的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过程性目标的词语,来进一步认定数学学习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现实生活人手,提供形象生动的素材,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的情境,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开放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让学生实验,经历猜测、收集与分析实验结果、检验等过程,初步体验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不确定事件。(2)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2.教学思考:对于现实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从数学角度、从科学角度给予解释。3.解决问题:立足现实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得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概念。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体验小组合作有利于探究数学知识。(2)养成学生严谨的、科学的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的态度。教学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既是数学学习的目标,又是数学学习的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长探究的能力,从而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弘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还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数学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7.
<正>1.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加强课堂的有效互动有需要,有兴趣才会有探究互动这一行为方式的产生,而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而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设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比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整理与复  相似文献   

18.
刘北荣 《广西教育》2005,(1A):27-2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体验到数学有趣、有用,增长探究能力,从而使数学学习变成其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还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许翠莲 《时代教育》2010,(4):229-22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进行阐述,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探究,让学生乐学、善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深化问题——层层推进,拓展延伸,再提问题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情境创设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新亮点,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数学情境是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知识的智力背景,它能加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活动中.那么,怎样创设数学情境呢? 一、情境创设要有目的性 创设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有创意和启发性.这样的情境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那就是一种无用的教学情境.情境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