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议题注意周期理论视角,对黄金大米事件前后9年内《人民日报》和《中国科学报》两家媒体围绕黄金大米事件的转基因议题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比较,从传播视角、标题、新闻文本要素等角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助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凤凰网与天山网对2014年国内发生的暴恐事件的报道框架。本次研究围绕两网对于2014年的暴恐事件的报道数量、消息来源、报道基调、新闻来源进行框架的建构,比较凤凰网与天山网的报道差异,归纳出疆内外媒体对于暴恐事件报道的框架结构与规律,对于以后疆内外媒体如何报道此类突发事件起到一个启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助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凤凰网与天山网对2014年国内发生的暴恐事件的报道框架。本次研究围绕两网对于2014年的暴恐事件的报道数量、消息来源、报道基调、新闻来源进行框架的建构,比较凤凰网与天山网的报道差异,归纳出疆内外媒体对于暴恐事件报道的框架结构与规律,对于以后疆内外媒体如何报道此类突发事件起到一个启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沈爱君 《今传媒》2016,(2):45-47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一直都是媒介关注的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争议性事件、框架理论等概念的梳理,从传统媒介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编码—解码理论视角出发,分别讨论了争议性事件报道中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呈现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提出了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必要性和相应的互动策略,从而为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提供理论参考和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国内框架分析的实证研究中,框架建构与议程设置的混用极为普遍,即将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频率、稿件安排方式及组织方式等议程设置的内容解释为媒体对于报道框架的建构。而实际上,媒体议程设置与媒体的报道框架影响受众的路径与结果是不同的。本文拟从媒体选择框架与符号框架两个方面入手,对大陆、香港与美国的六家媒体关于弗格森事件的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来具体说明不同国家地区媒体的新闻报道框架之间的差异,以及报道框架与议程设置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7.
林锦 《报刊之友》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8.
袁侃 《今传媒》2016,(9):72-73
媒介框架理论为研究媒体与受众的关系确立了一种视角,本文选择国内电视媒体报道魏则西事件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对深圳都市频道和法治频道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了解他们的新闻框架。同时,又通过电话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公众接收电视媒体报道事件的特殊框架。通过比较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证实我们的预设:电视媒体在报道特定事件时只呈现此事件的一部分,受众在收看电视新闻报道时也会有一定的偏向,他们各自有自己特定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周伊晨 《青年记者》2012,(17):13-14
建构 根据藏国仁对框架内在结构的划分,①本文的框架分析主要落脚于三个层面:一是框架的高层结构,即对相关事件的定性,以及在报道中所营造的报道“氛围”,简单说就是指对特定事件的主题的分析;二是框架的中层结构,即事件报道的话语框架,包括版面位置、消息来源、事件描述、言语反应、预测、评价、图片内容等;三是框架的底层结构,即表现框架所运用的语言符号手段与策略.本文主要研究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2011年11月28日~12月11日在南非德班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大会相关报道的高层、中层以及底层内容,通过不同层次的内容分析,总结两者针对同一国际事件的不同报道立场及意义.笔者分别抽取了上述时间段内两份报纸相关新闻报道中最集中、最典型的5篇报道.  相似文献   

10.
薛枢明 《新闻世界》2013,(8):162-163
这是一个舆情危机高发的时代,地沟油事件、古井贡酒“勾兑门”、“毒胶囊”、丰田“召回门”、“红罐大战”等频频爆发,每天都在冲击公众的眼球。2012年9月由新浪发出的一条微博,“黄金大米”事件和转基因食品技术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引起公众的讨论与关注。本文主要以此事件为个案,探讨涉事主体在网络舆情应对中的得失,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杨柳 《新闻世界》2012,(5):181-182
新闻报道框架分析有利于解构新闻媒体在报道某一事件时的思考与处理方式,从而体现出媒体的报道理念。本文以国内重要报纸为研究对象,采用框架分析的方法,从时间与频率、文章体裁、文章主题和报道视角四个方面来看国内重要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报道。经过研究和分析发现,国内重要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总体呈现了关注事件进展和中立等特点,但是也暴露了在报道此类国际事件时缺乏深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与媒体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针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和媒体报道展开分析,认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可分为三个阶段:群体磨合、群体兴奋和社会感染.每个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明显,其中传播的流言被政治化,并体现群体的普遍情绪.媒体针对此类事件的报道经历了两种报道框架:"蛊惑"与"教唆"框架、社会冲突框架.  相似文献   

13.
高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本文以<南方周末>从2008年9月11日至今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框架分析方法对报道的运行机制和报道的内容、时段进行分析,并为媒体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如何树立正确的新闻框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刚 《新闻传播》2009,(11):17-18
争议性新闻事件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针对争议性事件报道的现实语境.探讨和分析争议性事件的特征、社会影响以及如何构建理性的报道与传播模式和框架等议题。  相似文献   

15.
王艳 《今传媒》2010,18(10):33-35
本文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就新浪网对发生在民族地区的新疆7·5事件报道的传播框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性。通过研究发现民族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框架已初步形成,但仍有许多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16.
岳璐  蒋超  李月红 《新闻前哨》2012,(12):32-33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基点,考察三类主要的新闻媒介——党报党刊、市场化媒体、网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报道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各类媒体所建构的不同新闻框架。由于角色的区别,不同类型的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新闻框架体系,即党报党刊的权威框架、市场化媒体的告知框架、网络媒体的质疑框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西方英文媒体的“9·11事件”十周年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阐释其“纪念”与“反思”的核心新闻框架及各种次级议题,并对比十年来“9·11事件”报道框架的演变,分析框架变化背后与和平背道而驰的“脱轨”叙事特征,揭示新闻生产与文化霸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新霸权的文化中心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18.
王亚茹 《东南传播》2016,(2):121-123
近几年灾难性突发事件频发,有关灾难性新闻的报道逐渐受到重视,有关其报道框架的研究也备受关注。关于天津港爆炸事故的报道属于典型的灾难性报道,本文试从框架理论的角度,具体地分析《中国青年报》在天津港爆炸发生后近半个月内的报道,试从分析中发现《中国青年报》是如何在报道中再现这次突发性公共事件、如何设置这次事件的报道框架以及其在报道中存在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周勃  陈晶晶 《新闻界》2013,(18):49-52
选取新浪网和人民网有关"PM2.5爆表事件"共303篇报道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报道基调、新闻呈现方式等6个方面17个类目进行分析,以传播学框架理论为支点,以传播内容的框架分析为参照系,考察新浪网与人民网的报道构架,思考了框架理论在新闻报道中具体运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在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政府与传统媒体的博弈历程与策略,认为其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政府对媒体进行控制、政府对媒体进行管理、政府与媒体进行合作.本文认为正是这三种博弈策略导致了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认知:“受害型”危机认知、“事故型”危机认知和“错误型”危机认知以及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报道框架:蛊惑与教唆框架、去语境化的事件过程框架、高度语境化的社会冲突与怨恨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