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八、色彩 中国画的色彩,有其独立性.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画在古代称为"丹青",由此色彩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但由于中国哲学、人文审美观念的影响,水墨画不断兴盛,色彩在中国画中尤其是意笔的中国画中,逐渐退居到了附属地位.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成为意笔花鸟画用色的特殊规律.而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和宗炳的"以色貌色",概括了中国画在色彩运用上既重再现又重表现、以表现为主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意笔花鸟画的用色,不求物象的外在形似,不受客观自然的限制,而把用色的着眼点放在表现客观物象的内在神韵、表达主观意念的审美思想与意境的追求上.牡丹画作品的创作,用色规律亦如此.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画的色彩有其独立性。中国画在古代称之为"丹青",色彩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但由于中国哲学、人文审美观念的影响,水墨画不断兴盛,色彩在中国画中尤其是意笔中国画中逐渐退居到了附属地位,"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成为意笔花鸟画用色的特殊规律。而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和宗炳的  相似文献   

3.
吴颖媛 《文教资料》2010,(14):96-98
色彩对于工笔人物画而言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语言之一,“写意性”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最高标准。工笔人物画是在中国文化艺术“尚意”的审美要求影响下逐步发展成熟的。而中国画自古以来“随类赋彩”、“运墨而五色俱”等赋色观也决定了工笔人物画的色彩是一种意象色、主观心象之色:画家在用色时受到了中国古典哲学色彩象征意义的影响.使其作品色彩带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因此,本文从“尚意”的审美观、“写意性”的赋色观和中国画色彩的象征意义三方面来探析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用色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王俊 《考试周刊》2008,(13):219-220
随类赋彩色彩相和--中国画的色彩法则.传统中国画里墨与色的冲突,在理论上产生极大的不谐调.以"水墨为上"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画在色彩上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古代早期壁画对色彩的极大热情和张扬给我们在传统艺术上两方面的启示和思考,中国绘画的色彩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在画底、颜色的研制和使用上都有着丰富的完整的独特的功能和严谨的程序.中国画的色彩,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比较重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强调在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色.画那一件物品,就赋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达到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与色的调和.  相似文献   

5.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山水画将传统色墨与自然色光紧密结合,突破了千百年来文人画的用色模式,极大的张扬了中国画色彩魅力,这是张大千融合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与西方现代艺术之后整体色光观念下的独特用色方式。水、色、墨是色彩的主体,色与墨的浓淡、轻重、虚实变化是色光在物体上所形成的明暗、黑白灰关系的说明。这种通过主观感觉筛选之后综合交织出来的总体印象符号化的色彩、色光观,是泼墨泼彩山水画超越现实又存在于现实、不似而似的具有极强审美内涵的高级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中的笔、墨、色三方保持着相互成就却又相互抗衡的矛盾关系。在笔墨、墨色、笔色三对矛盾关系中,笔墨矛盾最为核心,是创作中的动力因素。墨色矛盾从属于笔墨矛盾,是笔墨抒情性的重要体现,水墨黑白二色的情感分类使得墨法具有了更为直观的感情色彩。笔色矛盾是中国画线性特质与西方画学的区别表现,中国画以笔墨为核心的绘画历程,使其只能选择笔而弱化色,笔墨的重要性一定要主导色彩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是由笔、墨、色诸要素构成,但近代画家多偏重笔墨而轻视色彩。该文从中国绘画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画色彩表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3.用色 写意花鸟画,除用墨外,还注重用色.写意花鸟画的用色与其它画种有些不同,有先墨后色、墨色互用、先色后墨等方法.如何发挥墨与色彩的双重魅力,使其相辅相成,是写意花鸟画用色的关键.其规律是: (1)以墨为主以色为辅 写意花鸟画以墨为主,在画面中的墨色占主要地位.墨色的浓淡干湿等轻重变化,几乎决定了画面的基调.色彩的运用,在此基础上与墨相辅相成,使之与墨色融为一体,相互生发.清唐岱所说:"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  相似文献   

9.
色彩运用要注重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色彩调制、自然色彩与绘画色彩的关系和设色技法等要领,探索中国画用色的新途径以充分体现中国画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正赋彩是花鸟画创作的必要过程,写意花鸟画家讲究赋彩与用笔用墨同样重要。要掌握赋彩的技巧,首先要研究历代花鸟画家的用色方法,认真总结中国画的赋彩特点和规律;同时,又必须深入生活,认真体验色彩给人的感觉、色彩的情感以及色与光的关系等等,以此来丰富自己对色彩的感觉和认识。中国画的赋彩并不要求一丝不变地去再现物象本身,而是要求画家面对现实,观察体验物象的色泽以及它们在风、晴、雨、雪、晦、  相似文献   

11.
李亚莉 《家教世界》2013,(7X):16-17
色彩是构成艺术形式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色彩对于中国画并不是从属的点缀,而是历来就处于重要地位的。自古以来人们就把中国画称为"丹青"。丹为朱,青属蓝,"丹青"是泛指色彩,引申而为中国画的代称。  相似文献   

12.
意象色彩是中国传统美术在中国哲学思想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色彩文化体系,是艺术家用色彩创造出的心物相契、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色彩运用体系。中国画的色彩经历了一个由色墨并重到水墨为上再到色墨并举的演化过程。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我们应该明确意象色彩的价值,色墨并重、随情赋色应是当代中国画的色彩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作为一种我国独有的绘画形式,在画面的构图安排上、形象动态上、线条的组织运用上、用墨用色的配置变化上等等方面,极注意气的承接连贯,势的动向转折和诗画合璧等方面达到中国绘画特有的生动性,构成了其完整统一的艺术美.试从中国画的形式美、意境美、色彩美、诗意美几个方面粗略探讨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是运用绢和宣纸作画,特别是生宣纸的渗性,更加发挥了特有的笔趣和墨彩。在用墨方面亦如用色,中国画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自由挥洒,酣畅淋漓;用笔方面,使用毛笔的尖锥,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无穷变化,奇妙的效果,以表现物体的质感;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意境方面追求自然、含蓄、深沉,朴素淡雅的画面配以中国书法,题诗落款,再押署印章,彰显出中国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画的工笔重彩画为载体,以传统的中国画论精髓“六法论”为媒介,以中国文化源头之一的道家的“气”为主线,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的体会较深层次地揭示中国画色彩的形成、运用及发展的独特规律,提出了“随气运色”的见解,为认识“六法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中国画色彩的运用与发展,在理论上较深刻地进行了开掘。  相似文献   

16.
油画调色、用色本无固定之法与配方,必须在不停地尝试与创作过程中,才能达到丰富的感情、向上的生命能量以及美妙灵活的意境。笔者着重色彩要自然动人,要震撼夺目,要有层次感、空间感,切忌重复感,致力于追求近似色的魅力。色彩是主宰一幅画表现力的重要元素,色彩之调和与对比,无疑是视觉艺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画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之所以在世界画坛上享有高度赞誉,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就源于色彩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不同时期的画家,对中国画色彩的运用都有他自己的特色,这些绚烂的色彩构成了中国画之魂,让中国画的内涵得以更好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以色彩融合中国画特有的笔墨,使色彩在山水画中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形成既有水墨的写意性又具有中西方色彩鲜艳、华丽的装饰性的现代山水画新样式,是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国山水画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分析色彩艺术学习中规则与直觉的关系、提出时刻关注学习者的用色直觉敏感是提高色彩画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学习者通过在调色和笔触两方面的引导增进用色直觉敏感。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主要以笔墨来完成“应物象形”,但色彩在丰富中国画的风格面貌及意境表达上,也是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一般只给画面起烘托主题,辅助笔墨来完成表现物象的作用,要求“色不碍墨”(实际在一定意义上,“墨”也属中国画色彩的范畴)。清代画家盛大士说“色不可夺墨,犹宾之不可溷主也”(《溪山卧游录》)。有时为了加强作品的情调、气氛,追求装饰效果,也用浓重的色彩去表现富丽的对比关系(工笔重彩和金碧山水),但其“骨架”(造形的线)一艇仍是由墨来完成的,所谓“青绿斑烂”  相似文献   

20.
色彩,作为绘画教学中的一门学科,既要解决有关色彩规律及其关系的研究和对色彩表现的研究。训练学生的色彩造型技巧和色彩造型能力是色彩基础教学的功能。在色彩基础训练中学生常出现局限于固有色表现的黑白观念:用色的盲目性和无色彩关系这样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根据教学的实践,采取了解决问题的训练方法。一、单色的训练单色训练就是在画色彩时只用一种颜色加黑加白形成不同明暗层次的同种色来塑形体,画出各物体之间的关系。目的是解决构图、造型、体感、质感、空间感、虚实关系等问题。单色训练作业一般市置四张,一张作业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