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伴奏合唱《夜夜的晚夕里梦见》是已故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2003年应甘肃广播电视合唱团委约而创作的民歌改编作品。该作品由甘肃省各高校合唱团,尤其是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在国内外演出并荣获多项大奖。优美的民歌旋律、高超的改编技巧、得法的演唱形式让这首作品获得巨大成功,而创作过程中变"俗"为"雅"的成功尝试启示我们,以西洋作曲手法改编或在原民歌基础上二度创作是对民间音乐一种比较好的、使之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2.
刘辉 《考试周刊》2014,(3):25-26
根据江苏民歌《孟姜女》改编创作而成的艺术歌曲《孟姜女》,是作曲家王志信、词作家刘麟改编的声乐作品,此作品是一首民族风格浓郁、影响极深、流传极广的大型声乐作品。  相似文献   

3.
郭志鸿《新疆舞曲》的音乐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志鸿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钢琴教育家、演奏家,并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他的钢琴作品大都由民歌改编而成,具有典型的民族性风格。本文以钢琴作品《新疆舞曲》为例,对其创作背景、哈萨克民歌原型进行溯源研究,并通过对郭志鸿先生的访谈整理,对该曲进行全面的音乐学分析。  相似文献   

4.
柳笛 《林区教学》2009,(5):110-112
《解放区的天》是1963年储望华根据陈志昂作曲的同名歌曲以及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改编而成。作品中大量地采用了民族民间音乐的曲调和节奏。在乐曲中到处可以看到民族化元素的影子。作品中所描述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场景也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希望通过对作品不同角度的分析,体现陕北民歌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独特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钢琴是作为西方乐器流传到中国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作曲家开始将中国的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相融合,从而产生了中国钢琴作品。而中国的钢琴作品在创作方面大都是以改编的形式出现的,诸如:将民歌改编成为钢琴曲,进而使得中国钢琴改编作品呈现出中国话的特点,即:民族化、中国审美标准等等,推动了钢琴在中国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桑植民歌是我国民歌史上一朵灿烂的奇葩,它以心口相传的方式传递,以淳朴、真挚的感情扣人心弦,也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棒棒捶在岩板上》是一首地道的桑植民歌,在进入新时代以来,进行了大量符合时代需求的改编创作,认真品味桑植民歌《棒棒捶在岩板上》改编创作的美与真对作品的学习演唱都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在钢琴作品创作中,许多国家都有运用民歌元素创作的作品成为经典。东亚各国的民歌同属东方音乐,又有各自的特点,文章选取由中国、日本、韩国三首著名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进行对比,通过对作品的旋律、和声、节奏的分析,理解东亚民歌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形式特征与差异,找寻具有东方特点的音乐语汇,论证东亚钢琴音乐中“民歌元素”的种类对世界钢琴音乐领域的填充和表现作用。  相似文献   

8.
合唱曲<龙船调>改编自湖北同名民歌,改编后的合唱曲通过保留原由结构、调式、调性、节奏、村词的方法,传承了其民族特色;同时运用西洋大小调的和声技法,融入复调手法,强化了作为合唱曲的艺术表现力,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改编作品的典范.因此,对优秀民族传统曲目的改编与传播应在传承基础上实现再创作.  相似文献   

9.
王建中作为我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在我国钢琴创作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巧妙地的将钢琴音乐与传统乐器音乐相结合,特别是在传统民歌的改编方面,开启了我国钢琴改编曲的序幕。随着我国钢琴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美通过钢琴呈现在世界面前。我也会根据近些年的钢琴学习,以及相关的理论书籍查找,从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创作本体及其钢琴改编曲两个方面的比较中,着重对王建中先生的民歌改编曲作品中,其个人的钢琴音乐风格和作品的民族性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吴琼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1):79-80,102
中国钢琴音乐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作曲家们将民歌或民间乐曲改编成钢琴曲。黎英海先生根据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通过钢琴对古筝、扬琴、箫等民族乐器的成功模仿,为人们展现出了一幅景色秀丽、色彩柔美、气韵生动的中国传统水墨画。其浓郁的中国风格是该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文中拟从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入手,主要对该作品的中国风格问题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1.
胡廷江,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同时也是中国新生代作曲家的杰出代表。他所创作的每一首作品都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颇具艺术欣赏性及独特个性。他将花腔作品相融于民歌改编,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胡廷江,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同时也是中国新生代作曲家的杰出代表。他所创作的每一首作品都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颇具艺术欣赏性及独特个性。他将花腔作品相融于民歌改编,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张朝为中国当代青年作曲家,他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由民歌改编而成的,张朝以原作旋律为主体,利用多种变奏手法,使作品更加具有民族气息和浪漫情感。本文将从曲式分析、演奏风格和技巧处理三方面对作品进行演奏分析,为音乐演奏者与学习者提供理论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演奏作品。  相似文献   

14.
李波 《教师》2010,(29):112-112
中国钢琴曲创作在一百年的过程中,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努力,涌现了大量富有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高雅的艺术品位,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显示了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多数作品具有以主调音乐创作为主流,以优秀民歌、古曲、戏曲、器乐曲为素材改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王建中的《云南民歌五首》创作于1958年。五首乐曲以云南民歌为素材,以细腻的笔触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图画,作品呈现出精致、清新、典雅、活泼的音乐风格。作曲家在改编创作的过程中抓住了民歌甜美、细腻的韵味,运用短小、简洁的结构形式,充分发挥了钢琴所特有的表现力,把民歌五声性的音乐特色与钢琴技巧相融合,以精巧、别致的艺术形式展示出一组格调清新的云南民间风俗画面,成为了中国钢琴创作领域中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6.
李波 《教师》2010,(26)
中国钢琴曲创作在一百年的过程中,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努力,涌现了大量富有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高雅的艺术品位,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显示了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多数作品具有以主调音乐创作为主流,以优秀民歌、古曲、戏曲、器乐曲为素材改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7.
《植根本土的歌曲创作与研究:常士继作品谈》一书既是对常士继代表作品的总结,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民歌改编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指南。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书做了详实的分析,评析了著作的结构及其内容,介绍了植根本土的歌曲中不同的内容题材、不同的演唱方式和不同的曲式结构,分析了此书中的作品是如何汲取民歌旋律、依托特色衬词、掌握创作方法,从而融会贯通创出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歌改编长笛曲是在原有民歌旋律和音调上加工改编而成的,既保留了传统民歌的音调特色,又便于发挥长笛的演奏技法,它是对长笛教学内容的有力补充。论文主要从长笛技法的演奏方法、音色、气息、运指及气颤音等方面就如何演奏这类作品做一定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叶露生的钢琴作品《蓝花花的故事》,乐曲主题旋律采用陕北民歌《蓝花花》的音乐素材加工发展而成。作者在保留原有民歌旋律的基础上,借鉴和应用西方传统的音乐创作技法进行展开,赋予其新的色彩,成功地创作出用西洋乐器表现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使蓝花花的音乐形象在原民歌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分析的《山歌》是著名作曲家王建中于1985年根据五首云南民歌创作改编的钢琴组曲《云南民歌五首》的第四首。作品旋律来自流星于云南的汉族民歌《赶马调》。它是一种民间对歌形式,是典型的山歌体裁。该曲以其特有的中国风味成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典范。这首作品短小精悍,共分为两个部分。笔者从对和弦构成与和声语汇的分析出发,运用民族性调式的分析方法对全曲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