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流域的十多个寨子将具有奇特性、唯一性、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白马文化,传承得最完整、最丰富、最古朴,是甘肃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陇南文县白马人由于特殊地理环境、护佑、较好物质基础支撑,人们生存客观需要和多种制度的有力保障等原因将古朴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2.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甘肃陇南是氐族中的重要一支——白马氐的摇篮,在西汉武帝开西南之前为白马氐国的政治中心。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居住在甘肃文县及邻近的四川平武山区的氐族后裔(今称白马藏族)至今完整地保存着氐族文化习俗。尤其是文县白马人傩祭舞蹈三目神面具,则是研究古代氐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活化石”。对探寻白马氐族的族源、地望及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甘肃陇南是氐族中的重要一支——白马氐的摇篮,在西汉武帝开西南之前为白马氐国的政治中心。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居住在甘肃文县及邻近的四川平武山区的氐族后裔(今称白马藏族)至今完整地保存着氐族文化习俗。尤其是文县白马人傩祭舞蹈三目神面具,则是研究古代氐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活化石”。对探寻白马氐族的族源、地望及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是陇南白马藏族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口头创作和传承的语言艺术,是其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极具浓郁的民族风貌和地域文化特性,有着恒久的艺术魅力。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和其他民间文学形式一样,有着自己作为客观存在的民族性、集体性、口头性和变异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陇南文县铁楼乡、石鸡堡乡等白马藏族聚居区保存和流传着丰富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的产生、传承和发展与该地区该民族的民间信仰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民间信仰是民间传说产生和传承的心理基础,民间传说在传承和发展中渗透和巩固着民间信仰。在民间传说和民间信仰的互动联系中民俗事象起着重要的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6.
陇南白马藏语是以甘肃省陇南文县铁楼乡为代表的有声调的藏语方言。文章概括了该方言的音系,并详细描述了其声韵调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白马藏族分布在甘肃省陇南文县和四川省平武县一带,是我国有着独特民族习俗的少数民族群体。甘肃白马藏族生活在甘肃文县铁楼藏乡白马河流域,藏区人民远离城镇,终年以劳耕为生,生活处于半封闭状态。白马民歌则是白马藏族人生产劳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的集中写照,白马民歌题材及其丰富广泛,民歌演唱风格独具民族特色。笔者从甘肃白马藏族民歌的地理分布与应用语境,白马民歌的演唱考察;白马民歌的演唱分析等方面入手,对甘肃白马民歌及其演唱特点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许多宝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不断流失,主要是由于各种传统民俗事象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发生了根本变化。白马藏族世代居住在陇南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相对独立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在白马藏族的众多传统民族艺术文化中,服饰是最有代表性的类型之一。但在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冲击下,陇南白马藏族民族服饰赖以生存和传承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导致儿童服饰已断代,男子服饰基本汉化、藏化,基本保留了民族传统样式的妇女服饰也正处于变异之中。面对白马藏族服饰文化遗产消失速度加快的严峻现实,对其采取得力措施进行有效保护,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陇南文县境内的铁楼藏族乡内,聚集着一群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是白马藏族,白马族所处位置地势险峻,山大沟深,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交流很少。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和特点,白马族的民间舞蹈就是其中最具特点的文化瑰宝。傩舞、火圈舞、甘昼、麻昼、拐疙瘩等众多舞蹈的表现形态展现了细腻中带有粗犷、柔婉中又带有强悍的白马藏族人对祖先的敬仰、对自然的崇拜、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本篇论文从白马藏族舞蹈的表现形态入手,简单介绍各种舞蹈种类的表现形态,重点分析形态中包含的文化精神,探究白马藏族舞蹈的存在价值和对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县白马藏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县白马藏族由于久居深山,远离城市,开发迟缓,保留了相对完整的白马藏族音乐文化样态,其传统面具傩舞“池哥昼”、圆圆舞、传统酒歌极具魅力至今洋溢着古氐遗风,承传着白马藏族文化的精魂,成为我国多元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逐步趋同,文县白马藏族音乐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发展经济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矛盾和困惑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1.
陇南白马藏族风物传说是陇南白马藏族民族记忆、族群认同以及生活民俗的口述史。本文依据内容和题材的不同,将其分为地方传说、习俗传说和动植物传说三大类,并对这三类传说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诠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按语音的内部差异划分,白马语可分为两大方言即陇南、平武两片。陇南白马语以甘肃文县铁楼民族乡的语音为代表,四川平武的白马语以平武白马民族乡的语音为代表。立足于对这两个方言区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比较,探究了白马语两大方言之间的语音差异,对进一步研究白马语的创新演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整体发展过程有源流分野,韵文是其最早类型,随后是散文,成为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的主体,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等样式。考察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的源流状况,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陇南白马人生活的过去和现在。  相似文献   

14.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具有版本差异性和情节共生性,题材来源虽然多种多样,但归纳其主要的类型,主要是族群历史的艺术呈现、底层意识的口传记录和地域叙事的民间色彩.这些主要的题材类型,表现了陇南这块土地上白马藏族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认识陇南民族文化提供了指针,也为重造民族间的关系提出了白马藏族自己独有的文学与文化方面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5.
学界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白马人系古代氐人的后裔,陇南白马人主要聚居区在甘肃文县铁楼乡的白马河流域,其现存傩舞戏形式丰富多样,重要种类“池哥昼”、“麻昼”和“甘昼”等展示了其文化的典型性、原始性和稀有性.最具代表性的傩舞戏“池哥昼”人物内涵源于父系氏族公社初期炎帝时代的刑天,与商周时期的雕题风俗有关.在春秋时期或略早形成氐羌三眼神土伯、二郎神崇拜的同时,融合殷周傩仪四目神(黄金四目)造就出傩舞戏形式并随之演进,延及明清至今,但傩舞戏扮相和表演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池哥昼》以浓烈的地域风情、展现传统民族文化,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以恢宏的场景、丰富的内容,彰显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以全新的结构,继承传统,大胆创新,开启陇南独特民族文化的寻根之旅。整台节目主题突出、场面宏大、舞美绚丽、民俗风情浓郁,演绎了白马人民俗风情,彰显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是传承陇南白马民俗文化的力作。  相似文献   

17.
甘肃文县"池哥昼"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音乐与舞蹈特征独特鲜明,是以祭祀、音乐、舞蹈、文学语言、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具有独特艺术特征,在融入众多文化元素基础上,彰显了文县白马人少有的文化根基和民俗色彩。通过对文县铁楼乡入贡山白马人"池哥昼"乐舞的调查及探究,分析文县白马人文化意蕴及特色,对弘扬文县白马人池哥昼乐舞和人文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甘肃文县"池哥昼"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音乐与舞蹈特征独特鲜明,是以祭祀、音乐、舞蹈、文学语言、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具有独特艺术特征,在融入众多文化元素基础上,彰显了文县白马人少有的文化根基和民俗色彩。通过对文县铁楼乡入贡山白马人"池哥昼"乐舞的调查及探究,分析文县白马人文化意蕴及特色,对弘扬文县白马人池哥昼乐舞和人文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师院校依托特有的专业优势,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音乐文化的行动,即促进了地方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了受教育者人文、艺术素养,同时又挖掘保护和弘扬、传承了优秀的本土非物质文化,二者互为裨益,相得益彰。本研究以甘肃地方高校陇南师专为案例,研究地方高校依托课题研究、地方性课程开发、校园社团、艺术实践、特色专业培养,探索传承当地少数民族白马藏族傩音乐文化资源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师院校依托特有的专业优势,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音乐文化的行动,即促进了地方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了受教育者人文、艺术素养,同时又挖掘保护和弘扬、传承了优秀的本土非物质文化,二者互为裨益,相得益彰。本研究以甘肃地方高校陇南师专为案例,研究地方高校依托课题研究、地方性课程开发、校园社团、艺术实践、特色专业培养,探索传承当地少数民族白马藏族傩音乐文化资源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