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奠基工作之上,海德格尔重新向存在发问,使现象学发生了解释学转向,由此终结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开启了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思想的“移居”.这意味着现象学的主题、方法和思想路向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殊与差异.澄清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是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对胡塞尔现象学批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闫伟 《惠州学院学报》2015,35(1):84-87,93
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部分,海德格尔认为厘清存在问题必须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解构。解构意味着我们已经对存在已经有了一个本真的理解。这种本真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是通过现象学实现的。为了回答现象学何以如此?海德格尔探讨了现象和逻各斯这两个组成现象学的语词,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现象学的现象即是存在,故现象学是存在论;现象学的逻各斯是存在在此在的生存中的展开,故是此在的释学。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方法对海德格尔原创性思想的生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他而言,现象学首先而且主要是一种方法。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主要形成于其早期弗赖堡和马堡讲座以及《存在与时间》三个阶段,他依次提出了形式显示的现象学、事实生活的解释学现象学以及现象学的还原、解构和建构等重要思想,这对现象学运动和当代解释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现象”概念要在历史性上考察是基于其—直以来与“本质”概念的复杂而深刻地关系。它作为现象学最为核心的概念,是我们理解何谓现象学的前提。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研究一直是在海德格尔特有的语境下以海德格尔的方式进行分析。在海德格尔的特有语言尚未完全形成的早期,透过他的略有粗糙的哲学语言来更为本源地对“现象”概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后期海德格尔开始追问本性的语言问题,通过对走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对黑格尔和胡塞尔现象学的解读,海德格尔指出,思想在倾听、思念、感谢中将原初的事情显现出来,而语言对思想的事情构成了规定。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下半期被海德格尔描述成科学论再度昌盛的年代。科学论作为实证主义首先指英法社会学思潮,作为哲学的内在冲动则是从新康德主义一直到胡塞尔现象学的最高原则和最终目标。胡塞尔的现象学劳作,力图摆脱哲学的实证主义化和心理学化,他的哲学创获被海德格尔正确地概括为现象学的三个基本发现:意向性、范畴直观、先天。  相似文献   

7.
构造理论是现象学运动中一直被继承和坚守的重要思想。它开启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内在时间紧密联系。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存在与存在者和伽达默尔诠释学中的诠释学循环思想都隐秘地继承了构造理论的内在精髓。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与夏皮罗就梵·高的画作《鞋》所进行的争论是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桩著名公案。前者主张对作品进行无成见的直观,后者则采取有成见的理解方法,两种方法分别源自现象学和解释学。不同的方法导致不同的结果,海德格尔之误在于没有严格实行现象学还原,以致把不合理的成见带入了作品;夏皮罗的成功则在于把现象学方法和解释学方法合理地统一起...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受益于布伦塔诺和胡塞尔,但生活世界的存在意义又使海德格尔告别二者,技术作为生活世界中与人相关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被纳入海德格尔的思考之中。技术被思考为存在意义高度上的解蔽方式,技术将一切东西,包括人作为持存物摆置到其自身之内,对所摆置的东西进行规定;同时,我们所使用的技术物亦聚集着天地神人的四重整体,并需要人对技术进行实现。现象学意义上的人不再是独立于技术的控制者,而是参与者;技术也不再是独立于人的中立物,而是包括并聚集着人的物化存在。对现象学的技术思考消解了人与技术的对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海德格尔早期的文本<体验结构分析>做筒要梳理,与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及方向及海德格尔本人后期的存在思想做联系和比较,试图揭示海德格尔早期在胡塞尔门下就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问题意识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李白与海德格尔,一个是中国盛唐的著名诗人,另一个是德国现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两人远隔时空,很难想象会有什么交集的诗歌理论,然通过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理论,即以海德格尔的思来透视诗仙李白的诗,会发现李白诗的高度不完全来自其洒脱飘逸的风格,而从根本上说,是以亲在的体验体现了存在的真理,是把真理用诗的语言道出,从而达到了海德格尔所认同的诗意栖居的高度,达到了美与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文章是以早期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分析为核心展开论述的。通过对存在的诠释海德格尔显现了其超越于传统主客时立的二元思维方式。以一种非对象化、非客观化的思维方式为当代哲学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从而显示其在哲学史上的巨大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3.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观念,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在他看来,“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源始的生存论结构是此在之空间性的可能条件,对此在之空间性具有源始的建构作用,此在通过去远和定向的生存活动而获得了自己的空间位置。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海德格尔通过时间性来解说空间性在其思想架构中有其逻辑必然性,但是也面临着严重的理论困境。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逐渐从侧重于对此在日常生存论层面的空间性研究过渡到了对空间存在本身的研究,这种过渡使得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了起来,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之为“时间一空间”。在《艺术作品的起源》《物之追问》《筑·居·思》《艺术与空间》等后期作品中,海德格尔通过对位置和物这两个概念的析解,揭示了空间存在本身的意义,最终指出人与空间的关系就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栖居。  相似文献   

14.
世界问题作为存在问题的展开和具体化,在海德格尔思路历程的不同阶段形成主题。具体表现为:前期以此在与此之在的反正关系表现出来;中期以技术世界与艺术世界的反正关系彰显出来;后期以天、地、人、神间的反正关系表现出来。这些思考展现出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是实现世界世界化、物物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向来被视为理性独断论代表的莱布尼茨哲学,受到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现象学大师的青睐,这似乎出人意料之外。实则莱布尼茨的哲学是多维度的,它的独特的直觉思想超越了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峙,表现出现象学的意味,而单子论则富有生存论的因素。胡塞尔与海饴格尔从各自的现象学立场出发,时莱氏哲学进行了不同的阐发,考察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重新理解作为莱布尼茨的思想是颇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携夫人1962年春到希腊旅行,其间写了一个游记,并以此作为献给夫人70寿辰的礼物。在1989年海德格尔百年诞辰之际,路易莎·米凯尔森将其以单行本形式出版。海德格尔这篇游记的原题为“Aufenthalte”,词义是停留、逗留、旅经、寓居和居留,这一方面是指他在希腊一些地方停留参观,另一方面是以之讨论人类的命运,尤其是把人类的“居留”扩展成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认为,他的道路和道家的道之所以一脉相承,不是说二者都指称着由此达彼的桥梁,也不是指称通达天地、贯通阴阳最终存在意义的道路。海德格尔认为他的道路和道家的道含藏着思悟道说的一切神秘。道路和道家之道作为本源之道是使天地万物成其自身的渊源。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One of the questions that Heidegger presents in his paper, ‘Plato’s Doctrine on Truth’, is the distortion as he sees it of paideia—that is the loss of the essential elements in education. This loss is characterised according to Heidegger, by a misconception of Plato’s concep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undertaking an historical examination, Heidegger provides a means to rectify this loss. With reference to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s particular spaces, an attempt is made in this paper to examine Heidegger’s reading of paideia within the context of online learning. This, for many contemporary writers on education, is an encounter with new literacies, new knowledge and the adoption of an online environment that challenges the hegemonic order of the institution as the purveyors of knowledge. Teachers within this new environment are, however still constituted as experts and their knowledge is seen as ultimately inviolate. Heidegger in his re-interpretation of Plato sees the teacher as leading the students to where they might make themselves intelligible within the space of their being. This alignment forms an acceptance and a challenge to the metaphysical concepts of uniformity of being and place that limits the potential of knowledge as something that is fixed and complete.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cial web or Web 2.0 has seen a shift in learning premised upon dialogue, exchange and constantly shifting horizons. Within this context, the teacher is recast as a craftsman, creating learning opportunity within dialogic exchange. The heightened sense of involvement that is revealed in this context lays the ground for a future visioning of education where emergence is seen as essential, unlike a re-working of authorisation to learn that inhibits student and teacher alike in new attempts at revitalising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尼采把虚无主义的诞生归结到其所否定的柏拉图主义虚设的瓦解,也即:上帝死了之后。海德格尔对尼采的研究首先是对于当时对尼采哲学所谓的“虚无主义”问题的批驳与澄清。海氏对于尼采的虚无主义给予了“仍是在传统形而上学遗忘存在之中思考虚无主义”的结论,称尼采只是“颠倒的柏拉图主义”。海氏对尼采之“虚无主义”的深刻误读说明其思想的“形而上学”痕迹及其无视尼采的生命本体论的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