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土圣母的具体人格是女娲氏,有古代墓碑、庙碑、诗词、典籍和形象文字等多种证据可以说明。随着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力提高,后土逐渐地由原本的人格演变为大地的代称。社字的古代几种写法是其最明显的演变形象。故所谓后土圣母,是人类始祖与大地之母的结合,是孝道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双重载体。一些史书所说的句龙、黎之为"后土",实际只是其荣誉性尊称。种种土神的说法也仅是后土的流变而不是其原本。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的产生过程,从文化品类的生成与流变看,主要表现为典籍文化在大众通俗文化中的消解与重构。从《三国志》到“裴注”可视为一种典籍文化的形成与内容和形式的扩展;多种通俗文艺形式的介入表现为典籍文化的消解;罗贯中及毛氏父子的定本,标志着新型典籍文化的重构和确立。  相似文献   

3.
运用比较法对《诗经》中"伊"字进行词义分析和句法功能比较,意在说明"伊"字主要用作助词、连词和代词的语法功能及其流变。  相似文献   

4.
浅谈典籍翻译中"求异存同"的民族文化重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入手,以《续茶经》之七"茶之事"为例,阐述典籍英译中"求异存同"的翻译策略,探讨译者的文化使命和处理文化阻碍时采取的具体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季亚文 《考试周刊》2009,(36):38-40
本文从中国典籍翻译的历史、文化全球化现象和关于中国典籍翻译的问题三方面详细探讨了中国典籍翻译,最后得出了在中国典籍翻译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加强"文化平等对话"的自觉意识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由于日语中"四"的读音与"死"相通,日本人十分忌讳。本文以日本各历史阶段日本人的"四"字忌讳为主题,从历史典籍、文学作品、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和探求这一忌讳出现的历史渊源和日本人的生死观等。  相似文献   

7.
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女史箴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旷世奇作,《女史箴图》是依据晋代张华所作《女史箴》一文创作而成,以图文相间的横卷形式再现了《女史箴》内容,用封建妇德来"劬劝"贾后南风,是一种对妇女的诫说的画卷。本文通过对《女史箴图》产生的渊源、表现内容、收藏情况和作者艺术成就的研究,以具体的形象或多或少道出了顾恺之"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悟对通神"的绘画特色。  相似文献   

8.
魂"与"魄"都可以表达灵魂之义。"魄"字出现得比较早,但却表示月亮出生和月落时的微光,与"霸"通用,后来才在北方文化系统中表示灵魂的意思。而"魂"字表达灵魂,则多见于南方文化系统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描述视觉信息接受的词非常生动。其中"观"这个词的本义,最能呈现出中国古代受众原始并一贯的接受信息时的精神状态与操作特色。我们在古代典籍中发掘"观"的本义所呈现出的各种看的表现,可以观觑到古代受众在接收视觉信息时的几种样态,进而悟出中国古代受众信息接受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
典籍代表着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让其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在探讨典籍英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采用的策略和方法,认为在把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成英语时,应该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采取异化的策略,适度运用"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这样产生的译文有助于展示民族语言文化的独特性,拓展读者的视野,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国学被称为"中国学""汉学""国故""国故学",狭义上指经史子集古代文学、文化典籍,广义上指"中国过去的一切历史及文化"。国学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华夏先民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说"针"     
现代缝衣针的“针”字,《说文解字》中有两个形体:“箴”、“铖”。对于它们的关系,古来字书一般有两种不同说法,即“有别”与“无别”。本文肯定了前一说法的合理性,并从考古材料、出土实物、少数民族习俗的角度,分析了两者分歧之由。并对“针”这一人们日常生活中小小用具的发展过程,作了较为明晰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王冰  郭放 《考试周刊》2011,(15):20-21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世界上掀起一股新的中国文化热潮,中国古典哲学典籍的价值也再次被发觉。但这些典籍的传播仍然面临着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在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进行尝试,力图找到最佳的翻译。Arthur Waley翻译的《道德经》颇具影响力,他把"道"翻译成"the Way"。但是二者的含义有极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经典中的经典,是华夏文明"轴心时代"中最为重要的原典性著作。核心思想基本围绕着"仁义"、"礼乐"、"中和"等展开,而"乐"在《论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从《论语》中多次出现的"乐"字为线索,探讨在不同的篇章中"乐"字所包含的不同含义,及其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乐感文化,并探讨分析整部论语中"乐"字涵义的三重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中三次出现"愚"字,然而历代学者对这个字的解释多有不同。文章统计出现行版本、帛书以及竹简本《老子》中的"愚"字,进而考察历代学者对于这三处"愚"字的解释;然后从整个先秦时代的大背景去考察"愚"字在其他先秦文献中的出现情况,以及在具体文本中的解释。分析认为,《说文解字》中对"愚"的解释是不完全正确的,而段玉裁的注才真正归纳了历史中"愚"字的涵义流变:即先是愚笨、不聪明的意思,然后引申出如质朴、没有心机,愚直、戆直,装傻、假装愚昧,自我谦称等多重涵义。  相似文献   

16.
从古代人"名是命"的信仰中可以看出名字的重要性.起名字时在字义上要注意避免使用太俗气的字,避免使用带有明显时代印记的字;在字音上要注意少用叠音字,少用多音字,避免使用不雅谐音;在字形上要避免使用生僻字,少用笔画繁多的字.起名时应汲取诗词典籍中的精华,提倡运用典故;把祝愿和希冀浓缩在名字里;两姓连用;将姓与名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17.
从殷商甲骨文到秦小篆,古"埶"字经历了一个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的演变过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以字形已有重大讹变的小篆作为分析字形、探求字义的依据,释"埶"为"穜"(种植),这个释义不可靠。本文从分析古"埶"字初文﹙甲骨文""字﹚的形体结构入手,据形索义,进而考察其用例,以验证通过据形索义所获得的字义是否正确无误,再用先秦典籍中的有关语言材料加以印证,然后作出自己的结论。结论认为:甲骨文""字的本义是"黍、稷等人工栽培的草本粮食作物的幼苗及其生长趋势",简言之,就是"禾苗及禾苗的长势"。  相似文献   

18.
所谓"经典",是指各民族古老的、具有深刻思想意蕴,并在各民族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指导作用的文化典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堪称"文化经典"的原典首推《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此外还有《论语》、《孟子》(儒家经典),《老子》、《庄子》(道家经典),《墨子》(墨家经典)等。这些典籍因其思想的原创性、内容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19.
扬雄的文体实践涉及"书牍"、"箴"、"铭"、"颂"、"诔"、"对"、"难"、"赋"、"解"和"连珠"等。其中,既有独创性的"解"、"连珠",也有变革性的"赋"、"箴"等和沿承性的"铭"、"颂"等,具有广泛性和变革性的特点。创立和变革文体是扬雄消解其因西汉时期儒学精神流失而引起的忧患意识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典籍英译的意识形态与典籍中意识形态的翻译之间的关系,指出:由于典籍英译的意识形态与典籍中意识形态的翻译都须以一定的语言为载体,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故可以基于文化心理的分析对典籍英译的意识形态与典籍中意识形态的翻译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