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根据方言材料和中外对音材料,再次对汉语儿音在北方地区的演变进行了探究。不仅考察了儿音演变的性质,而且对儿音在韵母发展中的音值进行了构拟,文中也论及了其他日母字的演变问题。  相似文献   

2.
汉语方言中的儿化增音现象,读音类型主要有两种:复辅音声母型或者是类似双音节型。所增加的音值也有两种情况:闪音或边音。如果结合河北方言中儿化增音成因的个案研究,同时结合与儿化相关的"儿"音值演变过程可以看到:(1)"儿"音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读[lr]音的阶段,有些方言中的"儿化音",是读边音[lr]类的"儿"与前一音节的合音;(2)儿化后的增音,来源于合音时"儿"音的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3.
四川南江方言的词缀"儿",从语音上看有儿化和儿尾两种形式,儿化不自成一个音节,儿尾自成音节。后缀"儿"放在双音节或多音节后儿化,放在单音节后一般为儿尾。本文试从儿化、儿尾的构成、作用、音值等方面说明词缀"儿"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舌尖元音■、带韵尾在汉语方言中不多见,而五华(郭田)客家方言里有这样的韵母,它们是m、n、■■、p、■t、t、■k,它们分别是从韵母im、in、u■、ip、it、ut、uk里分化出来的,而且都是在与声母ts、tsh、s或t、th、相拼的时候分化的。本文对此作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及了兴宁(新圩)客家方言中的类似例子。  相似文献   

5.
河北属晋语区方言的共涉及35个县市,这些方言的儿化读音从类型上看都属于化合型的读音,但从具体音值上看,有单纯韵母变化型、混合变化型、边音韵尾型三种类型。与河北境内的官话相比,这些县市的儿化读音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儿化韵数量较官话少,二是有些县市儿化韵的音值较特殊。究其原因,由于"儿"本身的读音差异和"儿"尾与"子"尾竞争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河北方言中的儿化变音研究》的出版对河北方言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该书在空间上以全省150多个市县为调查描写对象,在时间上跨越古今,材料丰富、系统。它是到目前为止研究河北方言儿化变音的第一部著作,具有全面、厚实、深入细致等鲜明特色,对儿化产生的时代、儿音演变的过程以及儿化变声等许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但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关于儿化历时演变过程、特殊功能的儿化来源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陇西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历来引人注目,陇西方言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主要谈谈陇西方言的"儿"和儿音后缀词,并就方言中没有儿化现象的原因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8.
陇西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历来引人注目,陇西方言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主要谈谈陇西方言的"儿"和儿音后缀词,并就方言中没有儿化现象的原因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9.
牛蹄赣语方言岛方言中小称的表达手段复杂多样,主要有六种类型:儿缀、重叠、崽崽、杪杪、头头、尖尖,其中儿缀和重叠是主要形式。儿缀存在两种语音变体:儿1[r24]和儿2[5r445]。牛蹄方言小称的表达手段可以叠加使用,小称形式之间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各种小称形式的使用范围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首先提出"方言改造"的观点,认为中国人学习普通话应立足于改造,把自己方言中跟普通话不同的音值和字音分类改造成普通话就行了。主张先学像,再达到"是"的程度。然后按声母、韵母、声调的数目、音值和字音类别作出比较,巩固相同的部分,改造不同的部分。最后处理翘舌音和特别韵母、入声字和北海白话不用的读不出的字。  相似文献   

11.
该文主要分析了清代地方志中记载的祁阳方言方音的直音字、反切字,并将其与官话、祁阳方言今读、北京话进行比较,以此来探讨140多年前祁阳方言部分音类的音值及其140多年的历史演变和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写成的聊斋俚曲反映出的“知”“庄”“章”的读音应分成两类。二等字为一类,音值为 ,三等字为一类,音值为 ,其特点属于“胶东方言型”。现代淄川方言“知”“庄”“章”完全合流,读成了舌尖后音,变成了“非胶东方言型”。这种历史演变是受了济南强势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对晋语上党片78个方言点的日母字读音进行了考察,并根据上党片日母的读音特点,将其划分为"儿系字"和"日系字"两类。其中,"儿系字"的读音类型有三种,分别是■;"日系字"的读音类型有七种,分别是■。在这一基础上,对古日母读音在上党片方言中的演变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从保定方言中词尾"儿"的表现形式来讨论其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它对汉语语言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根据已发表的关中方言各点的材料,归纳关中方言塞擦音的类型和地理分布,认为关中方言塞擦音的演变受到了声母、韵母(主要是介音)的相互影响.既有介音较强势,使得声母变化以适应介音的现象,也有声母强势,影响介音甚至整个音节的现象.语音演变的具体音值呈多样性,同一塞擦音既可以发音部位前移,也可以向后演变.  相似文献   

16.
石门方言里,“儿”有两种基本的构词方式:“非重叠 儿”与“重叠 儿”。这两种构词方式处于不同的历史层面。它们在构词能力和演变趋势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目前,“非重叠 儿”已走向消亡,“重叠 儿”成为惟一的儿化构词方式。新旧两种构词方式的交替在石门方言里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17.
实地调查并描写绥宁汉语方言假摄字的读音,探讨假摄各种音值的演变情况,并区分相关读音的层次。其中,开口二等读合口与开口三等读i是假摄读音中比较特殊的音变,麻韵开口二等读合口是上古二等介音r的遗存,二等介音普遍经历了r>?>?的演变过程,?可以唇化为u。麻韵开口三等读i是因为发生了ia>i?>ie>(i?)>i的高化音变。  相似文献   

18.
祁永敏 《天中学刊》2007,22(3):82-85
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的罗山方言中,“儿”字有三种功能:充当词根语素;充当儿尾;充当儿化的标记。这三种功能相互重叠,构成了多种结构形式。罗山方言中“儿”字发展演变的特点是:有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词根语素虚化为儿尾的阶段;有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儿尾演变为儿化的过程,儿化占很大的优势。这些为探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儿”字演变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新派"评剧演员在舞台道白和演唱中出现了11组26个儿化韵母,其中韵母[a、ia、ua]在新派评剧中形成两组儿化韵,即[ar、iar、uar]和[■r、i■r、u■r、y■r],通过分析寻找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比西充、都江堰和乐山三地方言,从音韵的角度探讨了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中的"质"类入声字的读音。对比研究发现,三地读音正好反映了四川方言中音位[]向[]渐进变移所引起的连续式音变历程,展现出不同的历史语音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