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姚威 《教育艺术》2010,(7):38-39
舆情,“舆论情况”的简称。高校舆情主要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大学生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2.
如何引导大学生舆论健康发展,如何利用大学生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就成为了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面对的新问题。高校共青团在了解大学生舆情,把握大学生舆情动态,引领舆论方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分析大学生舆论群体的特征分析,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角度提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大学生舆情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根据对大学生自修时间的影响,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的思想。只有明确了哪些网络舆情需要抵制,哪些网络舆情需要宣传,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定向"免疫"辅导,从而扩展网络舆情的外延,向学生传播正能量。  相似文献   

4.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交流思想的场所。当前,重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重庆高校应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引导机制和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减少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具有多元化及追求个性的特点,与互联网高速发展共同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着重大挑战。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产生主体特殊、传播平台多样、表达内容多元、发展速度迅速的特征,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中还存在责任主体模糊、制度缺失、手段落后、渠道不畅等问题,本文提出了高校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及引导机制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大学生舆情信息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科学把握大学生舆情热点及其规律,文章选取河北省11所高校12个学科门类的1 01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经过统计学处理,并结合对多名专家调研意见,分析出大学生舆情热点内容和舆情传播特点,为高校大学生舆情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群体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大学生群体舆情的形成及特点、表达与传播,加强大学生群体舆情研究,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管理体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赵鹏 《教育与职业》2012,(24):67-69
微型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网络传播工具,具有传播快捷、操作方便、信息海量、成本低廉等特点,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同时,它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舆情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新态势,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问题,带来了新挑战,促使我们密切关注和研究,并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基于微博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客观分析大学生群体成长的现实状况以及他们思想动向,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提供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具有双重影响。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积极的影响包括激发大学生关心政治,帮助大学生评判价值,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消极影响包括致使大学生判断失误和传播谣言,诱导大学生行为失控和道德失范,引发大学生价值迷失和信任危机,因此强化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要从大学生自身,网络环境,学校引导,社会环境做起。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上传播的各类事件的态度,即人们群众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各种事件表达自己情感、态度、认知的总和。舆情的主体若为大学生,那它就成为大学网络舆情。大学网络舆情的发展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又存在不利的一面,因此,加强大学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力度对大学生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征出发,探索网络舆情与大学生行为的关系,从而提出大学网络舆情的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数据和微传播的发展,网络圈群正以其便捷、相对隐私、安全的特点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高校网络圈群呈现交流方式多样、信息传播面相对集中、成员关系相对私密、话题范围广泛等特征。不断兴起的网络圈群在给大学生网络社交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的舆情安全带来了新的隐患,圈群舆情监管、研判、处理、引导都面临着挑战。高校要完善圈群舆情的管理机制,创新网络圈群管理的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圈群舆情的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媒体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终端便携化、多媒体化,网络传播的多元化与网络舆情引导等情况的出现,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性等特点,提出了建立开放的视野、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和关注网络新闻、引导网络舆情等多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高校网络舆情是关于在高校网络空间内,围绕中介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大学生对此的评价和所持的社会态度。中国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表达和传播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极易形成网络舆情。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有助于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形成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论文的整理归纳,将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成果做系统的总结,以便为其研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应程璐  陈文华 《考试周刊》2015,(21):163-164
以网络、手机和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当代大学生的信息传播方式,并在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过程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本文重点讨论新媒体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的学生舆情传播特征及其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发掘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特点,联系微博的传播特征,指出微博平台下大学生舆情引导的工作难点,进而提出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舆情引导策略:一要适应网络传播规律,二要符合现代公共关系原则.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思想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关注点,思想的形成及外在表现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网络工具的普及使人们真正进入了网络化时代,大学生所处的舆情背景是与以往历史不同的,新舆论工具尤其是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主体的通讯设备是传播信息和影响大学生思想的主要方式,其影响程度甚至比学校课堂教育要深、涉及面也更广、参与面也更大。虽然新的舆情背景更大的扩展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和自由,但是也造成了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可以归结为大学生思想主体性的迷失,这表现在大学生在面对各种舆论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非理性、即时性、矛盾性、倒向性等,所以要加强对大学生舆情素质的培育,同时要极力确保舆论信息传播的正确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微媒体的勃兴塑造了强大的微文化场域,成为当下思想文化交流的集散地和舆论信息的放大器。高校大学生作为微文化场域的特殊力量,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的"微传播"方式成为这一群体主流的信息渠道,舆情的研究视野随之发生转移。研究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演化规律和舆情干预机制,是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各种情绪、态度的总和。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网络舆情在给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形成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的关照是破解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内容,坚守"底线伦理"是破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基础,坚持道德自律是破解网络舆情危机的根本,以宽容为原则是破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曹峰 《林区教学》2023,(3):19-23
重大疫情暴发期间,舆情伴生,这些舆情信息数量巨大、内容杂糅、传播迅猛。在网络化、自媒体全面普及的当下,伴随重大疫情而来的舆情信息对大学生的正常认知功能、主流价值塑造、健康生活方式等均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在重大疫情防控中,要对大学生实施正确的舆情引导,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应各司其职,通力协作,采取对策:政府建立权威、高效的信息发布机制和平台,社会营造有序、常态的舆情信息疏导氛围,高校建立综合、立体的舆情信息应对常态机制和方案。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网络舆情传播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网络是其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动态的主要途径。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观念、态度在成长发展中的一些特质,使得网络舆情对其影响或许会超出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普遍认知与期待,因而,有必要对此进行相应的分析梳理。本文通过对当前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结合大学生所具备的群体特点,剖析研究网络舆情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对以后开辟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以及高校的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氛围的塑造、乃至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