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薛娇 《考试周刊》2015,(1):21-22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及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社会地位及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两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两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女性意识。《紫色》和《最蓝的眼睛》分别是她们的代表作。分析了在这两部作品中,两位作家经过细致的刻画,描写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现实。在“有爱世界”和“无爱世界”中存在着能够觉醒和始终迷失的黑人女性意识,“妇女联盟”也对黑人女性意识觉醒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对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红牡丹》的影响便是典型。人物形象上,两部作品均塑造了青春自然、热情坦率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主题思想上,均表达了"追寻"的主题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而在美学风格上,均表现出浓郁的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色彩。将两部作品放在中西异质文明的大框架之下来考察,可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中异同之处的比较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饥饿的女儿》和《杀夫》是当代女性主义作品的重要代表,虹影和李昂这两位女性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关照海峡两岸社会底层女性在男权社会下恶劣的生存状态,勾勒出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为研究女性文学和探索现代女性的独立生存之路提供了优秀素材。本文主要通过社会环境的压迫、男性中心文化的解构、女性意识的觉醒三方面,挖掘两部作品中造成女性生存困境的缘由,透视作品中女性绝望背后觉醒的意识并探求其中蕴含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傲慢与偏见》和《飘》的作品文本出发,以两部作品的主人翁即伊丽莎白和斯嘉丽为探讨核心,对两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女性思维独立、事业独立意识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发现两位主人公身上还存在幽默智慧的反叛与追求人生自由的反叛。最终得出虽然两部作品所表现女性意识的面不一样,但都拥有同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中西方两部女性觉醒题材代表作《莎菲日记》和《觉醒》。一方面,两部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觉醒过程中展现出相同的模式,是进步与倒退、解放与孤立的并存。女性回归本真的向往受到男权社会的束缚,自我解放的过程也意味着自我孤立。另一方面,两部作品深入探讨了女性觉醒后所面临的困境以及造成这种困境的社会和个人因素。对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体现出中西方女性觉醒题材作品的共性和不同。  相似文献   

7.
《飘》是当今深受欢迎的美国小说之一,其中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成长历程的描述,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让其从未随风而逝.  相似文献   

8.
岳聪聪 《考试周刊》2012,(88):19-20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其主人公埃德娜是一位具有觉醒的自我意识并努力寻求自我的女性。作为一位女性,埃德娜在男权社会中努力寻求主体意识及独立个性,与当时不平等的文化与社会道德抗争。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运用其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探讨了在三重人格即自我、本我、超我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埃德娜经历的从觉醒到死亡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尽管如此.埃德娜的死亡不能简单地视为对传统准则对抗的失败,而应被看做埃德娜的新生。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长恨歌》与张爱玲《半生缘》同为女性作家作品,主题同为以女性情感体验为主要书写对象的爱情题材小说,由于两位作家所处年代、社会环境与个人身份经历不同,使得两部作品无论是在精神实质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本文就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一个小时的故事》、《黄色壁纸》由美国女性作家肖邦和吉尔曼写于十九世纪末,两部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美国女性的生活现状和她们所处的地位。两篇小说的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女主人公面对婚姻生活中的束缚,女性意识如何觉醒的过程。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最终觉醒了的她们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付出了生命、疯癫的代价。两部作品也体现了女性作家们对其所处的社会束缚女性的社会习俗、传统道德的不满和控诉。现今解读肖邦和吉尔曼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美戏剧史上的代表作家,奥尼尔与曹禺在其戏剧创作中都体现了女性悲剧意识。以两位剧作家的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为切入点,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孕育女性悲剧意识的土壤,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女性悲剧意识在两位剧作家创作中的不同诠释等几方面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讨他们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拓宽奥尼尔与曹禺作品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描写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经典作品。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女主人公郝思嘉,从战前到战后郝思嘉的女性意识在不断增强。她突破传统,追求爱情和自我价值,她的乐观、勇敢、坚强使她成为新女性代表。  相似文献   

13.
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在《飘》(1936)中塑造了一位敢说敢做的新女性形象——郝思嘉,而美国当代女作家简·斯迈利在《一千英亩》(1991)中塑造了一位从“失语”走向“抗争”的新女性形象吉妮.论文拟从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觉醒过程和其土地情结作一番比较与分析.两位女性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但同为农场主的女儿,她们都与土地有着十分亲密的联系,都为她们所生活的土地做过努力抗争,在觉醒过后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构建,散发出迷人的芳香,成为了文学史上经典的女性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影响下,《玩偶之家》和《伤逝》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娜拉和子君都发出了代表女性最为强烈的振耳发馈的声音。她们都被各自的生存环境所异化,但在处理的过程中,两位主人公却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方式:娜拉通过话语否定了不合理的社会,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人的权利;子君则在默默中前行,没有选择,只有接受,惨遭抛弃,以至最后丢掉性命。这两种不同的抉择背后蕴含了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根源。并且较之于浸润在更多的民主思想中的西方女性。中国妇女有着更为悲惨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风中奇缘》和《海洋奇缘》是迪斯尼公司分别于1995年和2016年出品的两部"奇缘"系列影片,两部作品在很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两个女主人公敢于拒绝包办婚姻,不顾世俗的目光而选择自己的真正所爱,这是女性摆脱枷锁,要求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的进步。这种自由选择爱情的过程实质上是女性自身意识觉醒得到自我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女性获得解放的体现。基于女性主义理论,分析这两部以女性为唯一真正主人公的英雄主义影片,可以看到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英雄主义。女性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和男性一样,成为拯救家园于水火的英雄。这恰恰反映了社会在男女性别方面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还乡》和《边城》分别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两部作品都聚焦自然和女性的命运,讽刺了当时工业文明的发展及男权制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摧残,都以悲剧收尾彰显了作家对当时父权制的不满以及强烈的生态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觉醒》是美国著名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小说在讲述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真正自我和自由独立,逐步走向觉醒的故事的同时,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文章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小说中的三位女性人物形象——阿黛儿、芮芝和艾德娜及其各自不同的命运。三位女性人物均是当时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而三者各自不同的命运均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女性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肖邦也借由这部小说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不合理的方面,并提出了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的《虹》和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中的主人公安娜和尼科尔的婚姻悲剧的根源,在于两人童年时期的记忆创伤、两人的社会地位,以及两位作家的文化传承使然.两部作品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呈示,表现了作家自身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他们眼望上苍》作为赫斯顿一生中创作的最重要的一部小说,是黑人文学中的第一部展示黑人女子内心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通过浅析女主人公珍妮的四个人生阶段:未婚时珍妮与奶奶南妮的相伴以及她的三段婚姻经历。在这一过程中她的不断的寻找自我,探索自我,突破传统的黑人女性意识,成长为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实现灵与肉的自由,实现真正意义的独立。  相似文献   

20.
《紫色》与《祝福》两位女主人公迥然相异的命运说明,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自我反思过程是女性在反抗压迫,寻求自我价值中的关键因素;女性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与自我意识的成熟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女性解放的成败与否。另外,对宗教信仰的正确认识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