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陈汉云 《科教文汇》2009,(27):127-127
在小学阶段开设《品德与社会》课,取代之前的《思想品德》,是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尝试。如何应对改革与发展,搞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发展探索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分析西藏高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课程培养的人才专业化水平低,入职后无法满足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需求的现实背景,提出教学改革设想:强化专业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习督导,抓好巩固强化,改革评价方式等。  相似文献   

3.
自2011年新课标出台以后,我国的教育界迎来一场带来新鲜血液的"改革风暴",教育理念真正开始向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方向转变,教师以"教书"为媒介,以"育人"为目标的职责受到了空前的关注,陈旧的教育模式在受到时代的严酷考验。小学教育是此次改革的重点,受到某些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社会综合课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受到大众的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主旨在于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品德素养,也正是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本文就简单探讨了该门课程的重要价值,并以泰山出版社《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探究了开放式教学模式在该门课程教学中的整合运用。  相似文献   

4.
李雨 《科教文汇》2009,(29):100-101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给我们作了这样的表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而品德性是它的灵魂。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增加了相当一部分跟历史题材有关的内容,作为社会背景的历史题材必然成为品德课程的重要内涵。通过对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分析一定会令品德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综合课程,从实施至今的情况有喜有忧,为了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了今后能顺利的实施该门课程,笔者在本文中谈谈目前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存在的困惑和解决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困惑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个包含众多方面内容的课程,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越来越明显,小学课程教学创新越来越被重视,本文就实现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策略提出了四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7.
应试教育观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应试化的,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因而,“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课堂面向社会,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进行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社会实际操作活动是小学品德和社会教育的关键模块,同时亦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教育事业对小学教育的准则与需求。为了符合北师大版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中的课程状态以及教学特点,我们必需把小学品德与社会发展的教学经验有机地综合起来,如此才能符合当代教学方式的需求。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分析了小学品德在社会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吴飞 《科教文汇》2007,(5S):150-150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综合课程,从实施至今的情况有喜有忧,为了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了今后能顺利的实施该门课程,笔者在本文中谈谈目前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存在的困惑和解决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困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但当前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资源较少,老旧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呆板低效而无法达成课程目标.想要充实、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注重的就是品德和社会的重要联系.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环境中让学生进一步地对社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并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积极有效她应对社会的发展是开展这门学科的重大教学意义.如何开好、上好这门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品德展示的是一名学生的修养,在学生学习的初期就应该注重学生品德的塑造。在新的时期,教育全面发展,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小学品德与社会受到高度重视,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有许多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承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是我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现状的简单分析。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程赟 《科学中国人》2014,(8):162+164
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将这两门课程的性质确立为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为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发现品德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一些困惑说明现阶段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根据这些现象,本文从走进儿童生活世界,创设有效生活情境;基于儿童认知能力,展开有效品德教学;把握儿童心理特点,提升品德课程理解;挖掘儿童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思考这几方面阐释"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无可取代的。这门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对于帮助小学生塑造他们的主体人格非常有帮助。应试教育下的这门课程由于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影响,造成了孩子们缺少自信心,有些不好的习惯等。现今,新课程的实施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帮助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让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养成良好习惯和高尚品德的人。如果要想实现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学效果就会非常理想。那么,教师到底应该采用哪些良好的教学模式呢?为此,文章浅谈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5.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针对小学里的高年级小学生开设的课程,是基于对高年级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而开展的对小学生们品德教育的课程。文章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通过笔者努力,找到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16.
小学期间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属于一门育人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在于塑造小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们保持清澈的心灵,促进身心健康。但是,在现实授课中,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弱化教书育人的目的。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归纳总结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性质为: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知识均来自于实际生活。因此,在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回归实际生活。教师要让学生在通过创设情境呈现的或真实或虚拟的实际生活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这门课程。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情景呢?本文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9.
朱明友 《知识窗》2013,(10):57-57
怎样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魅力.是教师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本文笔者就如何准确定位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摒弃无效行为、提升品德课程魅力指数谈了个人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0.
一、课标链接《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基于此,每位教师都应树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