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充的天人现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论证了天是由元气构成的有形物质实体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阐明了天道无为与人道有为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力地批判了神学唯心主义宣扬的天人感应说、瑞应说、谴告说。将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天人观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王充哲学并非传统所认为的唯物主义哲学或无神论,王充的天道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神学理论,与他另一重要思想命定论异名同谓,是命定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王充虽然用天道自然观批判否定天人感应论,但他在天道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了另一种天人感应观。因此,王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其思想并未摆脱汉代总体的神学思潮,而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作为六朝志怪小说代表作的《搜神记》深受各种思想影响,但人们却往往忽视了曾炽盛一时的阴阳五行思想对它的影响.笔者在天人感应这一命题之下,从谴告论、祥瑞说和五德终始说三个方面阐述《搜神记》中的阴阳五行思想.《搜神记》中之所以有这种浓重的阴阴五行思想,与当时社会深受阴阳五行思想影响及作者干宝本人"性好阴阳术数"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西汉确定“独尊儒术”思想以来 ,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其统治的依据。对西汉儒家思想集大成有最大贡献的董仲舒 ,特别看重天人感应论 ,作出“灾异谴告说”。封建君主应付灾异时所采取的灾异政策 ,在两汉时期形成。其内容包括灾异对策与灾异仪礼 ,分别起回答“天”的谴告、调节阳阴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 ,人事优先于天事的倾向反映到仪礼运用上 :其重点由灾异移到服丧 ;由日食移到是旱灾。这种变化既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又反映了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  相似文献   

5.
汉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他虽然生活在近两千年前,那时还没有现代科学,但他从素朴的唯物主义出发,坚决反对谶纬神学,认为天人感应,占卦算命,均是无稽之谈。他反对神化圣人和皇帝,有一句名言叫做“圣者不神,神者不圣”,把圣者和神者严...  相似文献   

6.
周灏 《衡水学院学报》2009,11(5):25-28,69
董仲舒系统阐述了天人感应说,为现实政治秩序找到了形而上的终极依据。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屈民伸君、受命论、革命论与谴告说等重要思想,实现了儒家对宇宙秩序、社会秩序、政治秩序、人生意义世界的一体化建构,从而使儒学成为适合统一大帝国统治需要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正统思想体系,对于中国的思想史、政治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是中国唐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他的无神论思想,特别是他对两汉“天人感应”思想的批判,在中国无神论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目前在研究柳宗元无神论思想时,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即只看到柳宗元对“天人感应”思想批判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早期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的一面。由于这种倾向不是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柳宗元无神论思想,看不到柳宗元思想经历过一个由有神论向无神论的转变过程。事实上,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有自己的形成过程。柳宗元的无神论思想同样也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 “天人感应”思想是两汉神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思想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前提下,宣称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能够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天对人的谴责和嘉奖。西汉董仲舒是其主要代表,他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举贤良对策一》)。同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天人观具有儒道互补特征。一方面承继道家及荀学之天道自然观,认为天道无知,不干预人事,人事兴替应从自身寻找原因,并据此对天道报应说提出质疑,对神仙迷信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受儒家天命观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影响,认为秦汉兴亡是天命所致,天人可以相符。天道自然说和天命论的同时存在使他的思想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9.
<正> 一、董仲舒的政治主张 董仲舒最主要的政治思想是天人感应说。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人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同时,天又是至高无上的,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君主代表天来行使他的权力。他说:“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尊也。”君主即使有再大的权力,他也必须服从天的意志。而所谓天的意志,也就是整个地主阶级的共同意志,也就是以符合统治集团的共同利益和维护封建国家这部机器正常运转为主要内容的意志。  相似文献   

10.
王充以“疚虚妄”的战斗精神批判汉代儒生们主张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并且权衡是非、确立标准。《论衡》集中反映了东汉初年儒生们的学风,对于认识当时的思想帮助很大。王充在《论衡》中将个人遭遇归于“命”,没有触碰到东汉初年豪强政治的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作为近代思想史、学术史研究无法避开的人物,一生笃信理学,被学界称为晚清理学巨擘。他对天人关系的理解,既承袭前贤,又不乏己见,诸如天意难测、天人征应、代天主张、无故怨天、天罚昭昭、顺天为贵等认识的最终形成,无一不是本人践行理学、体躬心悟所得,尤其是批判常理测天的核心态度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长沙楚墓出土的楚帛画《人物御龙图》历来被解释为是人物乘龙升天成仙,表现了灵魂不死的主题。研究表明,这幅帛画完全不是这样的主题,而是表现了河伯出游的神话故事;画中的乘龙者不是一般人物,而是自先秦以来就被广泛信仰的水神河伯。  相似文献   

13.
杜牧认为天不明察不仁义,对天是疑之责之怪之;认为神是圣明仁慈的,对神是敬之感之信之。杜牧天神观的核心是他的“神能格天”说,其思想基石是爱国忠君怜民。  相似文献   

14.
《吕氏春秋》认为天地的性状具有客观必然性,人事应以之为准则;天地的法则和谐有序,故要“法天地”而建立和谐有序的封建秩序;天命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给人造成的遭遇,但君权是天授。其天论主要是上继荀子等多家的思想而更树独立见解,这反映了进步的新兴地主势力的思维。其总的倾向是坚持了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但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王充作为高扬理性的民间哲学家,他大胆解构今文经学话语方式,试图把董仲舒的醉醺醺的哲学,变成一种清醒的思考。他疾虚妄,认定"天在人外";论自然,以气解释宇宙万物;重实知,重申经验论原则;讲命定,试图排遣福德不一致的困惑。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作者通过孙悟空从最初的野性十足、逍遥自在、天不怕地不怕到成为"斗战圣佛"的人生经历,给我们展示了孙悟空由"猴性"的丧失和"人性"的获得的心灵历程,这一生命历程的内涵不断启示我们思索人生,并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17.
本体论论证是关于对上帝存在进行理性证明的一种先验论证。安瑟尔谟提出了本体论证明。笛卡尔重新对此进行了强调,从其第一原则出发,以一种哲学的方式论证神的存在。康德则对此做出了批判,他认为上帝存在与否是一个在理性认识中无法有效判断的命题。对于本体论论证的有效性,在康德那里被彻底地击溃了。  相似文献   

18.
孔子创立了儒家之道,但是真正使儒家思想得到独尊的则是汉代大儒董仲舒。董仲舒怀着儒者所特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竭尽毕生所学重新诠释儒家思想,建立了一套天的哲学。在他的理论系统中“天”有3层涵义:自然之天、神灵之天和义理之天,而“天人感应”的思想则最终使儒学获得了统治者的支持,对西汉以及之后的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上古神话时代,始于伏羲氏,终于商代晚期。伏羲至少皞为“民神不杂”时期,少雌世衰为“神民杂糅”时期,颛顼“绝地天通”(禁绝蚩尤下凡)后又恢复“民神不杂”时代。商代晚期武乙前后,天帝开始远离人王,到商周之际中国上古神话时代正式结束。  相似文献   

20.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文坛的巨匠,其宗教观由于社会经历和个人追求呈现出一种复杂的面貌:从信仰基督教到抨击基督教,再到自然神论和泛神论,并以自由、民主、博爱的精神贯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