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正>鉴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在编写理念和内容方面的变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高中生既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容易与新教科书产生认知上的“距离”和“冲突”。当然,认知冲突既是教学挑战,也是教学机遇。基于此,如何利用好、创造好、营造好“认知冲突”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核心素养,成为历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将围绕《中外历史纲要(上)》“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对高中历史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应用策略做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2.
<正>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具有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密集等特点,给师生的教与学带来很大挑战。学科大概念作为整合教科书碎片化知识的新视角,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与突破当前教学困境提供了新思路。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第一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为例,探索学科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为核心素养扎根课堂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3.
<正>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包含学习聚焦、历史纵横、史料阅读、学思之窗、地图等学习板块,既契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也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对此,如何充分挖掘教科书的史料资源,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与历史解释能力,最终指向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教学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以“学思之窗”板块为切入点,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探究如何善用追问,开启学思之窗。  相似文献   

4.
<正>统编版教科书必修部分《中外历史纲要》试行以来,许多老师认为内容多、讲不完、概念多、学不深。所谓纲要,即提纲挈领的要点,在历史演进中则为重要节点,具有鲜明的结构与逻辑。故教师应注重基于纲要的结构与逻辑组织教学,以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笔者试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为例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2019年秋季多个省市开始使用的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体现了国家对历史教育的指导方向。为了一线教师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新教科书,各层级教育部门组织进行了2020年普通高中统编版教科书示范培训。通过教科书编写专家的解读及优秀教师的说课示范,一线教师能对新版教科书有较为高效和全面的了解,为一线教学奠定基础。了解和领会教科书是教学的前提条件,本文尝试结合近期国家教材培训的相关内容,对《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内容进行初步考察,以期为一线教师的历史教学提供一定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自统编历史教科书实施后,如何最大限度使用教科书中的史料,是一线历史教师关注的重要教学问题。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笔者试以《中外历史纲要》中的一些史料为例,结合自己在探索提高课堂深度学习方面的一些实践谈谈自己的感触,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正>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科书的编写承袭统编版教科书的风格,每课依然安排“历史纵横”“学习聚焦”“史料阅读”“思考点”“问题探究”“学习拓展”等栏目,但在内容编排上突破《中外历史纲要》的通史体例,采用专题的形式对统编教科书进行统整和深化。专题史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1],促进历史教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在选择性必修教学中,要想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9月开始,统编版教科书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启用。作为高中一线历史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统编版教科书内容多,且表述过于概括抽象,教学难度相当大。笔者认为,较为有效的方法是通史与专题史相融合,现试从二十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借助现下流行的智慧课堂设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中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为例,在复习课中运用数轴将通史与专题合二为一,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培养时空观念素养,提高历史学习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正>成书于宋代的《通志》提出“左图右史,索相于图、索理于书”的观点,表明图片资源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中学历史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称《纲要》)中各类图片资源,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枯燥烦琐的文字史料具象化,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内驱力。本文以《纲要(上)》第8课为例,  相似文献   

10.
<正>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在浙江省正式启用之后,“内容多课时少”成为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路径之一。本文尝试在新形势下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进行思考和实践。一、问题缘起其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初高中衔接有了更为直接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上,  相似文献   

11.
<正>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分上下两册,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时空观念为线索,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叙述中外历史进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发展变迁,掌握中外历史发展趋势,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更加突出对学生实际能力和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实践发现,时间轴是能够帮助学生梳理事件的时序关系,把握繁杂的历史事件,提升中外历史事件的时空对比能力最直观、最简明,时效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的一种方式,也能够弥补课堂高度概括、跳跃性大,学生不易消化的不足,是落实教学目标最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使用以来,部分老师在教学中对教科书辅助栏目重视不够。教科书为什么要编写辅助栏目?这些辅助栏目有什么作用呢?徐蓝认为:要从功能性栏目的设计中综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科书辅助栏目就是服务于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中教科书辅助栏目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正>伴随着初高中历史统编教科书的使用,“初高中历史的内容重叠部分增加,尤其是高一《中外历史纲要》部分,大多数内容在初中都已经涉及;另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多,课时任务重,如果不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教学,是不能很好完成教学任务的”[1]。对比《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二者在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4.
<正>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是历史思维的细胞,是组成历史学科体系的基本单元,是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的基础。实施历史概念教学是湛江市体校历史课程实施的重要路径,是《中外历史纲要》课程特点和体育生学情使然。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以通史结构和正文辅助栏目的方式呈现,引入大量史学前沿研究新成果,总体容量偏大、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密度大、叙述过于浓缩。针对此特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建议:在分析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对教科书的顺序、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5.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要求“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世界视野”。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吸收了全球史最新的研究成果,增加了亚非拉等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篇幅,展现了人类文明多元共生、  相似文献   

16.
<正>2020年9月开始,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以下简称《纲要》)在福建等省使用。《纲要》容量大,涉及面广,又高度浓缩,且与初中历史教科书存在许多重复,这给高一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如果照搬教科书的传统模式,难以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重视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为此,本文以《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探讨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7.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已在全国逐步推行,与旧版教科书相比,其在体例、结构、内容、指导思想等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对旧教科书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取舍,引入了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使其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的纷争和变法运动",主要讲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变革和思想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18.
《中外历史纲要》(上)沪版配套《历史地图册》的编写,致力于上海经验与全国课标的对接。编写组关注统编教材的特点,在细化、分解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主旨和史学思想方法目标有机融合,精心设计历史地图和相关活动,服务于统编教材教学。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其中,时空观念被视为"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否成立的基础。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一课教学设计为例,着重探讨时空观念素养如何在统编版教科书的教学中落实。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以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逐步全面投入使用,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依据”[1]。插图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服务课程知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中外历史纲要》为例,52课时配有386幅插图,平均每课配图在7幅以上,且类型多样,质量精细,信息量大。然而,较之其庞大的数量、信息量而言,教科书对插图的释读尚有所不足。据统计,《中外历史纲要(上)》配备的230幅插图中,完全没有任何释读和仅有简单释读的插图,占插图总量的88%以上。加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