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位曾被闻一多夸作不写情诗的诗人——卞之琳,写出了一部富有深厚个人情感色彩、艺术性很强、至今仍广受赞誉的诗集《装饰集》。在那一个诗歌的年代里,像每一位情胎初动的年轻人,卞之琳借着诗歌含蓄而节制地表达着他对爱人的痴恋与对爱情的理解。文章欲从分析卞之琳的情诗入手,探究卞先生与张充和女士那段在外界看来如镜花水月般迷离的爱情真实,从而更深入地走进卞之琳,了解其诗其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全面深刻地阐释了《断章》的哲理意趣,从诗歌的题目、结构、选取意象的隽永涵义及其隐藏关联,着眼于诗中反复出现的“你”、“看”、“风景”,另辟蹊径地阐释本诗的哲学意味,以全新的视角引领读者达成对卞之琳“平淡中出奇、晦涩中见巧”诗风的深切体悟,探索多重变化视角在切入解读的彰显。  相似文献   

3.
诗歌《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不朽的代表作。这首诗虽然短小精悍,却蕴含了深刻的普遍性哲学理念。笔者拟从认知语法中的意象理论入手,探析作者是如何安排诗中的人和景物来突出这一主题的,同时以期能为本诗提供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扩大其理解空间。  相似文献   

4.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歌翻译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用诗歌体裁翻译的莎剧,也成为了格律体莎剧译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5.
《致橡树》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的爱情诗代表作,更是一首新时期女性的爱情宣言。作者以新的视角,运用象征手法,否定了传统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独立、互依互助的新型爱情关系。在教学中应遵循单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相似文献   

6.
卞之琳的智性诗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从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的演变;诗人强调其诗歌表现的是真情实感而非智慧,他将智性理解为让世界万物显现的魔力,这一理解源于艾略特将智性作为诗歌表现情思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睿智这一思想;民国批评界对智性的理解有三种,分别是作为诗歌内容的智慧、作为认识世界的方式的理性和诗歌艺术表现中所体现的机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批评者将卞之琳的智性诗中的智性作为诗歌的表现内容而非诗歌表现的艺术,这是对西方诗学中智性这一概念的误读。  相似文献   

7.
卞之琳的《寂寞》,情感深沉婉转,结构匀称精致,韵律也自然生动。这首发表于1936年的现代诗,乍看上去词句清浅,叙事明了,但略一细读深思,便会顿时感到似乎有无数的话作者还没有写出来,有无数的事作者还没有交代出来,有无数的情愫和慨叹等待着读者去感受、探寻和沉思。老师在教学这首诗时,常有一种感受朦胧、欲说无词的困惑,而学生也往往停留在词句的表面去解读这首诗,难以触及诗歌的深层意蕴。在笔者看来,教学这首诗,必须注重对其中两个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中 ,歌颂男女爱情的诗歌很多 ,而纯粹写夫妻爱情的婚姻诗却很少 ,且以悼亡诗为主。中国情诗从爱情走向婚姻 ,其风格也由大胆热烈变得深沉含蓄 ,是因为中国的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位置极其重要 ;受儒家文化的观念影响 ,被限定在“家”这个环境里 ;悼亡诗的感情之核心蕴含的也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内涵———家。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这些诗在先秦时代,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后被人们尊为《诗经》,其中的内容丰富多样,写男女爱情的诗尤有韵味和价值,从爱情诗中我们能够发现《诗经》中的社会意义,文学价值以及一些有趣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0.
诗歌的读与赏相辅相依。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在读中赏,在赏中读。重要的是,我们读赏诗歌的什么呢?苏东坡在《书柳子厚〈渔翁〉诗》一文中写道:“诗以奇趣为宗。”“奇趣”二字,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将其解读为:有意味。笔者对此深表赞同。诗歌的读赏,即是要读赏诗歌的意味,  相似文献   

11.
When You are Old,20世纪爱尔兰诗人叶芝(W.B.Yeats,1865—1939)为他挚爱的女神茅德.冈写的爱情绝唱。该诗见证了叶芝对茅德.冈坚如磐石、历久弥新的爱情,也向世人展示了一曲矢志不渝的爱情神话。结合许渊冲先生"音美"、"形美"、"意美"三美论角度对英文诗歌When You are Old汉译进行对比研究和评析,解读诗人感人至深的爱情,体味诗歌的独特魅力以及异域文字的非凡震撼力。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诗无达诂 ,戴望舒的名诗《雨巷》是我国新诗中一首较难解读的诗歌。本文依据美国学者阿布拉姆斯 (M·H·Abrams)的“文学四要素说”及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作品层次论来分析戴望舒的《雨巷》 ,从爱情层面、社会层面、人生层面揭示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最基本要素,诗人们常借用意象来表达情感。相思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它是恋人间表达爱情最直接、最有意味的方式。在唐代的相思诗中,存在着丰富的自然意象,它们被诗人用来寄托相思情绪,而其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也提升了诗歌的深厚韵味,增加了唐代相思诗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4.
读懂诗句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如果没有对诗句本身的正确解读,就不会领悟作者寄托在诗中的思想感情,也就不会进一步领会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技巧,所以读懂诗句是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长恨歌>以其主旨的不确定性和诗歌艺术的精湛千古流传.作者认为这首诗是一篇歌咏爱情的佳作,并从人物形象、抒情艺术和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它.  相似文献   

16.
[作者审题构思]我写这篇对诗的文学评论缘于我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对诗歌创作的感悟。诗歌让人读懂,让人感受到美就须营造出一种意蕴来。于是整篇文章就以“意境氛围”来展开。构思首先提出诗的创作“根源”。这个“根源”是产生意境的基础,同时也是赏析不可缺少的一环。然后再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得出了三个层次的解读方式:一是从诗歌韵律节奏的和谐出发,韵色律节是形成诗语言氛围最根本的元素;二是从作者的心理图式出发,从美学上进一步解读这首诗表达的一种共同心绪,由语言氛围上升为共同的心理栖息;三是从诗人的哲学蕴含对生命价…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到艾略特的影响,以及个人对玄学的爱好,卞之琳的诗所呈现出的不同于其他现代诗人的风格特点得到了相当的肯定。而从现代诗发展看,正是卞之琳开玄学派诗风一脉,转变了抒情诗的传统,影响及于40年代以"现实、象征、玄学"为特征的"九叶诗派",从这个意义上讲,卞之琳在诗坛的地位远未得到深入的讨论。[1]从时代背景给予诗人的烙印、诗人自我养成的个人气质以及诗人创作与翻译诗歌的主张三个方面比较分析卞之琳的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18.
知性是东西方现代诗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 ,而卞之琳对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中的知性作了中国式的解读 ,用中国传统的意境去涵盖知性。因此知性在卞之琳的诗歌中就有了相应的变形 ,具体表现为 :相对论思想、对时间的沉思及归家意识  相似文献   

19.
禅宗美学传统与卞之琳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之琳诗歌中蕴涵着浓厚的禅宗美学传统,这可从其诗歌诗思的妙悟隽趣、诗境的空灵澄澈以及诗质的超脱圆融三个方面感受到.  相似文献   

20.
<正>一、了解诗人,解读诗题,理解诗句,勾画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诗人不同,诗风也不同,例如李白和杜甫,一个浪漫主义,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