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史体例的《中外历史纲要》建立了新的历史知识体系,引领了中学历史教学发展变革,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正如其名,《中外历史纲要》是一本纲要类历史教科书,存在历史内容多、概念丰富、课时有限等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妥当,会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进而制约学科素养的培育。①笔者以“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创新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为例,分析教材逻辑,寻找历史线索和创设历史情境,来探讨解决以上问题,希冀能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正>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以唯物史观为指引、以新课标为依据,在编排上采取“通史+专题”相结合方式,框架体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整合、优化与提升。《中外历史纲要》在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下,采用大时序小专题的呈现方式。换言之,《中外历史纲要》的基本结构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通史的叙事框架,以专题学习的方式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教材共24个专题,  相似文献   

3.
<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源与思想智慧。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四史”教育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将有助于夯实他们思想上的“根”与“魂”。相对于高中其他学科,历史学科在践行“四史”教育方面有其独有的优势。现行统编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打破了专题史的体例,按照通史体例编撰,基本上涵盖了“四史”教育的主体内容。关于历史课堂中如何践行“四史”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例进行如下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正>从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开始,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政治的发展演变虽然知识点繁多,但主要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思想控制三条线索而展开。旧高考复习所依托的专题史必修1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3、4课的史实编写体例便是围绕着这三条线索展开,同时这一部分内容也是部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的主要章节内容。作为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高频考点,也是学生经常失误丢分的地方。造成学生丢分的具体情况很多,但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对于“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大概念内涵及其外延的把握不准确。接下来,笔者以2017年全国Ⅰ卷第25题为例,针对该主题试题及其错误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历史关联性”强调从历史发展时间的前后相续性、空间的联系性,以及主客观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三个视角对历史加以分析。[1]这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从“较长时段”与“较大范围”对历史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2]部编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以下简称“《纲要(下)》”)第三单元叙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前因后果。新航路的开辟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对之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包含学习聚焦、历史纵横、史料阅读、学思之窗、地图等学习板块,既契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也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对此,如何充分挖掘教科书的史料资源,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与历史解释能力,最终指向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教学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以“学思之窗”板块为切入点,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探究如何善用追问,开启学思之窗。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核心素养体现了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即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重视,有助于体现历史学科的“立德树人”价值。作为一种主题思想,教学立意是历史课堂的灵魂,是教师基于课程标准与学生学情,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价值聚焦,集中体现了以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思路,有利于学生在繁杂的历史知识中把握重点、理清逻辑、生成价值。基于此,本文拟结合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立意”原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鉴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在编写理念和内容方面的变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高中生既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容易与新教科书产生认知上的“距离”和“冲突”。当然,认知冲突既是教学挑战,也是教学机遇。基于此,如何利用好、创造好、营造好“认知冲突”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核心素养,成为历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将围绕《中外历史纲要(上)》“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对高中历史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应用策略做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9.
<正>中世纪城市是中世纪欧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文在比较新旧教材关于中世纪城市教学内容呈现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了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展现了新教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并由此探讨了“中世纪城市”教学的策略,旨在推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正确、灵活地运用图示教学,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和空间概念。图示可分为知识线索图示、知识综合型图示等。图示的用途很广,在讲授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时,都可利用图示教学。目前,除了运用教材上的插图进行教学外,运用知识线索图示的较多,如《中学历史知识结构要览》、《新编中外历史分类分国线索表解》  相似文献   

11.
<正>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分上下两册,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时空观念为线索,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叙述中外历史进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发展变迁,掌握中外历史发展趋势,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更加突出对学生实际能力和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实践发现,时间轴是能够帮助学生梳理事件的时序关系,把握繁杂的历史事件,提升中外历史事件的时空对比能力最直观、最简明,时效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的一种方式,也能够弥补课堂高度概括、跳跃性大,学生不易消化的不足,是落实教学目标最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课本,对于某些文言单字进行诠释时,有标明为“通×”或者“同×”的。如《论积贮疏》中,“罢,通疲”、“畮,同亩”等等即是。既然有“通”、“同”之分,这里就应该有意义上的区别。我认为,“通×”,是标明着单字的通假意义,而“同×”,则一般当为古今字或异体字。课本里许多注是体现了这种“通”、“同”的区别的。可是,在很多情况下,课本往往不是按这种区别来加注,致使“通”、“同”弄得十分混乱。好些教师据此也就不加分别地只是一律地讲“通假”了。比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课本注为“蚤同早”。其  相似文献   

13.
在人教社2007年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②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中国”一栏(左栏)中,有如下一条: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来指导学生怎么学,而应告诉学生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学习体系。基本线索是历史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经线”。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历史的这种发展性,使历史知识具有一种有别于一般知识系统性的链式结构,即其发展包含着必然性、渐进性和质变的内涵。把握基本线索,不仅能贯通来龙去脉,更能起到明确趋势归宿、揭示变化规律的作用。“要学好历史,首先就要把握住基本线索。”这是我常常提醒学生…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理念 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目标作了明确的阐释;“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  相似文献   

16.
教学质量要提高 ,课外又要减负 ,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以往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说教式教育 ,当个好“导”师 ,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 ;变“教”师为“导”师 ,变“教”课为“导”课。一、课前准备1.备大纲——“导”课的范围《大纲》规定了教学所需达到的目标要求 ,它是教师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和计划的依据。离开了《大纲》要求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因此 ,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是熟悉《大纲》,这是“导”课的范围。一堂课要有其教学目标 ,不能谈天说地 ,漫无边际地遐想。2 .备教材——“导”课的线索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将书本知识转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中外教育交流的加强,中外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呈现繁荣景象。笔者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的篇名中以“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材”并结合各国国名搜索,相关论文篇数大致如下:1980-1999年10余篇,2000年以来160余篇(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关于著作,20世纪,王铎全、李稚勇出版了《比较历史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新世纪,大量历史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对此多有论及,其中探讨较多的有余伟民的《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赵亚夫的《国外历史教育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李稚勇的《历史教育学新论——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历史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李稚勇、周仕德、陈新民的《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等。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新时代教育不断拓展和深化,历史学科教学的关键在于努力培育和持续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双新”指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版)》的颁布与施行,在这一背景下,历史学科有了更多育人的路径,明晰课堂教学是培根铸魂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9.
<正>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具有历史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能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时空观念水平4要求“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1]。究竟何为恰当的时空尺度?如何把握恰当的时空尺度?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为例,聚焦恰当的时空尺度,从目标分层、达成路径与综合应用三方面出发,对以上内容进行探讨。[2]  相似文献   

20.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由国家统一编写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力图从功能性栏目的设计中综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历史纵横”这一教科书辅助栏目将历史材料和问题设计有机结合,有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历史纵横”还是历史课堂学习效能的在现,“历史纵横”作为教材正文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