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问题的提出铝置换铜离子的反应是高中化学实验中重要的学生实验。在实验中,往往要先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溶液除去铝片表面的氧化膜以加快置换反应的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在一次实验中我们将未经清洗的刚用盐酸溶液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铝片直接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惊喜地发现反应十分剧烈:铝片表面在不断产生气泡的同时红色的铜出现了,产生的气体速度和量大到能使铝片悬于溶液中,置换出来红色的铜呈絮状沉淀样附在铝片周围,随着反应的进行有的脱离铝片表面而沉于试管底部。是什么原因使反应如此剧烈?生成的气体又是什…  相似文献   

2.
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通常置换反应都有电子得失过程,所以,它也是一类氧化—还原反应。而原电池则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所产生电流的装置。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今以锌从铜盐溶液置换铜为例,浅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味精———谷氨酸钠,这一日常生活的调味品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是在化学上用它鉴别还原糖却很少见报道,我们通过大量实验,利用它与铜离子生成的配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和葡萄糖、果糖等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以此鉴别还原糖,收到较好的效果。1、实验原理味精与铜离子生成配合物,防止铜离子在碱性条件下生成氢氧化铜沉淀,配合物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铜将还原糖氧化为复杂的产物,而本身被还原为氧化亚铜:  2、实验仪器与药品(1)仪器:电炉、石棉网、烧杯、试管。(2)药品:味精(食用品)、蓝矾、氢氧化钠、葡萄糖、果糖、蔗糖、0.3…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16页安排了一氧化氮生成的演示实验,该实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铜与稀硝酸缓慢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一氧化氮,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变成了红棕色的现象,从而使学生了解铜与稀硝酸缓慢反应产物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为无色气体,且遇空气立即被氧化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的性质。但在实验操作中,该实验存在如下弊端:由于试管内空气不易排出,生成的一氧化氮很快被氧化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不易观察到有无色一氧化氮生成。  相似文献   

5.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将生成的一氧化氮收集则可做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相互转变的实验。考虑到一氧化氮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二氧化氮,不能采用常规的气体发生装置,从微型、实用的角度出发设计制取装置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教材学习钠的性质的时候,老师们讲钠与盐溶液反应都会提到钠会先与盐溶液中的水反应,但学习离子氧化性能力强弱后,一般学生都会质疑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到底钠能不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呢?笔者经查阅文献中有钠与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报告,钠能置换浓度较大的硫酸铜中的铜,能在加热条件下置换出无水硫酸铜中的铜,但是两种实验笔者在经历时都有危险性,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很容易爆炸,得到的也只是微量的铜,  相似文献   

7.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是化学学科思维建构过程中的核心。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很多存在共存与竞争关系,铜离子与硫离子、银离子与碘离子除了沉淀反应外,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电子显微镜下的实验现象以及改进后的双膜夹心电池电流的大小,证实了两组离子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一氧化氧遇到空气,立即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3Cu+8HNO_3(稀)=3Cu(NO_3)_2+2NO↑+4H_2O 2NO_+O_2=2NO_2 (无色) (红棕色) 在试管中做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由于试管中的空气很难被生成的一氧化氮排尽,一氧化氮接触空气,又立即被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因此很难看到真正无色的气体,也就很难使人确信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而不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若改用注射器做这个实验,使生成的一氧化氮与空气隔绝,就能看到生成的气体确实是无色的一氧化  相似文献   

9.
一、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解题策略1.在金属活动顺序中只有排在氢(H)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2.能与金属发生反应的酸必须是无氧化性的酸,如盐酸、稀硫酸等;浓、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与金属反应时一般生成水,而不生成氢气,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3.铁与盐酸或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时,另一种生成物是+2价的亚铁盐.例1(2010年新疆)废旧手机的某些部件中含有Mg、Al、Cu、Ag等金属,为了回收重金属,将旧手机的部件粉碎并浸入足量稀硫酸中  相似文献   

10.
由于弱氧化剂(如H~ 和Fe~(3 ))只能将Fe氧化为Fe~(2 ),而强氧化剂(如氧化性酸)首先将Fe 氧化为Fe~(3 )、生成的Fe~(3 )又可以被Fe还原为Fe~(2 ),加上浓硫酸或浓硝酸与过量Fe反应时酸的浓度在不断降低,导致Fe与酸的反应相当复杂。一、与非氧化性酸的反应发生置换反应,生成Fe~(2 )而不能生成Fe~(3 ):  相似文献   

11.
一、铜与浓硫酸的化学反应 1.实验装置图。 2.实验现象。新教材关于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是这样叙述的: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能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说明铜与浓硫酸反应时被氧化为Cu2+。  相似文献   

12.
例1 某化学探究性实验小组的同学对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进行了下列几个方面的研究。 (1)在铜屑与硝酸反应的实验中,其反应速率较慢,为加快反应的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或——。 (2)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在做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时,常观察到试管内生成的气体先为浅红棕色,其原因是——;为了能直接观  相似文献   

13.
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学生实验中的铜和稀硝酸反应,按课本上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因烧瓶内空间大,空气多,生成的一氧化氮易被氧气氧化成二氧化氮,所以在烧瓶内看到的是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而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学生难以相信是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的,而易误解为是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的,易与铜和浓硝酸反应的现象产物混淆。经改变反应装置和实验方法,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1实验装置将原实验装置中的圆底烧瓶改为小试管(以下简称试管)。2实验操作把试管配上带有导管的单孔橡胶塞,检查装置气密性。在试管里…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利用缩二脲与铜离子生成的紫红色配合物 ,在加热条件下与还原糖反应 ,紫红色褪去 ,生成无色配离子———缩二脲亚铜配离子 (条件适宜 ,还可产生白色沉淀———缩二脲亚铜 ) ,以此来鉴别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5.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是研究浓硫酸强氧化性的重要实验之一。教材上说:“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其化学方程式为:Cu+2H SO()CuSO+SO+2H O浓↑24422Cu实际操作时同学们发现,与浓硫酸共热,溶液开始呈现并非蓝色,而是黑色的浊液,并且反应时铜丝表面由光亮逐渐变黑了。为什么会出现与教材叙述不同的这些现象呢?我们对铜丝变黑提出了一连串的假设:①黑色物质可能是铜被氧化为CuOCuS;②晶体铜表面被氧化后凸凹不平而影响光的反射而显黑色。③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一般说来,我们常用电石(CaC_2)与水反应,制得乙炔气体,因电石中含有杂质,使产生的乙炔气体中,含有少量剧毒的磷化氢和硫化氢气体,伴着极其难闻的大蒜臭味和腐蛋臭味,既掩盖了乙炔本来面目,又污染了空气。 为了达到纯化目的工业上,常采用重铬酸和次氯酸钠溶液,氧化除去,在实验中,我们可用酸性硫酸铜溶液除去,磷化氢稳定性差,还原能力强,当它的浓度足够大时,能从铜盐溶液中将金属置换出来;硫化氢则在酸性溶液中与铜离子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铜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H_2S+Cu~(2+)=CuS↓黑+2H~+  相似文献   

17.
1实验目的 ①用铜与稀硝酸反应,验证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并验证有NO生成;②验证NO与O2的反应;③验证NO2与水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盐酸羟胺自氧化法测定SOD活性的电化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酸羟胺在碱性水溶液中发生自氧化反应,可产生O2-·,其自身被氧化为亚硝酸根离子,在酸性介质中SCN-催化亚硝酸根离子与二苯胺-4-磺酸反应生成具有电活性的亚硝基化合物在-0.60V处有一波形很好的二阶导数极谱峰.在一定条件下,极谱峰电流的大小与亚硝酸根离子的浓度呈线性关系.体系中加入SOD,使生成的亚硝酸根离子的量减小.由此建立了通过检测亚硝酸根离子的生成量来测定超氧化歧化酶活性的电化学方法,测定了酶活力曲线,并研究了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对O2-·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有机物的官能团可以说是决定有机物性质的"总指挥官",例如,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成羧基,醛基加氢生成醇羟基;醇羟基能与钠反应生产氢气,能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基,能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并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不饱和的双键或者三键,能在铜作催化剂并且加热条件下发生催化氧化,生成醛基或者酮羰基等。掌握各官能团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清楚每一步的反应类型,是解决有机化学合成题的关键。下面以一道有  相似文献   

20.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是探究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的重要实验。现行苏教版教材化学1(必修)在第100页中有该探究实验的介绍,教材装置如图1所示。教材实验的目的是证明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及NO2气体溶于水生成无色NO气体;再加水稀释剩余的浓硝酸使之成为稀硝酸,则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NO气体。结合教学实际,已有诸多学生对该实验方案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