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样的行为能够必然地具备道德性?这是康德道德哲学关注的首要问题。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一个彻底善良的意志,它的原则必定表现为定言命令,即道德律,善良意志也是自律意志,只有有意识地尊重道德律的行为,即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2.
"善良意志"是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贯穿《奠基》全文。在康德那里,善良意志是无需用其他善的意志概念来解释的意志,因为它是本身就必须受到尊从的最高道德纯粹的善,是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它的价值在于摆脱经验行为和偶然根据的影响。义务是善良意志的实践表现、绝对命令使得其所遵循普遍规律、理性独立于偏好且选择实践上必然善的东西、自律使得善良意志自己立法守法,围绕这四个方面诠释康德的道德哲学,有利于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握好道德价值评价的戒尺。  相似文献   

3.
在康德哲学特别是在其道德哲学中,"实践理性"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在通常的理解模式中,人们会将其与"思辨理性"来进行对照性的理解。然而,这往往致使我们忽视了"实践理性"概念在康德道德哲学内部所具有的独立特征和丰富意蕴。因此,该文将视线集中于这一概念自身,厘清出它的三重基本维度:内在、先验和超验,并从中梳理出康德进行实践理性论证所展现出来的自由的理念(意志自由)——自由的法则(道德法则)——自由的世界(道德王国)的逻辑线索,在深化对实践理性自身理解的同时,勾勒出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全景。  相似文献   

4.
道德律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出发点,在本质上是自律的法则,不仅构成意志的规定根据,而且构成诸至善的可能条件。康德伦理学的基本理路就是从确立道德律出发,把道德律作为道德价值原则,进而探讨诸至善在实践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康德道德哲学的困境是个人生活动机与道德法则之间的分离,其根源在于康德将脱离了情感的理性客观性作为建构道德法则的基础。德沃金将生活价值的客观性作为建构道德法则的基础,解决了康德道德哲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善良意志与孟子的性善论都力图通过肯定人有行善的先天内在能力,进一步推导出人类社会可以建立一个符合道德规范、符合善的要求的伦理体系.但二者也存在区别:康德的善良意志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试图建立一套无条件的、普遍客观而有效的道德法则,使人在善良意志的驱使下,通过遵守法则,实现善的价值;孟子则从生命本体角度认为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只要使人的本性得到自然生长,善的意向就会越来越强,不必刻意去寻求.  相似文献   

7.
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康德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了道德形而上学并逐渐抽象出了一条先天道德法则,如果自由的理知世界与自然的感性世界处于绝对割裂的状态,那么处于理知世界之中的道德法则就不会发挥实际的作用。但是,道德法则确实影响着理性存在者,这便是对道德律的关切。关切的产生基于"敬重",敬重这一智性情感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敬重"通过肯定、否定、自发推动以及中介的作用沟通了道德法则与道德行为,使道德法则成为可能,敬重感是对人格的提升和对崇高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个演绎的体系,完全从理性原则出发。也正是这种理性的法则完全排斥了经验的成分,因而强调它的纯粹性,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道德的纯洁性。但是,康德严肃主义的道德哲学也有其内在的矛盾性,即这种完全从自我的理性原则出发的道德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必然遭遇到它的悖谬,因而可以说。康德的道德辩证法就是理性与经验的斗争法则。此外,康德为了使得这种纯粹的实践理性能够在现实中获得它的合理性。也同样允许具有合理倾向的实践经验的存在。但尽管如此,他的实践理性还是保持在原子式的个体之内。  相似文献   

9.
康德道德哲学从道德动机入手,阐明了善良意志、责任、规律的先验性,主观原则和客观规律的符合原则,定言命令的强制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得出“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从双重立场看待人,解释了自由的积极含义,赋予理性无比崇高的地位,彰显了人作为道德最终的自在目的尊严和价值,并对我国道德教育有着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9,(2):51-57
康德的道德哲学致力于为人类的行为寻找并建构一种道德性的最高原则,这种最高原则具有它特有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仅体现在为人类的善提供法则,而且它也为人类的爱建构法则。因为在康德看来爱是一种善行的结果。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爱是一种目的,而非手段;爱出自于自律而非他律;爱是一种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11.
康德通过理论概念分析的方式证明实践法则必须是纯粹形式化的,但这时实践法则只是一个假定,他随即转向对道德律实在性的论证,指出道德律是可以直接意识到的,并进而确立了自由的实在性及意志的自律。康德的这一道德观点其实足一次向“伦理学的主体主义”的转向。  相似文献   

12.
康德论幸福     
康德认为经验幸福论缺乏客观有效的基础,而这只有到理性中去找,这个根基就是道德法则,道德法则以善良意志为条件,但有德者未必有福,于是康德提出三个公设来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3.
赵晓楠 《中国教师》2009,(Z1):488-489
本文用康德的三条道德命令:善良意志、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来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当今社会的要求下,如何发挥其真正效用这一问题。认为高中教学要认清学生的自我特点,本着学生为主,最终达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样的一个过程与康德的三条道德命令有着相同的道理。并希望能为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做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4.
"意志自律"是认识和理解康德道德教育目的思想的精髓.康德认为,"意志自律"是理性主体实践理性自立法与自守法的道德意向与实践能力,它与人的道德建构密切关联.因为"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所依循的唯一原则,也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根本源泉.由此,康德认为,促使受教育者从"意志他律"走向"意志自律"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判断受教育者德性提升的根本标准.道德教育走向"意志自律"也就意味着,道德教育必须要将普遍性、形式化的先验道德律令而非质料性的偏好原则作为受教育者意志的规定根据,由此唤醒受教育者内心之中基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善良意志,继而在祛除经验性关切的基础上,彰显受教育者的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5.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自由概念是就两种意义而言的,第一种是积极意义上的,即自由就是自决,它指出自由是什么;第二种是消极意义上的,即意志这种起因作用是独立于自然界中的因果律,它指出自由不是什么。但这里的自由概念没有证明人性真是自由的,而是为道德的最高原则——自律而假设的。然而,由于道德律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理性方面的事实,因此自由一定属于人的意志,而不纯粹是一个假定。  相似文献   

16.
康德伦理学思想中的普遍的道德法则,对人的意志来说,是一种"绝对命令"。康德的道德学说提出了人道主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反封建主义的要求。在康德那里,个人具有完美的品质和绝对的价值,个人有自己的尊严,不能被别人用来作为实现公共福利计划的手段。这集中体现在他的三条先验道德法则之中。同时,自由概念是道德律不可缺少的条件,康德的三条道德法则都以意志自由为前提和基础,这些原则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道德哲学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在笔者看来,德性至上是康德人学思想的核心。从源于实践理性的自律出发,康德将德性、实践理性与意志自由有机统一,并为每一个有理性者提出了"以人性为目的"这一道德实践意义上的绝对律令。因此,强调德性至上的康德人学,其基础是实践理性,其目的则是人类自由,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人)由此成为道德王国的自我决断者。在这一意义上,康德人学正是西方启蒙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18.
康德和王阳明分别以"自由意志"和"良知"为核心建立先验道德哲学。两人关于道德律的先验根据、善恶的根源、为善去恶的可能性有共同处,其内在成分、经验知识关系、实在性论证有差异性。中西哲学具有融通互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摆脱当前道德危机以及建构普世伦理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康德善良意志的先天性起源于他的理性范畴论,这是个很奇怪的命题,既然是先天的,然而它又是可以分析的,那么康德的这种先天性原则的分析法是否就能证明其实践理性的完全合法性及其在现实的实践中的法则作用?这是需要加以认真探讨的话题。应该说,康德对休谟怀疑论的综合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道德与伦理的二元悖论,更没有在根本上澄清"是"与"应该"的经验与规范的二律背反,这种无休止的争论的谜团构成了康德自身的批判理论的永恒元素。但反过来说,善良意志的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恰恰是其所具有的内在批判性所在,唯有如此,在其遭遇现实经验时才能具备自身的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20.
在康德的哲学中,只有一种道德情感,那就是对道德法则的敬重之情。它直接来源于人的实践理性,来源于自由意志所确立的道德法则,排除了任何经验性的感性情感。康德认为,只有心怀敬重之情才能坚定地恪守道德法则,在道德实践中不断趋于至善,达到完满,最终获得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