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家琴 《知识文库》2023,(10):76-78
<正>家国情怀作为中职历史课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对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价值表达和学科诉求,与课程呈现相辅相成的逻辑关联。然而在现实中,家国情怀融入中职历史课程却遇到“人计”与“事计”“课堂虚浮”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双向矛盾境遇。因而中职历史教学必须要突破新思路,探索多种途径和方法,实现对中职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它镌刻在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精神谱系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和情感载体。从学校场域中来说,  相似文献   

2.
<正>“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1]。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中的价值取向,也是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家国情怀教育直接关乎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2]。初中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笔者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例,对初中历史课堂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探究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家国情怀”列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历史学科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很多时候,“家国情怀”教育主要由老师说教式完成,学生参与度较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流于形式,学生无法产生共情和共鸣。笔者认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提出的体验学习理论可以较好地完成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在众多体验式学习方法中情思造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体验,在情境中感悟历史,并在感悟中涵育家国情怀,实效性最强。  相似文献   

4.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并指出“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家国情怀直指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是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历史教科书是教师讲授、  相似文献   

5.
李健 《江苏教育》2022,(27):60-62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最高层次的学科核心素养,一般蕴含在史料和历史事件之中。在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需要在教学立意、情境营造及课堂延伸等多方面下功夫:以“课魂”统筹,引领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方向;以“情境”渲染,营造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氛围;以“课程”延伸,拓展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正>近些年,教育部全面深化课改,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这次改革的目的其实就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学校教育不是只有教学应试,还应注重教书育人。这也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最终归宿。在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高中教学体现育人的核心目标之一。所谓“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感,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是对自我认定的价值观。“家国情怀”内涵丰富,并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关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不少历史教师存在困惑和误读。  相似文献   

7.
<正>“家国情怀”是人民对祖国、家乡、民族、家庭的一种综合性的思想情感。《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家国情怀”列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重要价值。初中历史教学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的教学素材有很多,笔者试以初中历史“明朝对外关系”一课的教学为例,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家国情怀既是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中历史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教育教学核心内容之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既具备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也能真正担当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积极运用本地域的乡土历史资源不断丰富家国情怀教育内容,还要借此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内涵与价值,使学生能够在更多的乡土历史资源学习中形成浓郁的家国情怀,并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为进一步发展历史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实现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的传承、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厚植、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高中历史教师应从以往传统教学思想中解放出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家国情怀;营造教学情境,渗透家国情怀;深挖历史人物,呈现家国情怀;拓展课堂内容,内化家国情怀;开展实践活动,升华家国情怀,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使他们能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从而更加努力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0.
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价值观。历史学科是家国情怀教育的主战场,因此每位历史教师必须肩负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重任。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实施家国情怀教育,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教师培育学生情感与人格的重心和关键。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可以:撷诗引歌入课,唤醒家国情怀;对话、牵手历史名人,渗透家国情怀;弘扬乡土教育,提升家国情怀;找寻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升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奉家国情怀。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及: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追求的价值目标。它与乡土情怀、爱国主义、家国一体、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瑰宝关系密切,又是在传统文化瑰宝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中学历史教育要把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相似文献   

13.
<正>家国情怀素养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缺失家国情怀的历史教育就如人没有了“魂”,民族失去了“根”,当代中学历史教育可以通过什么路径找到教育的“魂”,笔者认为,项目化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其关键特征为学习的情境真实性和探索实践性。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将教材作为基本载体,通过四个步骤开展历史项目化学习(详见下图)。下面,笔者将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之清明节为例”进行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14.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在对历史的学习和探究中,具备一定的人文追求和社会担当。在当前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改革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对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家国情怀”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具有价值关怀,还要关注现实生活问题,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使命。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五大素养分别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家国情怀的中心思想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体现了五大素养中的价值观标准。在当下全球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全球不同的文化交流和交融,注重国家国情怀的教育教学,有利于学生爱国意识和国际意识的养成。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把家国情怀放在主要地位,做好历史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结合统编版教科书“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的教学实践,从“凝练教学立意”“凸显情境教学”和“关注现实问题”三个方面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20,(14):129-130
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重要的素养,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并且随着高中教育不断受到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者逐渐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研究策略,意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新时代的高素质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张磊 《甘肃教育》2021,(3):90-91
家国情怀是新时期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历史学科是一门充满人文情怀的学科,其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立足学生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从家国情怀素养的基本概述出发,结合初中历史课程,从民族文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乡土教育、现实思考等角度,探究初中生的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学科素养尤其是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正>以“情感培育是历史教育的旨归”为题,一是对新课程“家国情怀”素养目标的实践回应,二是致敬《精神培育:历史教育的根柢——著名特级教师齐健谈历史教育》(载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7期、8期)。齐健老师明确指出:“精神培育是历史教育的根柢……历史教育应当以陶冶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历史上那一幕幕过去的或正在发生着的反人类的行径及其灾难,带给我们的一个最深刻的启示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