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梯田不仅是一种农业景观,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景观资源。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在申遗过程中,其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日益得到重视。但遗产旅游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处理好这一对关系将对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前景产生根本性影响。文章在总结国内外梯田旅游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开发必须在改善可进入性、产品和市场开发、管理模式创新、社区利益分配机制的完善、梯田的科学管理和保护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浅谈元阳哈尼梯田的旅游前景与开发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元阳哈尼梯田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哈尼子孙,面对纷至沓来的"旅游风爆",本文通过浅析元阳哈尼梯田的丰富内涵,揭示哈尼梯田文化的旅游前景,从而提出开发保护元阳哈尼梯田资源的建议和构想,以便有关专家学者作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3.
尼阿多天梯     
<正>在遥远的滇东南,在奔腾不息的红河两岸,在巍峨绵亘的哀牢山中,有一片仿佛被施了魔法的神奇土地,那就是红河哈尼梯田。远古的哈尼梯田,既出自造物主之手,也出自哈尼族人之手。古老而神奇的元阳,为红河州哈尼族聚居大县,是哈尼梯田核心区,是哈尼族人的故乡。哈尼梯田充满高山河谷,布满原野大地;山重水复中,近二十万亩哈尼梯田,蔚为大观,被誉为“中华风度,世界奇观”。  相似文献   

4.
白陶梅瓶     
<正>白陶梅瓶:家在深山白云间。该作品运用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形象地再现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的神奇景象,是作者陶艺创作的主要特色。作品为建水紫陶白泥陶盘口梅瓶,型制规整匀均,端庄沉稳;装饰以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坝达景区为题材,使用建水紫陶多次刻  相似文献   

5.
正作夫梯田红河哈尼梯田摄人心魄的美,难以用语言描绘。走在红河县甲寅乡他撒村委会作夫村旁的公路上,眼睛贪得无厌地捕获梯田的美,魂魄被梯田的美震慑,一时之间,想不出合适、恰当的赞颂之词,竟然痴痴地说出下面的话来:"我死以后,请将我葬于这里的山巅,我要日日夜夜守望哈尼梯田!"朝拜哈尼梯田是我多年的夙愿。几年前路过元阳,去看梯田,当时天干,梯田无水,我没有看到众多摄影  相似文献   

6.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于2013年6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生态价值将日益得到重视。遗产地开发旅游,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处理好这一对关系、如何成功地营造一个以自助旅游模式为主的原生态世界文化遗产地,将会对云南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前景产生根本性影响。在分析越南沙巴作为自助旅游目的地的成功运作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云南元阳红河哈尼梯田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所面临的遗产地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问题,从国际自助旅游目的地成长建设的视角出发,借鉴沙巴旅游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从旅游产品丰富和完善、旅游地基础设施配套、体验式旅游氛围营造、遗产地保护与开发协调等方面着手,对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地的开发建设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试论元阳县梯田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与开发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元阳为核心区的哈尼梯田是典型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其资源开发的条件、现状、机遇及面临问题,提出了符合当地实际和旅游业发展趋势的合理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8.
水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的认知和调适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常包括对水环境的认知、水利技术和水资源管理三个方面。以云南省元阳哈尼梯田为研究区域,在水文化三元结构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元阳哈尼梯田水文化中森林资源分区管理、水神祭祀活动、护林员制度、冲肥入田法、沟渠系统、沟长制、分水制和偷水惩罚制8项内容的传统和变迁过程,哈尼族梯田水文化传统及其社会、经济基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哈尼梯田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面临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转型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入境旅游逐渐上升。哈尼梯田已成功申遗,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外游客数量持续增长。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国外游客的旅游体验。通过实地调查,对元阳哈尼梯田景区英语语言服务现状进行调查,全面分析景区英语语言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英文覆盖不全面、英文译写欠规范、英文服务渠道不足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促进景区英语译写规范化,完善英语服务渠道,从而提升英语语言服务水平,为提升哈尼梯田景区语言服务形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制度演化对技术传播和扩散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相关地方史料记载,大部分哈尼族土司都组织民众开挖梯田和水沟,以供屯垦戍守。历史上大多数工程量较大的哈尼梯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都是由土司组织实施的。哈尼族地区的梯田水利管理一般是依据其产权来决定的,谁拥有谁管理,并获取一定的报酬。明清时期哈尼族土司与哈尼梯田水利技术成为当地经济演化的"组织"和"技术"两项演化元素,并且构成了具有互动反馈关系的演化因果关系。哈尼梯田水利技术正是"哈尼梯田"的核心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元阳哈尼梯田:天人合一的农业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崇广 《地理教育》2011,(11):23-2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元阳哈尼族梯田的知名度日渐提高,从封闭的哀牢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在1993年的第一次国际哈尼族文化研讨会期间,中国、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泰国等1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代表参观了胜村乡全福庄哈尼梯田,深为其景观的壮丽与文化的丰富所折服。1995年,法国人类学家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全球化、新媒体技术以及大众文化消费模式转变的视阈,民族地区的在地性文化成为特色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红河哈尼梯田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当下,哈尼梯田文化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瓶颈。从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角度来看,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无疑契合了未来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有利于促进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很久以前劳动人民就在改造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地形,将坡地修筑成梯田,形成层层平地进行耕作。梯田在我国东部丘陵、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地区广泛分布,其中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哈尼梯田”堪称世界梯田奇观,已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梯田旅游前景与梯田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河哈尼梯田旅游,顺应了市民及其它人回归大自然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推动哈尼梯田旅游成为红河南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第二部分分析哈尼梯田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第三部分的重点说明了哈尼梯田旅游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产业,哈尼梯田旅游也才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红河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先民适应山地生活所创造并仍一直在发挥作用的活形态文化遗产,它包括梯田及建基于其上的哈尼文化。经济诉求的愿景让"沉默"已久的红河哈尼梯田走上了申遗之路,当地政府也因此展开了对梯田的保护与开发。然而,在梯田保护与开发中,文化持有者的诉求被忽视了。还文化持有者以一定的话语权,倾听他们的声音,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红河哈尼梯田。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哈尼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本文探讨了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学校教育传承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现状,针对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路径,例如:开发哈尼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重视校园民族文化建设、依托学校建立家庭和社区学习中心等。  相似文献   

17.
梯田旅游前景与梯田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河哈尼梯田旅游,顺应了市民及其它人回归大自然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第一部分阐述了推动哈尼梯田旅游成为红河南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第二部分分析哈尼梯田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第三部分的重点说明了哈尼梯田旅游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产业,哈尼梯田旅游也才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对生态理念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内涵研究界定的基础上,针对红河哈尼梯田开发中所出现的问题及矛盾,提出融人生态理念的旅游开发对策,主要从产业集群、管理体制、旅游产品、人才培养及基础设施方面着手研究,对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生态旅游开发提出系统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哈尼梯田"的内涵、起源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有一些误解甚为流行,以讹传讹。研究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明确了中国田制史上"水田""山田""梯田""哈尼梯田"等概念的内涵,探讨哈尼梯田的演化路径,认为滇南哈尼族地区"森林—水源—村寨—梯田"四位一体中的"哈尼梯田",包含"人""技术""生态"三个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不周延。发源于江南的稻田"精耕细作"模式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创造,"哈尼梯田"就是这一模式在滇南哀牢山区扩散、传播和演变的结果,而且可以说是山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极致。  相似文献   

20.
梯田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核心。梯田耕作是哈尼族千百年来的主要生存方式。从现代文明角度看,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形成是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梯田文化制约和影响下的哈尼族地区相对滞后、保守。然而,今天对以梯田文化为轴心的哈尼族地区的保护、开发、利用,将成为引导哈尼族人民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